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的解析

2011-08-15 00:45李晓科
大家 2011年23期
关键词:性质个体学科

李晓科

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透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式方法、功用和过程中的共同指向性,总结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独有的本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对当代社会情感认同的德育过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性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真正性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就蕴藏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表现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就要解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活动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种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独有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人类的恒常现象还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要明确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恰当的理解。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任何地域、任何时间都存在着,只是内容、方式和手段不同罢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人类社会所共有,具有普遍性;为所有国家所共有,具有超地域性;为所有阶级所共有,具有超阶级性;贯穿人类社会始终,具有超阶段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是变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方式和方法都会发生变化。在阶级社会中,从思想政治教育客观上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认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阶级性,但这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性质,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性质在阶级社会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状况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然相应的变化,也带动教育的方式、方法的变化;特别是当社会的统治阶级发生变化的时候,整个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都会发生根本的变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常表现为变动不居,使人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规律,也没有体系,更不会有学科存在了。但实质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其不变的主题,那就是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使人们对当下社会产生情感认同,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以总体的眼光,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透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式方法、功用和过程中的共同指向性,总结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独有的本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对当代社会情感认同的德育过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性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真正性质。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共性表现在它的功用上,在任何时代,在任何社会,在任何地域,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着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保障社会顺利发展的作用。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力图通过一定的理论阐述和教导来从感情上征服被教育者,使被教育者对当前社会及现实的一切产生情感认同,从而达到各安其命,各司其职,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目的。

每一阶段的内容都在当时起到了相应的作用,正因为这些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占领了大部分人的思想,使大部分人对当下的社会状况产生一定的情感认同,才使这些思想意识指导着人们的社会行为,从而产生社会一致的行动,才推动当下社会发展。由此可见,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是为了培养不同时期的人对当下的社会状况的情感认同,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化并不否定其根本性质。相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化恰是其性质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要求。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要求人们的思想适应这种变化,在情感上认同这种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了使人们放弃原有的社会理念,并使人们对变化了的社会现实产生情感认同,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化也是其根本性质的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个体的人,通过改造人的思想规范人的个体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却是社会要求的反映,要求个体思想符合社会意识,从而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实质是使个体行为社会化。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个体行为与社会行为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个体意识符合社会意识,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行为的要求。社会要求转化成个体行为的前提是社会意识转化成个体意识,这种转化需要个体对社会的情感认同,即个体自愿接受社会的要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体现了其根本性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使人的思想在认知社会时产生对社会的情感认同,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反映。为什么一定要培养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呢?一方面,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有赖于每个人的分工合作,协调一致。这种协调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规则的遵守既有强制性的因素,又有自觉性的因素。规则的强制性执行是受一定客观条件限制的,其有效性是有限的,在更多情况下,要靠人们对社会规则的自觉遵守。这种自觉遵守首先需要社会成员对这些规则的情感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各种方法手段实现社会成员情感上认同这些规则,事实上接受社会现实,起码做到不反抗社会现实。另一方面,这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谓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要适应社会发展,在社会发展中获得一定的位置,就要认同社会的状况,接受社会的要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人们的社会认同感。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它以系统的理论灌输向学生宣传一定社会的主要思想意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指向和社会价值取向,其教育目的指向人的时候,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当其目的指向社会时,是通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来服务社会。由此可见,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情感认同,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学校只是其重要途径之一。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贯穿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表现于人的各中活动之中。当人们的思想意识走向分裂时,该社会也就要走向解体了。既使人与人的个体交流,也是在一定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影响下进行的,个体的思想表述难免带有自己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意识。这样,个体交流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所不在的,是一定社会意识在群体中的教育传播过程,是为了让社会群体对当下社会产生情感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是一种事实评价,是不可量化的,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是表现为受教育者掌握了多少思想政治理论,而是受教育者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并能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在客观上符合当下社会的需要。理论的灌输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即让被教育者知道社会的要求是什么,这样要求的道理是什么,个体按此要求去做的必要性是什么。但知道不等于接受,不一定能转化为个人的行为,行为转化的前提条件就是受教育者对所学理论的情感认同,乐于接受才能自觉执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在于让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产生情感认同,这样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就可以通过考察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接受度来完成。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也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

[1]现代汉语词典[N].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罗素.西方哲学史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猜你喜欢
性质个体学科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弱CM环的性质
彰显平移性质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双曲线的一个性质与应用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