青春期宣泄的愤怒

2011-08-15 00:54李星
文艺论坛 2011年5期
关键词:主观性面孔贾平凹

■李星

安黎的长篇小说《时间的面孔》读了以后,我很激动。我完全被作家的那种情绪所感染,被那种痛苦、那种焦灼、那种无奈,甚至某种程度上的那种绝望所感染。一谈到绝望、痛苦这些字眼,人很容易想到它是负面词汇。实际上,它不是负面词汇,而是一种激励的词汇,这是一种促使我们清醒,促使我们改变,促使我们思考的词汇。《文艺报》发表的何同彬的文章,前半部分说得很好,但后半段又把作品划入了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而根据我的阅读印象,我觉得这是一部表现主义的作品,是一个先锋文本、一个现代文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本。因此读到这部书以后,我第一个产生的情绪,就是像看到了屈原的《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再一个从作者的角度,忧国忧民,虽九死而不悔,因此,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主观性。

姚摩先生认为安黎《时间的面孔》是“路标式”的作品,我很同意“路标式”这一说法。我觉得它的路标式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先锋文本,一个现代文本,而且代表了一个我们中国当前文学,我们所期待的中国文学社会批判、现实批判、文化批判、思想批判、文学批判、人性批判的新高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也批判,也反思,比如伤痕文学等。但那种批判,让人感觉到是在大的社会思潮中,一种有选择性地批判。到后来,我们也写了很多腐败,比如《生死抉择》之类。但读那些作品,我感觉到的却是困惑。那种批判,给我的感觉是个案的批判,个别的批判,而产生这种腐败,产生这种坏人,产生这种社会的背后的悲剧性因素,我们却严重忽略了。安黎把这种批判重新推到了社会的批判,人性的批判,文化的批判这样一个新高度。我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来赞同姚摩先生所讲的这部作品具有路标式的价值。它的核心价值,就是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学批判的一个新高度。作品对我们当下社会进行了全景式地摄影,全景式地透视,全景式地批判。可以说从上到下,从当官的一直到老百姓,从暴发户一直到底层挣扎的百姓,它都没有放过,没有放过对他们的扫描与思考。这种批判,只能在鲁迅那儿找;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只能在鲁迅那里找得到。因此安黎继承的,是鲁迅的风骨。当然,还有对西方经典的现实主义大师,或者经典的现代主义大师的秉承与追随。我们很明确地具体到一个人,那就是奥威尔,奥威尔写的《一九八四》。这是我所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即《时间的面孔》批判的深度、高度与广度。

再有,就是作品里麻子村的象征意义。自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费孝通搞了个乡村调查,提出了乡土中国改革。我理解中的乡土中国改革,不是指农村,而是指全体中国社会。还有河北的梁漱溟、一些有识之士、一些思想家、一些先知先觉者,都意识到乡土中国存在的问题,他们都立志于改变乡土中国。我觉得安黎笔下的麻子村,就是乡土中国的一个象征,呈现出了大跃进式的发展所带来的罪恶和滋生的尴尬。中国人的素质低下,人性中恶的失控,应该说是现代化把我们引向了一个陷阱。按一般化的说法,就是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尖锐冲突。我们遗失的是祖先们沿袭的传统,受伤的是大好山河里美丽的自然。宗教的无力与救赎,救世者自身素质的尴尬等,在《时间的面孔》里,有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都对这个时代的世相进行了入木三分地刻画,比如说乡长刘奇的“开门迎客,关门打狗”等等,实在是太精彩了。就是把你引诱进来,开门笑脸迎客,但门一关就变得凶神恶煞,把你当狗一样地打。刘奇宣称自己是爱国主义者,这种爱国主义在刘奇身上的表现则是,强迫外国人坐在高档酒店的大床上,闻闻中国人的脚臭。这种细节,实在是叫人非常震撼。你看了这些东西,还有“万里江山一片黄”,“眼色教育”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穷,让人迷茫,让人困惑,让人质疑乡土中国里的人,还能不能走出这种历史的怪圈?尤其是救世主式的人物康圆圆,她一心要启蒙别人,但在安黎的小说里,却是“你自己先要把自己启蒙了”。康圆圆对于中国,对于乡土中国的无知,在小说里贯穿始终。就像田大庆,他自己就是那种无奈的无力的角色,处处欲哭无泪。还有作品中好多人物的蜕变,像田大林、田小林的脱变,还有好多农民的蜕变。从最落后、最愚昧的人,到利用这个时代的弱点一夜暴富,成为改变开放的带头人,麻子村成为了撒可鲁,而撒可鲁成为了中国农村改变的方向等等,这些东西,都表现了安黎在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浪潮中,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一种清醒的意识,对乡土中国的一种清醒的认识。安黎对乡土中国的批判、反思,面积很大,很广,也很实在。

我想把安黎定位于一个主观性的作家,一个先锋性的作家,《时间的面孔》无疑是一个现代小说文本。关于这个定位,肯定有好多人不理解,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安黎把现实写得那么地逼真,把改革开放写得那么地仔细,那么地实在,那么地实打实,怎么能说是一个主观性的作家呢?我的观点是,细节其实并不能说明他的文本结构。他作品里所写的内容,似乎是现实主义;但他采取的叙述策略,所显示出的精神气象,却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在这里,我想把安黎的主观性与贾平凹的主观性做一个比较。我一直认为贾平凹不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我看过他所有的作品,除了《浮燥》,他的其他所有作品,我都认为贾平凹不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是个主观性的作家,表现主义的作家。比如《秦腔》,提供了那么多的社会信息,那么现实的生活信息,那么现实的社会生活,但是他笔下的清风街,实际上是他心灵中,他意念中,他回忆中,他情绪中,他情感中的那种清风街。贾凹平把那些汤汤水水、鸡毛蒜皮充分细节化,日程化,琐碎化。他的那种细节化,表现出了中国的中庸之道。他把自己经常隐藏了起来,有痛苦忧伤。他把自己对现实的金刚怒目式的一些东西隐藏了起来,变成哲学,就像老人一样,有一种中国传统哲学的东西,哲人式的表现。而安黎却完全把自己的情绪、情感,充分地暴露了出来,就如姚摩先生所说的,是一种大关怀、大痛苦、大交锋、大忧患,并把这些东西完全充分地展示了出来,因此我在阅读时,脑子里就闪现出了屈原孤独的背影,并把《时间的面孔》与屈原的浪漫主义诗歌《离骚》进行了比较。这样的联想和比较,我觉得合情合理。因为对我来说,安黎确实把自己的情绪、精神、性格中的不妥协,金刚怒目式的姿态完全地表现出来了。当然,老了以后的安黎会不会发生变化?会不会走向哲人式的大包含、大宽容,微笑中含有苦难,或者是一种哲学式的包容,像贾平凹式地这样?我说不来,但是至少目前来看安黎的文学还处于青春期,还是一种青春期的宣泄的愤怒。

猜你喜欢
主观性面孔贾平凹
落叶
本期面孔
捉鱼摸鳖的人
多变的面孔
自然面孔
西安这座城
月迹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浅析后印象派绘画色彩
花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