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进展*

2011-08-15 00:44刘晶茹
江淮论坛 2011年6期
关键词:消费行为足迹环境影响

张 琳 刘晶茹

(1.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64)

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进展*

张 琳1刘晶茹2

(1.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6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越来越受到关注。旅游者食、宿、行、游、购、娱等消费行为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影响。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可持续旅游消费文献的分析,从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旅游消费行为环境影响、可持续旅游消费测度——生态足迹和调控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了旅游消费及环境影响研究现状和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方向做了展望。

旅游消费;可持续旅游消费;环境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业绩。如果说20世纪初旅游还是作为一项奢侈消费品的话,现在旅游几乎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消费品。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旅游人次数达到1.87亿人次,出游率为44.5%,旅游总花费为1446.57亿元[1]。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了满足其自身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总和[2]。旅游消费模式反应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及相关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随着旅游的大众化,不合理的旅游消费行为及其环境影响也得到了广泛关注[3]。本文对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展望未来研究与发展趋势,以期促进可持续旅游相关研究,并引导公众的绿色旅游消费行为。

一、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理论研究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将其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需求能力的发展”[4]。1994年UNEP在内罗毕发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首次将“可持续消费”定义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5]。可持续旅游是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新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消费等思想及理论在旅游这一特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延伸。可持续旅游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在开发过程中维持旅游供给地区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文化的完整性和旅游业经济目标的可获得性;保持和增强环境、社会和经济未来的发展机会,实现旅游业发展方式、发展规模的合理规划和管理[6]。

司金銮指出可持续旅游消费应重点探讨可持续旅游消费的三对关系、可持续旅游消费的三元机理、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核算机制、可持续旅游消费与相关因素的关联互动及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政策设计等五个基本理论问题[7]。宁士敏认为,旅游消费依存于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用可持续发展原则去规范旅游消费行为,并就旅游消费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8]。毛凤玲对可持续旅游消费基础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包括物质消费、精神消费、生态消费的“可持续旅游消费三元结构”的初步框架。对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涵义、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阐述了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9]。杨卫东提出可持续旅游消费结构、方式、动机、效用必须遵从可持续性原则,即在进行旅游消费时要考虑代内与代际公平、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及旅游效用与旅游资源承载能力的相互促进[10]。何春萍从消费者支付能力、闲暇时间、旅游动机三个方面论述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实现面临障碍是居民收入、闲暇时间制度和传统消费文化对旅游消费观的不良影响,来自旅游产业自身的阻碍因素是地方政府对旅游消费经济功能的过分偏好、可持续旅游产品的供给问题和旅游消费政策、旅游消费教育等方面的问题[11]。

二、旅游消费行为环境影响

旅游消费涉及餐饮、住宿、交通、游玩、购物、娱乐等六个方面,很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研究它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如:杨新军,霍云霈介绍了旅游交通带来的环境影响,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带来的能源环境污染及其成本估算方法,以瑞典环境智能测试系统为例,对旅游交通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作了探讨,同时结合我国ReBAM的环境交通影响分析,指出高强度集约化旅游开发模式,会造成交通工具区域上高密度使用,并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最后总结了旅游交通方式与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其启示[12]。Stefan Gfssling等人分析了交通、食宿等旅游消费结构与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并不是比其他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更小的“无烟产业”,旅游的生态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的地国家、旅游者文化和选择度假的环境[13]。OECD发表的关于可持续消费系列研究报告,其中可持续旅游消费篇对家庭旅游消费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报告指出随着收入的增加,与旅游相关的交通在OECD国家之间日渐增加,它是产生大气和水体污染物、温室气体排放、噪声等级增加的重要因素。预计在未来二十年内旅游出行,尤其是航空旅游将在这方面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14]。

三、可持续旅游消费测度——旅游生态足迹

Colin Hunter等认为生态足迹是衡量可持续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这种分析方法可以从全球的视角估算旅游消费的环境影响[15]。章锦河等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及旅游者的生态消费结构特征,构建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游览等6个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子模型[16]。Trista M.Patterson等人的研究表明,旅游度假者的假期期间的生态足迹比平时高,也比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高,而这其中与旅游交通相关的环境影响最大,可以占到总足迹的86%[17]。WWF—UK通过计算不同旅游产品的生态足迹,比较不同旅游产品的生态需求和自然资源消耗,计算得到在马约卡岛度假1个床位1夜的生态足迹为0.030hm2;而在塞浦路斯度假1个床位1夜的生态足迹为0.070hm2。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论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如:张约翰等人从高原旅游消费结构特征出发,将高原城市旅游生态足迹构建为6个活动组别计算模型。运用模型对拉萨市旅游业生态足迹进行测评,结果表明2007年拉萨市旅游者人均生态足迹为0.05134hm2,其中交通、餐饮分别占85%和12.5%,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占城市生态承载力的13%[19];孟繁斌选取武夷山“三区”为研究对象,表明武夷山2000-2004年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平均值为0.039hm2,而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平均值仅有0.0235hm2,即平均存在0.016hm2的人均旅游生态赤字,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生态赤字将不断增加[20];李君轶等人对西安市入境游客的生态足迹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西安市入境游客人均生态足迹为0.0156hm2,约占该市现有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态足迹的1.17%,进一步分析表明,旅游生态足迹结构组成中,餐饮的旅游生态足迹居绝对主导地位,约占54.09%[21]。席建超等人对北京市海外旅游者的生态占用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北京市海外旅游者每次来京旅行人均生态占用0.09587km2,约占北京市现有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态占用的5%。因此,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对区域生态占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22]。

四、促进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措施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环境政策委员会指出,尽管生态旅游的市场份额在增长,但旅游者在选择度假目的地和交通方式时很少考虑环境影响,为了减少环境影响,就航空旅游来说,可以采取技术创新、需求管理以及交通方式的转换来达到目标,呼吁政府在计算旅游业成本和效益的时候考虑环境影响的成本,同时为了提供旅游者的环境意识,OECD建议相关者为旅游者提供减少环境影响的信息[14]。国内专家学者通过对旅游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政策调控措施,刘瑶指出健全旅游的环境影响研究理论体系、广泛开展旅游环境影响评价、转换旅游形式是解决旅游环境影响的有效方法,也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23]。李玉文提出要加强生态旅游区景区保护规划、加强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等可持续旅游的对策和措施[24]。王群等人认为要关注旅游地的水环境问题,认为加强对旅游地水环境的研究与保护将是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与重要领域[25]。李萌等认为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实现受社会大环境、旅游产业背景、旅游消费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推进可持续旅游消费应着重与提高旅游消费水平、改善旅游消费结构、进行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源头控制、提高公众的可持续旅游消费意识,并对旅游消费行为过程进行科学的制度安排[26]。

五、旅游消费环境影响研究与前景展望

随着旅游消费层次的提升和消费总量的扩大,研究旅游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可持续旅游消费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目前的研究深度不足,从理论到实践都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急需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以下研究领域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1)现有评价指标单一,缺少成套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可持续旅游消费概念缺少操作性,在实际应用中,可持续旅游消费往往被解释成提高能源或资源的使用效率,废弃物最少化,环境友好的消费习惯等。因此,在现有的案例研究中,研究人员往往仅选择某一个或一类指标来评价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性,而没有考虑环境影响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不同的环境影响在全球、区域及个体层次上所产生的生态效应是不同的,因此环境影响的空间特征应当是评价旅游消费可持续性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2)研究成果主要停留在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管理理论阶段,而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推进居民旅游消费行为向可持续旅游模式的转变和管理,因此,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更加重要。

(3)对地区性旅游消费行为的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有所欠缺。虽然少数学者已经在这一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是通过统计部门的数据进行分析。而通过获得一手数据来核算分析旅游消费行为产生的环境影响的研究很少。直接通过旅游消费者获得的数据能客观反映出消费者需求,消费行为特征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

(4)缺少推动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政策、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公众引导等方面的调控机制。在旅游消费环境影响管理的过程中应注重各利益相关方之间信息和行为的必要沟通,探索建立自上而下包括国家、地方政府、旅游消费者、旅游经营者、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在内的信息共享平台与合作机制,对管理措施进行及时公布、实施、反馈和完善。

(5)旅游消费行为环境影响科普性知识的普及不足。要加大旅游消费环境影响知识的科普宣传力度,利用现代传媒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让旅游消费者了解旅游过程中食、宿、行、游、购、娱等方面环境影响的知识,培养和提高旅游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以上这些领域研究的不足,正是未来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的重要园地,随着对这些问题研究的深入,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将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对促进人们的可持续旅游消费将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2009[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422-423.

[2]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3 -94.

[3]曾军.近期国外旅游影响研究综述——《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文献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6):79 -83.

[4]Our common fu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UNEP.Elements for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z]Nairobi,Symposium: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Oslo,Norway,1994.

[6]牛亚菲,王文彤.可持续旅游概念与理论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0,(3):17 -19.

[7]司金銮.国际可持续旅游消费三元复合体系原论——创立可持续旅游消费发展学说的基础理论研究[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12):33-36.

[8]宁士敏.中国旅游消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36-245.

[9]毛凤玲.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创新研究[J].生态经济,2006,(3):105 -109.

[10]杨卫东.试论我国旅游消费的可持续性[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15):78-79.

[11]何春萍.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24 -29.

[12]杨新军,霍云霈.旅游交通的环境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1):42 -46.

[13]Stefan Gfssling,Paul Peeters,Jean - Paul Ceron,et al.The eco - efficiency of tourism[J].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4):417 -434.

[14]OECD.OECD Programme O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Sector Case Studies Series Household Tourism Travel:Trends Enviromental Impacts and Policy Responses[R].2002:5 -47.

[15]Colin Hunter Jon Shaw.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s a key indicator of sustainable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46 - 57.

[16]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5):763 -771.

[17]Trista M.Pattersona,Valentina Niccolucci,Simone Bastianoni,et al.Beyond“more is better”:Ecological footprint accounting for tourism and consumption in Val di Merse,Ital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2):747 -756.

[18]WWF—UK.Holiday footprinting a practical tool for responsible tourism.2002.http://www.wwf.org.uk/filelibrary/pdf/holidayfoot printingfulI.Pdf.

[19]张约翰,张平宇,张忠孝等.拉萨市旅游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7):154 -159.

[20]孟繁斌.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06,1-69.

[21]李君轶,马耀峰,杨敏.基于游客行为的旅游生态足迹研究——以西安市入境游客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107 -110.

[22]席建超,葛全胜,成升魁等.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初探——以北京市海外入境旅游者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2):224 -229.

[23]刘瑶.我国旅游的环境影响研究及其方向[J].三峡环境与生态,2003,25(11):153 -155.

[24]李玉文,王新鹏.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及控制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5(6):63-65.

[25]王群,章锦河,丁祖荣等.国外旅游水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1):127-136.

[26]李萌,何春萍.论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实现途径[J].湖湘论坛,2005,(3):71 -72.

F592.68

A

1001-862X(2011)06-0019-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城市居民消费的生态影响及可持续消费模型研究”(70873122)

张琳(1986-),女,安徽省东至县人,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规划和可持续旅游消费;刘晶茹(1973-),女,黑龙江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生态学。

猜你喜欢
消费行为足迹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三线一单”与环境影响评价衔接研析
成长足迹
浅析花卉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足迹
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
足迹
春的足迹
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团购网站建设
大学生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