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昆森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合肥 230022)
建设生态文明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季昆森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合肥 230022)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Ecology)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生态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1966年发表的重要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概念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这一概念和理论的提出,大大促进了人类对自身文明进程的新理解。鲍尔丁认为,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是“增长型”的,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是“稳定型”的。因此在生态经济系统中,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就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围绕这个矛盾来推动现代文明的进程,就必然要推陈出新,走向更加理性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生态平衡模式,而是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是同一个人(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同一个时代(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因此它们之间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我国经济学家许涤新于1980年提出要加强研究、发展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倡议。1996年国家批准池州全地区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
生态文明的概念最早是前苏联学术界在《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共产主义》1984年第2期文章《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中提出来的,该文提出培养生态文明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内容和结果之一。前苏联学者当时界定的生态文明含义不是将其作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而是将生态文明看做是生态文化、生态学修养的提升。
实际上,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最早是马克思提出来的,人们只知道马克思最早提出了“红色革命”的思想,而“绿色思想”也是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说过:“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发展史”,“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根本解决”,最终还是要求助于共产主义制度,因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开始都走了一条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忽略了马克思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绿色道路”思想。只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突然发现,马克思的“绿色思想”不无道理,于是产生了旨在生态主义的绿色运动。人们对自身所面临的资源、人口、粮食、资本和环境的危机逐步有了深刻的认识。马克思要我们走一条“既能维持人类社会的健康,又能保护大自然繁荣昌盛”的绿色现代化道路。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思想最早萌发于马克思。
十七大报告第四部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和战略目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实际上,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物质文明,第二个目标是政治文明,第三个目标是精神文明,第四个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条讲的就是生态文明,只是没有明确提出来。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这段话至少有以下四层含义:1.生态文明不仅仅是种树、种草,保护水源、大气、土壤等自然生态问题,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2.讲明了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两大重点,即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这两大重点也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3.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转变增长方式,首先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这一点以往研究的不够,做的也不够;再就是要推行消费模式的转变,这一点研究的更弱,做的更不够;4.以往讲发展循环经济,强调要抓好试点,扩大试点范围。而十七大提出“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这不仅要求在全国各地各个方面都要推行循环经济,而且要形成较大规模,不能局限在试点上,而应在区域(至少是县)范围内全面推行循环经济。
十七大以后,胡锦涛总书记到全国各地视察工作时反复强调“建设生态文明”这段话。2007年12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召开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七届五中全会决议对生态文明再次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建设生态文明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体制机制、道德观念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协调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与人自身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境界。
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问题、气候问题、资源环境等严重制约发展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类违背了生态文明规律所遭到的报复。正如,恩格斯在1876年《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精辟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1997年11 月,我带领池州地区一些同志到国家有关部委汇报项目。跑了国家计委、科技部、交通部、环保局等部委,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们每到一处都能听到同一个声音,那就是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一些处在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有为青年都告诉我:“我正在研究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他们的热情、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敏锐头脑深深的感动了我,一时间我对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想,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不正是覆盖全球、覆盖全社会、覆盖全人类的全新发展思想吗?
说它覆盖全球,是因为当今世界不论是什么国度、什么民族、什么种族、什么信仰,也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和延续下去,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思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说它覆盖全社会,是因为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方面。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无论是科研单位,还是大中小学;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广大农村,都将直面这一全新思想带来的社会全方位的变革,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说它覆盖全人类,是因为人类从远古到如今,直至未来,漫漫历史长河不正是探索和开拓这样的发展之路吗?这正如马克思揭示的“人不是在某一个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中。”因此,所谓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就是着眼于这种未确定性,促使世代相继的人类走向不断完善,防止中断或逆转这种发展。
因此,我们要遵循马克思指出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绿色道路”思想,来理解生态文明的深刻含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有的同志往往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理解为只是“可持续发展”。早在2004年3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就分别阐述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含义:“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五中全会以后的多次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这个观点。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生态文明的思想贯穿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
1998年11 月13 日,在池州地区重建10周年干部大会上,我谈到,讲发展要三句话同时讲,1.发展是硬道理。小平同志讲,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靠发展。同样,解决池州地区各种难题的关键,要靠加快发展。2.可持续发展是大道理。要有全局的长远的观念,而不能只顾我这一代或这一届的利益,有意、无意地损害后代人的利益。3.协调发展是成功的道理。只有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共同进步,才是成功的。
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主体功能区,即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在他的文章中又提出,三大空间(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四大产品(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生态产品、服务产品)的思想。在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内做规划时,主体功能区四个开发的原则,对科学合理的规划国土开发与保护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在一个市或县的范围内做规划,我认为“三大空间,四大产品”的思想更具可操作性。在省内外历史文物,特别是地下文物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阳、陕西西安、安徽亳州),我提出还应加一个文物空间,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按这个思路去做规划,更有利于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矛盾,达到双赢的效果。
2003年,我通过深入思考提出,建设生态省是一项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开创性的事业。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探索、去研究、去攻关,而亟需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发展模式,深入认识建设生态省是一场深刻的环境革命、经济革命和技术革命。正像世界著名哲学家库恩所说:“科学是通过从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的革命而不断发展。”比如,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范式的转换,是一场物理学的革命。从欧式几何学到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也是范式的转换,是一场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的革命。
在考虑地球和经济的关系中,我们的世界观也需要做类似的转换。那就是地球生态环境是经济的组成部分,还是经济是地球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经济专家把生态环境看作是经济的一个子系统。生态专家则与之相反把经济看作是生态环境的一个子系统。世界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提出,要从生态环境是经济的子系统转向经济是生态环境的子系统,这种思想观念的重大逆向转变,必将推动一场深刻的环境革命、经济革命和技术革命。这就要求经济专家既要研究如何加快发展的理论、政策和措施,又要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的问题是怎样出现的,并要寻求解决的办法。同样,生态专家既要研究如何保护、优化、建设生态环境,又要研究在保护、优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对策和措施。这一点对经济专家和生态专家来说,都是难题,但又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建设生态文明亟需解决的一个关键。如下图。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举措,不仅是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而且要解决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冲突,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环境革命、经济革命和技术革命。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解决这种尖锐矛盾,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进经济模式。
2000年2 月,我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到池州考察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情况。在8天时间里,我集中观察和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研究透了,用好了,就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是我提出了一个新的创意:将良好的生态环境当作重要资本,进行生态环境资本运营。2001年4月,我到安徽省淮北市对采煤塌陷区修复治理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该市有20万亩采煤塌陷区,修复治理了10万亩,宜地则地,宜水则水,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生态旅游,搞基础设施建设等。这给我一个很大的启示,不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资本,对中等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好、开发好,对比较差的甚至有些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可在治理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利用,也可以成为生态环境资本,用好了就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是,我将一年前提出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资本”中“良好的”三个字去掉,进一步提出经营生态环境的新创意,这比前者更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个问题理论上的突破,对实际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安徽省阜南县蒙洼、洪洼是淮河流域重要的行蓄洪区,有14个乡镇,35.5万人,是出了名的灾窝、穷窝,大水来时一片汪洋,大水退后满目荒凉,当地农民种点小麦、玉米靠天收,有些地方只生产一些荻柴和杞柳,亩均收入仅80-100元。后来他们进行深入的辩证分析发现,原来只看到蒙洼、洪洼行蓄洪区这个恶劣的自然环境,忽略了洪水过后,这片地方的土壤还是肥沃的。为此,他们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变对抗性为适应性,因水患不能种粮食,可以改种不怕水淹的杨树。从2001年开始,两洼人民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大力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在60多万亩荒坡地、低洼地大量种植杨树和杞柳。通过杨树板材加工解决了5000人就业;发展柳编加工,解决了40000人就业;造林、种草、发展经济作物等方面解决了170000人就业;在林下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草则草,在草地上放牛放羊,在低洼水面养鹅、养鸭、养鱼、养珍珠,解决了45000人就业;共解决260000人就业,占劳动力总人数的73%。现在,两洼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互生共存,资源循环利用,亩均收入1200元以上。这是一个经营生态环境,把创意经济与循环经济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
2005年9 月中旬,我到新疆昆仑山脚下和田地区考察,新疆建设兵团的一位师政委要我给他们讲讲循环经济。在沙漠戈壁滩怎么推行循环经济呢?一般人只看到沙漠戈壁滩的恶劣自然环境,没有看到它的优势和有利条件,那就是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没有污染,只要有点水,种出的农产品品质特别好。他们2004年2月从山东引进的冬枣,2005年9月挂的果,品尝起来又脆又甜又鲜。因此,在沙漠戈壁滩推行循环经济就要运用经营生态环境的理论,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路子去实施,就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2000年11 月,我应邀到广州参加“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国际研讨会”。我的论文题目是《地方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几个问题》,文中共讲了七个问题:决策管理问题、经济模式问题、宣传教育问题、人才培训问题、指标体系问题、依法行政问题、投入机制问题。今天看来,加强生态文明能力建设还要加3个方面,即10个方面的能力建设:
1.科学决策
决策能力的建设是生态文明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由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涉及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任何一个部门或行业都不可能独立完成。一个地方能否建设好生态文明,取决于这个地方的决策者是不是真的把地方发展定位在生态文明上,是不是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战略统揽这个地方各项经济工作和社会事业,是不是具备科学决策的能力。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地方领导人特别是主要领导人有时牺牲眼前的、暂时的利益,换来长远的、永久的利益。着力抓好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基础性、长效性工作。
2.经济模式
我在实践中体会到,把建设生态文明具体到一种经济模式最能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便于实施。这也是加强地方生态文明能力建设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开创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的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注重实践
对生态文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从定义到定义,从概念到概念,而要紧密联系实际,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来研究理论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新的实践中再概括出新的理论。要下大力气抓好各类试点,用典型指导工作
4.自主创新
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既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又要坚持自主创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总体要求或基本思路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5.宣传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是覆盖全球、覆盖全社会、覆盖全人类的全新发展思想,完全符合“与时俱进”的精神,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多学科、多门类的交叉,包含了当今许多最新思想和相关科学技术知识;既是已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又有许多需要探索研究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知识、新理论。首先,要对全民加强关于科学发展观、关于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特别要着重提高领导干部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力。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媒体,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生态文明。
6.人才培训
这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人才是制约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建设地方生态文明来看,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需要一批会做“规划”的人才。还需要培养一批会做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类项目的人才。另外,急需一支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管理人员队伍和实际操作人才队伍。
7.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既是科学发展决策的重要工具,又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科学评价和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描述和反映任何一个时点上(或时期内)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等各方面持续发展的水平或状况;二是评价和监测一定时期内以上各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趋势及速度;三是综合测度可持续发展整体的各领域之间的协调程度。对地方上来说,考核指标体系好比是“指挥棒”,指挥着各级各部门领导、各行各业负责人的行动。
8.依法行政
将生态文明建设由战略构想变成现实,要有强有力的法制作保障。在地方生态文明能力建设中,要坚持依法行政,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9.投入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大量投入。研究投入机制是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要搞活机制,调动国家、集体和个人多方面的积极性,多元投入,共同参与。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项目,即使经济效益再好,也不能审批。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生态文明能力建设的投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投资生态文明方面的项目。国家对各类生态文明试点地方应给予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还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
10.现代管理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已形成共识。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非常多,我想,最根本的是四个字“严格,科学”加强严格科学的管理是建设好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正如,美国通用公司总裁韦尔奇先生所说,你想到了,我做彻底了。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从总体布局设计上,全面的落实科学发展,抓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抓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支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第一要务割裂开来,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是更好更快的发展。要依靠坚强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1.整合目标,整合力量,整合认识,整合资源,整合资金,形成整体效益。
2.进一步加强领导,整体行动,广泛发动,强力推动,全面发展,重点突破。
关于加强领导这一条建议,是我在长期工作实践,调查研究,反复思考中得到的深刻认识。如果能这样做,凭已有的力量、资源、资金,生态文明建设就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而且可以探索出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新路子。
*本文系作者在安徽省人大工作研究会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文件的发言稿。
季昆森(1940-),男,安徽桐城人。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九届、十届副主任,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中国生态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第二届中华环境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