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坚 (阳曲广播电视台 山西 阳曲 030100)
民生新闻是指以民本思想为基点,采用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随着人们对民生话题关注度的提高,民生类新闻、栏目也越来越吸引着受众的眼球。不过,理性分析民生新闻繁荣发展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忽视正在出现的一些误区,比如过于内容格调不高、形式单一、意义浅薄等。那么,如何为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探寻一条有效的途径,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和见解:
“民生”,就广义而言,是指所有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它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从狭义上讲,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哪种层面上讲,民生新闻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柴米油盐的家长里短。因此,当我们在进行选题时,必须在立足“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视野,广泛开发民生新闻资源,提高报道的格调和档次。比如,我们可以把常见的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有机结合起来,以平民化的报道方式,对老百姓同样关心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解读,从而把公众、媒体、政府的关系更加直接地展现出来。拿笔者所在的电视台为例,2010年,我们开播了一档《关注民生》栏目,档目定位为“探讨热点话题,解读民生政策”,节目开播一年中,我们所报道的内容,就是抓住不同时期的热点话题,在讲述普通人故事的同时,也邀请政府官员、专家为老百姓答疑解惑。这其中,既有反映不同时期妇女姐妹生活变迁的百姓话题,也有关注新农保、就业创业、林权制度改革等等时政热点,既反映了百姓心声,也起到了宣传、解读民生政策、法律法规的作用。这样,不仅老百姓爱看,也为相关政府部门搭起了与百姓“零距离”沟通的桥梁。
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就要求我们的民生新闻记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和大局意识,对于所报道的民生事件,不能单纯地追求“眼球”效应。面对报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都要始终牢记记者的使命和责任,既要直实地反映新闻事实,又要关注新闻的来龙去脉、背景、意义、社会反响、受众反馈意见等,在还原新闻事实的同时,更多地是带给受众理性的人文关怀精神。民生新闻,是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更多的时候反映的是处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必须具备一颗“大爱”之心。有人曾说“好文章是哭出来的,当你不能激动时,你就趁早别干记者了”,我想,这句话对于采写民生新闻的记者来说尤其应该如此。因而,对于被采访对象及相关事件,记者所抱的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关心”,而不是一种猎奇或者完任务的心态。此外,还要求民生记者具备一定的现场应变能力。民生新闻纷繁复杂,被采访对象形形色色,这就意味着民生记者不仅要准确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比如,被采访对象可能语言表达能力差显得“词不达意”,或许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态选择“三缄其口”,那么,对此,除了要善于“随机应变”地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根据采访中获得的信息,不断对事实做出新闻价值判断,必要时,及时调整采访(报道)角度,甚至调整采访(报道)主题。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采访中,民生新闻记者要起到“主导”作用而不是占据“主角”地位;与被采访对象交流中,适时“穿针引线”而不是“高谈阔论”。
民生新闻要做到喜闻乐见,一方面与它平民化的选题有关,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因此,民生新闻的写作方式需要灵活多样。尤其当民生新闻向时政领域延伸时,写法上更要注意避免“八股”式的“人头”新闻,做到时政新闻民生写法。记者应该做到隐身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背后,让镜头带领观众经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观众同记者一样,是事件的见证者和现场经历者。比如,我们可以从会议新闻中,找到当下老百姓关心却不甚了解的热点,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主题,写他们的感受和变化,这样就可以使得时政报道更具亲和力和贴近性。另一方面,“活”也指后期编辑制作要灵活。为了避免新生新闻容易产生的琐碎感,我们可以把一些相关的新闻信息进行整合,形成连续性和专题式的组合性报道。这样,通过我们采编人员有创意的谋划和设计,不仅很好地配置了新闻资源,而且也扩大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效果。
总之,要让民生新闻这棵“大树”枝繁叶茂,永远充满生机,不仅需要丰富的“营养物质”(内容),还需要把握“灌溉”尺度(技巧)。只有这样,民生新闻才能真正服务于民,发挥它“喉舌”属性与“桥梁”“纽带”作用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