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明 徐家庆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 225009)
社会转型期高校突发安全稳定事件防控路径研究*
姚永明 徐家庆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 225009)
高校是人群的密集地,也是安全稳定事件的易发地。高校突发的安全稳定事件在时间、地点和对象人群上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长期的和平大环境、功利倾向的高校发展指标导向和高校体量扩张等是突发安全稳定事件的主要原因,加强突发安全稳定事件的原因和防控措施的研究,从而构建安全稳定和谐的高校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安全稳定;原因分析;防控规律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已然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同时,高校的办学体量进一步扩张,发生在高校的安全稳定事件呈现出不断增多的势头。进入新世纪以来,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事件多发、频发,非正常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特别是最近几年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学生群体性事件增多的现实,一直在敲响高校安全稳定的警钟。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明确要求,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实上,高校是社会的缩影,高校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安全稳定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运行状况的“晴雨表”。“高校安全稳定是关系整个社会稳定全局的大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1]笔者结合自己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实践,谈一点对高校突发安全稳定事件的原因分析和防控措施的思考。
高校是人口集聚的重要场所,具有年龄梯度集中、文化层次较高、组织管理有序等特点,从理论上讲是最不能和最不可能发生安全稳定事件的地方。然而,目前高校大学生安全事件却呈现出多发、易发、危害大、波及快和难处理等现状和趋势。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键入关键词“高校安全稳定突发事件”,仅有14篇论文。可见,对高校突发安全稳定事件的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笔者认为呈现上述现状和趋势的原因是高校突发安全稳定事件具有诸多不确定性:
学校如同军营,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一般说来,每年9月是开学的季节,新生进校时由于对环境比较陌生,缺乏学校生活经验,容易发生上当受骗的事件,事实上几乎每年开学报到日都有新生被骗的事情发生。6月是毕业的季节,毕业生由于忙着找工作,心气烦躁,注意力分散,容易给小偷小摸者可趁之机;“试恋”男女生由于就业的问题不能继续在一起而导致“失恋”分手,容易出现感情冲突和经济纠纷。每年都有许多节假日、纪念日,在这些时间里学生出行机会多,容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校园来往的人员多,容易发生物品丢盗事件;集会和聚会较多,容易发生酒后滋事等群体性事件。此外,还有一些时间里也偶然发生安全事件,如学校运动会、校庆纪念日、各级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日、招生考试日等,实际上在一天中的哪个时间段发生事件也没有规律。总之,有关安全稳定的事件多为“意外”,在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
有人说高校是“人才工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造就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事实上学校更如社区,数以万计学生的生活在此演绎,吃喝拉撒睡玩尽在其中,师生所可能涉足的所有部位都有可能成为安全事件的发生地。如教室和实验室是师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如果电风扇、空调、水电设备等安装不牢靠,线路老化或铺设不科学,容易发生被砸和触电、失火等安全事故;体育场馆是师生最喜欢光顾的地方,如果场地不平整,设备有松动失修,没有安全防护设施等,容易发生受伤、触电、溺水等安全事故;食堂是师生必去的地方,如果主料不卫生,辅料不合格,加工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容易发生食物中毒等事故;浴室也是师生不可不去的地方,水质不合格,水温不合适,容易发生疾病传染、溺水和烫伤等事故;一些集会场所和一些有历史年代的老建筑物,如大礼堂、剧场、报告厅、教学楼、实验楼等,如果不定期维护,没有安全通道或安全通道设置不合理等,容易发生天花板掉落、楼梯坍塌、紧急疏散时踩踏等事故;由于跨校区上课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等等。此外,学生在春秋季节外出旅游如果管理失当也容易在校外发生安全事故,学生平时的社会交往、网络手机及信用卡使用等都容易发生安全问题。总之,容易突发安全稳定事件的部位具有不确定性。
一般说来,高校安全稳定事件除了极个别系人为制造的以外,绝大多数是事先没有明显征兆的意外事件,发生事件的主体或当事人无论如何不具有“选择性”。新生可能因为录取的学校不理想或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而发生意外;老生可能不满意自己的专业或学业有困难,对前途不抱希望而发生意外;毕业生可能不能顺利就业,想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而发生意外。男生或女生都可能因为恋爱失败或感情问题处理不当而发生意外。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都有可能由于不善于与人沟通而感到孤独,由于学业压力过大又不能合理释放,导致心理疾病而发生意外。总体而言,学生发生安全稳定事件的案例较多,但老师们也可能由于教学科研压力较大,职称职务评聘不顺,评奖评优竞争,住房、子女升学及其他原因而发生意外。还有学校各级领导干部会由于责任压力过大、廉洁自律不够等原因而发生意外。由此可见,可能发生安全稳定事件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
高校发生安全稳定事件表面看来是“突发”,是发生在特定环境中的“小概率事件”,但就其发生的的频率、绝对数量逐年攀升的现实而言具有明显的综合症特点,其中蕴涵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出现安全稳定问题的必然原因。具体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了“十年动乱”的结束,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教育战线也由此迎来了建设和发展的新春天,教育事业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的要求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更是肩负了创新知识、培养人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而跨越式发展。时至今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宝贵发展期称之为“太平盛世”。从国际环境讲,自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争”以来,中国与周遍国家睦邻友好,“冷战”结束,两大阵营的对抗逐渐消失,“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从国内环境讲,除了发生“洪涝”、“地震”、“非典”等自然灾害,以及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及时制止了的一场由“学潮”而引发的“政治风波”外,可以说,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和谐”成为潮流和人们的价值追求。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说三十多年来教育所沐浴的大环境的主调是“和平的”、“和谐的”,人们在思想上也已经适应了这种“和平”,安全稳定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意识范围。
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在作为“思想库、智力库和人才库”的功能日益显现出来的同时,也实现了其社会地位中心化的回归。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平民百姓,特别是高校自身都非常关注高等教育的发展。那么,何谓发展呢?可以说不同的关注者有不同的关注指标和倾向,如适龄青年的“毛入学率”是国家层面关注的指标,中国大学100强排行榜是学校层面关注的指标,R&D对GDP的贡献是地方政府层面关注的指标,能否顺利就业是家长们关注的指标等等。于是,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强化,各个学校都能集中精力谋求正确处理“质量、结构、规模、效益”之间关系,相比较而言,花在谋划“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关系,特别是花在如何维护校园稳定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就不那么充分了。一个学校对各直属部门、各学院在工作布置、落实,以及工作考核时很少单独关注安全稳定工作,充其量说,一些学校在党的建设、综合治理等工作的检查考核时要求各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总结发文中要提及“安全稳定”工作,要有“安全稳定”字眼等。而事实证明近些年来,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有被不自觉边缘化的趋势,例如某省2010年1-7月发生学校非正常死亡事故56起,死亡65人,其中高校43起,死亡44人,与往年同期相比有上升的趋势。
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1996年由于“扩招”而成为一个必须被记取的年份。因为“扩招”使更多的适龄青年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本是一个值得庆幸的事情,但这种“跨越式”发展的直接结果是高校的体量急剧扩张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如扩招之初所表现出来的教学场所紧张、教学设备短缺、宿舍容量不足、经费投入跟不上等问题,以及后期所表现出来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力、教学压力加大、教学质量下滑、就业形势恶化、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会导致安全稳定工作压力陡增,安全稳定事故频发的严重后果。时及于此,人们回过头来问了一个迟到的问题:“扩招——高校准备好了吗?”社会上常说,“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事实上“学校大了,什么样的事都可能发生”。另一方面,在1996年“扩招”之后,全国范围内又出现了一阵“合并风”,不少学校出于各自目的,纷纷升格合并,组建“航母学校”,另一种意义上的体量扩张被人为地制造出来。于是“多校区”成为一种管理模式,不仅如此,兴建新校区成为学校发展的需要,一度在全国盛行,再加上“专业优化”、“资源整合”、“功能调整”等一系列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等,给高校安全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老师们奔赶于新老校区间上课,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新校区离管理者生活区较远,一些校区一段时间出现了管理的真空。如此看来,由于体量的急剧扩张而导致安全稳定隐患实不为怪。
此外,一些学校长期以来不重视安全稳定工作队伍建设、个别从事安全稳定工作的人员责任心不强、网络等新媒体所传播的负面信息感染、安全责任主题模糊、校园周边环境混乱等,也都是直接导致安全稳定事件突发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可以说,校园安全稳定事件是“诱发传染症”,更是“综合并发症”。
高校安全稳定事件绝大多数都是突发的独立事件,但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任何一个独立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均有可能诱发危及全局的公共安全事件。因此,加强对转型期高校突发安全稳定事件的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防控措施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在新的社会历史阶段,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正是由于这样的变化决定了“高校稳定则地区稳定,地区稳定则社会稳定,社会稳定则国家稳定,国家稳定则民富国强”逻辑的现实性和严肃性。“凡是妨碍稳定的就要对付,不能让步,不能迁就。”[2]高校的各个部门、单位以及各级组织必须统一思想,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和强调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使“高校安全稳定无小事”成为高校党政的共识,无论是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还是制定年度工作计划,都要把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与其他工作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坚持“关键是落实”的思想,坚决防止“想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现象的发生。此外,学校还要通过政治学习、召开会议、舆论宣传、举办活动等方式,不断强化师生员工的安全稳定意识,做到人人认识到位,事事时时不忘,防控警钟常鸣。
安全稳定是发展过程中逐步达到的一种境界,实现和维护稳定,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2010年7月13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的讲话,既是国策,更是承诺,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然而,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校的管理正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如高校学生全面进入“90后”年龄段,“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由社会转型时多元文化冲击而导致价值追求多元的影响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如网络技术发展提供了无限虚拟空间导致学生沉迷网络而迷茫和寂寞的情况不断增多;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流动人口剧增、校园“社会化”等因素导致师生情绪浮躁、心理压力增大等,加大了高校的管理难度,再加之前文所述高校安全稳定事件发生的诸多不确定性,决定了“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无易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研究,科学管理,在工作中强化“隐患疏于日常,防范胜于救援,责任重于泰山”意识,坚持“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法、一抓到底”原则,理顺关系,排查重点,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就可能做到“矛盾不出门,矛盾不激化,矛盾不上交”,[3]通过提高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细致性和准确性来降解安全稳定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稳定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做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既为高校事业发展保驾护航,更直接体现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此,高校要在人、财、物上保障到位。一是重视安全稳定工作队伍建设。做任何工作,人是决定因素,要从学校行政管理岗位上选拔素质高、能力强又热心安全稳定工作的同志担任安全稳定工作部门领导,要对聘用的经过正规训练的安保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二是确保安全稳定工作经费到位。安全稳定工作面广量大,性质特殊,除了承担日常的安全管理以外,还有大量的临时性、紧急性、突击性和危险性工作,加班加点在所难免,因此,要实事求是确保工作经费和补贴到位,做到事业用人、待遇留人。三是加强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安保工作有应急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等特点,要配备交通、照明和防身等设备,条件许可的学校要“推进科技创安工程”,“以提高安全防范措施的科技含量为重点”,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情况预警系统等,以解决“防范面积大、防范盲点多、方法老套、犯罪分子手段智能化、多样化”[4]等一系列新问题,从而提高安保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此外,还要呼吁全社会关注高校的安全稳定,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如与驻地政府协商,限制校园周边网吧、棋牌室以及休闲娱乐场所的存在,有效地杜绝方便之门,以降低校园安全稳定事件发生的隐患。
[1]陈于后.邓小平稳定思想与高校安全稳定的维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9):262.
[2]邓小平.中国不允许乱[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6.
[3]王晓.论新形势下高校治安事件的特点与对策[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12):97.
[4]缪雄平,林陈华.高校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宁德师专学报,2004(4):94.
D630.8
A
1001-862X(2011)06-0129-0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9JDSZ2039)
姚永明(1968-),男,江苏南通人,扬州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徐家庆(1964-),男,江苏南京人,扬州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
(责任编辑 梦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