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博物馆现状与发展趋势

2011-08-15 00:47李庆奎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00074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400700
大众文艺 2011年19期
关键词:新馆博物馆

葛 琳 侯 江 李庆奎(..天津自然博物馆 天津 00074;.重庆自然博物馆 重庆 400700)

中国自然博物馆正以快速发展的态势出现在博物馆舞台上,本文着重以综合性自然史博物馆为例,简要描述其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现状

1.数量激增、快速发展

21世纪以来,中国每年新建、改扩建的大中型博物馆均在80座左右。与中国整体博物馆建设高速发展同步,中国自然博物馆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1980年以前,中国独立建制的自然科学场馆不到30座,2010年已有1089座,其中,自然类博物馆412座、科技馆417座、专业科技博物馆260座(徐善衍,2011),在2970座中国博物馆总量(国家文物局2010年公布数据)中,占到了1/3。预测在“十二五”期间,自然博物馆的场馆建筑总面积将比目前增加60%。

2.类别划分

随着对自然类博物馆认识到加深,自然博物馆的门类变得丰富起来。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以下这些自然类博物馆及相关机构应归入自然博物馆范畴,包括综合性自然史博物馆、省博物馆自然部、地学类博物馆、自然科学专题博物馆(生物、生态、人类、天文、中药等类)以及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地质公园、人工生态园、水族馆、活体标本馆等。其中,全国综合性自然史博物馆只有8座,占自然类博物馆总数的4.2%,数量仍显不足。

3.区域分布

2009年统计的190个中国大陆自然博物馆,区域分布情况为:华东地区53个、华北地区37个、华中地区25个、华南地区18个、东北地区21个、西南地区20个、西北地区17个。其中华东地区最多,占27.4%,其次是华北地区,占19.5%,最少的是西北地区,约占9%。(孟庆金、杨德礼,2009)

中国大陆自然博物馆的区域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成正比。作为区域中心级自然博物馆的代表,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青海)、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博物馆,其开工建设,填补了在自然资源丰富独特的青藏高原地区无省级自然博物馆的空白,西部地区不均衡的现状会有所改善。

4.存在问题

尽管中国自然博物馆呈快速发展态势,然而,其规模、数量、类型、功能等,均与国外同类博物馆存在差距,与国内其他类型的博物馆相比,数量也偏少,较难满足社会需求。

从规模上看,中国11家大型自然博物馆的平均建筑面积为10774m2;展厅面积为5753m2;库房面积为1919m2,其中库房面积最少的博物馆为250m2(以2008年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自然史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调查为据)。全部自然博物馆的统计,规模更小。自然博物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国家对自然博物馆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有关。当然,这种状况逐步在好转。

博物馆的几大功能,尤其是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从观众量看(据2007年9家大型自然类博物馆的统计数据),接待观众总数为210.4万人次,馆均19.1万人次,平均每平方米展览面积年接待观众人数30多人,公众参观率低,受教育面自然就小。

二、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自然博物馆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其设计理念、传播功能、标本征集、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态势,现简述如下。

1.场馆建筑设计体现绿色生态概念

绿色生态建筑,具有节约能源、节省资源、利于环保和可持续的特点。与自然博物馆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契合,选址兴建的场馆多采用绿色生态设计。

由美国帕金斯威尔设计师事务所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设计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外形酷似鹦鹉螺,在建筑形态上,引入细胞结构、岩石结构等自然元素。在建筑节能方面,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自然导光、雨水回收等节能生态技术,使博物馆达到可持续环境设计和绿色建筑的标准。

由美国马达思班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江西自然科学博物馆,其建筑外型状如山峦,通透空灵的形体宛如浮云飘在青山绿水间,生动体现人与山水的亲近、科技与生活的交融。并对环境资源有效利用,通过太阳能、风能、水源热泵、雨水收集、双层幕墙等节能手段,使运营成本降低、污染减少,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2.场馆功能定位从科学教育殿堂走向生态休闲场所

新建的自然博物馆重新定位,除传统的收藏、研究和展示职能外,注重休闲、娱乐的功能。综合了展览、教育、研究、收藏功能的自然博物馆,也应成为市民休闲、社交和自然体验的城市新型公共场所。

几家在建场馆的功能定位: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功能定位为“博物展示、科普教育、科技交流、观赏游览、休闲娱乐”的综合性科学文化场所。

赣州自然博物馆由博物馆中心楼、天文馆、植物园、生态休闲等四个功能区组成,集“科普教育、旅游服务、标本收藏、学术研究”为一体。

江西自然科学博物馆建设目标为集科普教育、科技展示、文化演艺、游乐体验、休闲旅游、商务接待、国际会务于一体。

3.延伸室内展览到户外展项的馆园结合模式

在建设规模加大、建设场地具备、参与互动活动增多、生态设计要求增加等客观条件具备、主观需求存在的情况下,采用馆园结合模式,延伸室内展览到户外展项,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中国博物馆“馆园结合”模式之首的南通博物苑,在1905年建馆之时就在展馆四周进行了园林式设计,成为展馆与苑囿结合的典范之作。直到今天,在72000m2的苑囿中,配合室内的药材标本陈列、温室花房展示,在馆外遍种各地名贵花木,并挂牌识别。

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采用馆园结合模式,在主展馆群外设自然博物主题公园,利用地形、地物条件,设置动、植物观察区、恐龙生态园、儿童乐园等项目,以“体验自然、学习自然、发现自然”。

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与美术馆、图书馆共享的生态岛,即天津市文化中心景观,打造了一个12万m2的开放式、以休闲为主的室外生态景观区。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落户静安雕塑公园,也是一种馆园模式。

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1999年建成开放植物园,形成了馆园模式。植物园由台中市政府将原定的44,856m2公园用地委交该馆规划建设而成,以体现该馆的教育理念,并提升城市景观。

4.藏品征集更加强调陈列展览需求

陕西自然博物馆、江西赣州自然博物馆等一批已建或在建新馆,是在零藏品基础上的新建场馆,征集标本直接服务于陈列展览需要。即便是过去已有场馆的新馆建设,如历史悠久、藏品量较为丰富的浙江自然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和正在恢复单列的上海自然博物馆等的新馆建设,为满足展示需求、扩大展品数量、提升藏品质量,其标本征集都把围绕新馆陈列所需作为藏品征集重点。

比如,在建的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接受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捐赠500多件古生物化石和200吨硅化木标本,以及个人捐赠的3万多件标本,大部分用于新馆陈列。

在建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专门召开面向海内外的藏品征集发布会,拟征集矿物、古生物、现生生物等标本1430种6203件新馆展出标本。

5.博物馆教育活动多样性发展

转变博物馆的传统教育观念,用“大教育观”,即“博物馆、社会、人”的教育观念,改进自然馆的科普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出教育功能的作用。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在港澳台地区历来较为重视。台中的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建馆目标之一即为“阐明自然科学之原理与现象,启发社会大众对科学之关怀与兴趣,协助各级学校达成其教育目标,进而为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建立基础”。

随着国家文物局自2008年开始的全国博物馆等级评定工作的开展,更加强调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责,对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测评分值占60%,促使博物馆加大该项工作力度。而且,作为公共文化资源,社会对博物馆应该享有更多权益,尤其是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权利。博物馆社区化、馆校合作、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增加了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机率。

正在进行新馆建设的天津自然博物馆,设计了“第二课堂”项目,将自然、地理、生物、科学等课程整合,把课堂“搬”到博物馆。该项目以基础陈列为依托,设置固定的科普教育场所,利用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和科研人才优势,结合中小学自然生物教学内容,开展多种生动有趣的科技活动。

6.博物馆网络传播的势头越来越强劲

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公共空间正在重新布局,公共性、交互性持续增强,利用网络技术,延伸和拓展实体博物馆的科学传播功能,进行与公众更为广泛、深入的互动和交流,博物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展示是必然的走向。

绝大多数自然博物馆都建有自己的网站,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也逐步跟进,利用互联网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变得多样。如开通“微博”,有上海科技馆的《自然与科技》新浪微博、中国西溪湿地博物馆的新浪微博等。如采用“3G”技术,上海科技馆正在试验将中国甚至世界一些自然保护区的实时图像通过3G网络直接接入自然博物馆,参观者可以通过控制摄像头调整视角进行实时观览,目前在南汇鸟类保护区、西双版纳野象谷等开始安装摄像头。

7.科研交流合作增多、能力日益提升

中国的自然博物馆,虽不像国外的自然博物馆有藏量极富的标本和研究传统,然而随着国家对整个博物馆群体的重视,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自然博物馆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自然博物馆的科研能力逐步提升,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文物局科研项目、中国科协科技能力提升项目等研究课题逐年增多,在国际知名杂志《自然》、《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增加。比如,天津自然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在外刊上发表的《中国的四个翅膀恐龙》、《中国最原始的霸王龙及原始羽毛在霸王龙身上的证据》、《鸟臀目恐龙的育幼行为》、《与蛋保存在一起的翼龙成年个体、性别及繁殖》等。

8.博物馆董事会、理事会的逐步推行

国际上博物馆普遍采用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其下再设馆长负责制。其实,中国的博物馆实行理事会制度在近代中国博物馆产生之初就出现了,只是到了1949年后采用前苏联的“三部一室”管理模式后才取消。

2008年国家文物局出台《全国博物馆评估办法》(试行),明确法人治理结构,有理事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监督机构。这就要求博物馆的机构设置与管理运作模式与时俱进、发生变化。

2001年建成开放的上海科技馆走在管理模式变革的前沿,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

其他各馆的董事会、理事会的推行也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1.康熙民,2011.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展示的成功实践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科学传播者的探索: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30周年论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56-161页.

2.李庆奎、王全来,2010.天津自然博物馆收藏研究轨迹探寻 // 上海科技馆馆刊,2(4):93-98.

3.刘漫萍,2009.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收藏与研究功能的考察 // 上海科技馆馆刊,1(1):18-22.

4.孟庆金、杨德礼,2009.中国大陆地区自然博物馆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博物馆,(1):74.

5.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2011.科学传播者的探索: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30周年论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页.

猜你喜欢
新馆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及游客中心概念方案(投标)设计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中的要点
林城东路上的贵州省博物馆新馆
露天博物馆
来宾市图书馆新馆落成开放
博物馆
评说档案30年(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