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颖颖(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我国雕塑艺术有实物可考的以有近万年的历史,著名的大型室外雕塑当推商末周初的四川广汉的青铜人像及史书记载的秦都城咸阳宫中的十二金人(铜像)、西汉园林中的巨型石鲸、石鳖,保存至今的有牛郎织女石像和李冰石像。【1】然而,无论是由数千件等身大的陶像组合成的陵墓军阵秦兵马俑还是西汉霍去病将军墓前的纪念性石雕作品:马踏匈奴;以及六朝到晚唐宋初七八百年来的丰富的佛教雕像艺术:云冈、龙门、天龙山的石窟,四川大足造像和甘肃麦积山造像,直至近年来才被注意。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其实是一个没有城市雕塑传统的国家。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后日臻发达,八十年代初,公共艺术的研究应运而生;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分支,逐步得到了蓬勃发展。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人们开始在学习西方城市雕塑样式的同时,探索本土的城市雕塑语言形式;向公共空间开放,把社会科学、艺术、建筑物和城市设计等各种具体艺术与社会需求一起溶入作品,切实做到艺术为人民服务。笔者把这一崭新的阶段归纳为当代中国城市雕塑的文化转型。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全面介入,使整个国际文化的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2】全球信息、商品、科技和人群的频繁流动,各民族国家间在文化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揣测着经济全球化是否将带来文化一体化,文化的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中心问题,文化的地位变得空前的重要,这为中国城市雕塑的文化转型提供了国际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感受外国城市文化氛围,在看过外国城市雕塑作品的同时,中国人民一夜长大,如梦初醒般地认识到雕塑的重要性,“发现先民的伟力、活力、热力、想象力。”【3】
这为中国雕塑打破了传统的门类堡垒提供了条件。
过去,中国城市雕塑几乎不被重视,基本局限于宗教范围或服务皇权,被绘画所涵盖。现在,城市雕塑走出了过去架上的、室内的狭小空间;走进人们的生活视野,成为公共性的艺术活动,城市雕塑由审美走向文化,介入社会文化领域;研究雕塑在城市这一公共空间中所需要的材料与形式语言,探索雕塑在城市这一公共空间中所需要的材料与形式语言,突破了三维的、视觉的、静态形式,完成当代城市雕塑文化转型的核心转变。
雕塑家改变过去为艺术而艺术的理想,以艺术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城市雕塑创作过程中,通过民主的、自由的参与形式与公众产生的互动,以艺术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我国雕塑家隋建国先生是个很好的例子,八十年代后期,隋建国先生还在运用人体语言进行创作,九十年代,他的雕塑语言转向对材料的探索,从《结构》、《地罡》到《沉积的记忆》、《封闭的记忆》还有《殛》,经过一系列作品的探索,1997年隋建国先生创作的《中山装》系列中我们看到他的飞跃,把中山装这样一个日常生活穿着服饰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观念,虽然放大的作品有西方城市雕塑的影子,但是中山装却是纯正的中国元素;个人和社会、西方和东方、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对峙,通过城市雕塑的造型语言传达,与城市空间和社会大众产生互动。我们还可以从展望先生的作品中看到其转变,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他钟情于具象雕塑的创作,在其1995年开始创作的《假山石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思想的转变,他将中国传统的假山石用不锈钢置换,这里我们已经看不见具象雕塑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对材料进行探索的观念性雕塑。
过去,雕塑家只是匠人,他的责任只是靠他的手艺养活自己,照顾家人。大多数都只是为达官贵人或宗教服务。而今,城市雕塑建设的资金来源为社会公共财政或私人投资。养活雕塑家的不再是皇权贵族,而是纳税的每一个公民。这使城市雕塑的作品不仅仅与雕塑创作者有关,而是与所有生活在城市这一空间中的社会成员都相关。雕塑家的艺术作品需要接受公众的评判。
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如何才能受到社会共同体每一个个体的喜爱?城市雕塑怎样才能传达这个时代特有的文化语言和观念态度呢?现阶段雕塑家以作品和大众进行交流沟通,彼此的互动并不可少。雕塑家必须了解公众的要求和趣味,承担起社会责任。用好每一分公民的钱创造出的大家喜爱的城市雕塑。让公众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艺术无处不在。
城市雕塑不仅生动体现各国文化艺术的相互交汇,还充分展示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当城市雕塑成为流动空间中的艺术并与建筑共同形成新的环境艺术时,它已经不再是孤立地表白自己,它成为环境的构成元素。为了城市雕塑的内部原动力,担负诠释城市文化底蕴的责任,城市空间需要利用雕塑的文化工具功能,这给当代城市雕塑文化转型提供了必要性。
城市雕塑发展到今天,以美化、优化环境为目的,因地制宜地构筑环境的整体意义;以人为本,不断地更新人们对它的理解,极大地拓宽自己的领地;它传承着城市的文脉,彰显了城市的个性。
城市雕塑作为一种新的永久性的城市艺术的样式,展现当代公共精神,承担起社会教育者的角色。城市雕塑需要做好文化准备,更佳地塑造好城市精神文明,我们应该坚定地做到提高全民审美水准,普及艺术知识;潜移默化地帮助大众提高美学修养,培养大众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艺术品的环境配置的意识,习惯于保护城市空间中的艺术品;移情城市雕塑,改变全民美盲的状态。
美国社会学家史蒂文•塞德曼(Steven Seidman)认为:“社会学必须恢复其公共教育者的角色,不仅是为了重建其公共权威,而且是为了促成公共领域的复兴。……我期待这样一种社会学:不忌惮道德倡导,坚持人文研究应服务于创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最初承诺。这种社会学应该担当起对它所参与创造的世界的责任。”【4】中国城市雕塑在某种程度上结束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承担教育的、道德的社会责任。
当代中国城市雕塑以新颖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视角向旧的思维观念发动挑战,从过去的精英主义的意识中走出来,强调与大众交流的可能性;探索雕塑、城市环境和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承载、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和精神品质。它在自己的旗帜上鲜明地写着:艺术在生活之中,艺术为人民服务;进行着鲜明地文化转型。
[1]陈绳正著.《城市雕塑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39页.
[2]贾方舟主编.《批评的时代》.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31页.
[3]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263-264页.
[4]《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美]史蒂文•塞德曼著.郑北成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