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磊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包括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用生产函数来表示就是Y=A*F(K,N),其中K表示资本,A表示技术,N表示劳动力;三者都是推动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劳动力这一因素,对于江苏沿海地区而言,是三者中最丰富,却也是最难改善的一个。
如果一个国家、地区拥有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那么就有可能实现经济的高增长。二战后从废墟上重建并复兴的德国和日本就是证明。江苏沿海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扶持,若能充分发挥劳动力因素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经济发展将取得惊人的成就。从理论上讲,劳动力因素对相对欠发达地区有以下推动作用:
国外的研究者提出,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会导致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增长上出现趋同,特别是地区之间,这种迹象更加明显。江苏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流动,特别是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可为本地区缩小发展差距发挥作用。
产品和劳务在地区之间流动会产生运输成本,因此相近的产业,特别是同一产业内部或者同一产业链条上的厂商就愿意集聚到一起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集群又会带来产业工人的集聚,使得有相关技术专长者集中到一起,这又促使产品质量提高、市场规模扩大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使得效益提高,可以增加专业人员的收入,同时又会进一步吸引新的人才进入,形成良性循环。
1. 本地企业用工需求好转,劳动力市场基本平衡。此前几年,由于金融危机等国内外形势的影响,本地的劳动力就业也受到一定的冲击。随着金融危机对全市经济影响的逐步弱化,企业用工需求日渐趋旺,虽然总体而言,劳动力市场供略大于需,但供求还是基本平衡的。
2. 企业用工需求所占比重较高。据统计,2009 年三季度沿海某市企业用工需求为29048人,占需求总量的96.58%,较上季度增长2.35%。如果按企业性质划分,有限责任公司居首位,私营企业居次位,股份有限公司需求数量再次之。如果按产业部门来划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大致相当,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小。
1. 本地外出务工人数呈上升态势,但增长规模有限。江苏沿海地区原本是劳动力对外输出为主,随着沿海开发战略的推进,劳动力的大规模输出状况出现了变化,但从总体上看并未根本改变。
2. 劳动力对外输出的区域及行业相对集中。首先,从劳动力外部就业的具体分布区域来看,江苏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外流主要集中在苏南和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广东、珠三角地区以及京津、环渤海地区等也有少量人员。其次,从外出务工所从事的具体行业来看,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建筑及机电行业。这主要是因为上述行业均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1. 劳动密集型企业有缺工现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内地许多省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吸引了劳动力回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对工资待遇、就业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在提高,这使得许多地方出现了缺工、招工难、民工荒现象。这在江苏沿海地区也存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要招到足够数量的工人已经显得吃力,而要招到足够的、有相当技术水平和经验的熟练工人员则更困难。
2. 行业之间的用工需求不均衡,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目前各个不同行业用工需求不均衡,纺织、化工等行业的需求人数较多,部分制造业以及高科技行业的用工需求则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而自我培养方面却不愿多投资,在劳动力市场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矛盾就更为突出。
1. 城市和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数量仍然较多,促进劳动力就业数量和就业水平的提高仍然任务繁重。例如江苏沿海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的比率能达到百分之五六十但,与苏南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2. 部分农村劳动力存在素质较低、文化层次偏低、年龄偏大等不足,因此,他们的就业选择范围相对狭小。在选择就业的地区、从事的具体职业等方面都带有较大的随意性,选择范围狭小,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业、装修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大部分从事低层次的简单劳动。
(一)从劳动力供给方面来看,江苏沿海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劳动力自然增长放缓,短期来看,这可能会使劳动力的供应出现紧张的趋势;但从长期来看,这可成为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劳动力知识技能的一个契机。因此,急需政府采取措施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和全面素质。
(二)从劳动力需求角度来看,随着沿海开发战略的推进,在本地区一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将会不断发展,因此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但江苏沿海地区的产业部门在这方面的底子较薄,科技、教育水平比之发达地区也有不小的差距,这将使得高素质的技术、管理、研发等方面的人才出现缺口。继而可以看到随着国家战略的推进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有知识、懂技术的工人的需求日趋强烈,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只有让广大普通劳动者真正掌握一技之长,才能既让劳动者实现工作稳定、收入提高、保障利益的目标,同时也让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得到提高。
1. 针对劳动力流动导致相关产业集聚和专业人员的汇集,应该加大力度推进江苏沿海地区中心城市的特色产业集群的建设。推进特色产业如汽车、纺织、造船、新能源等的集聚发展,这时是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创造规模优势,提升劳动力素质和地区竞争力的必要途径。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由政府积极推动,通过引导规划、政策扶持、制度创新和配套服务等手段,加强包括现代服务业在内的各种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
2. 农业是本地区的重要经济基础,农村是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使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装备,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拓展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农民从事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这样,一方面增加本地农业的产值,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农村劳动力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1. 我们需要制度创新,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突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建立平等、公平的劳动力供求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体系,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形成城乡劳动者公平、开放、有序的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2. 我们必须改进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保障和社会保障。一方面,要健全劳动合同和劳动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推广规范的劳动合同示范文本,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期限、报酬、工作内容、劳动条件以及双方违约时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另一方面,要强化劳动者的工资保障,特别是对对建筑业等,建立民工工资保障的制度安排,从制度上保证劳动者的收入增长。
总之,所有政策的出发点都要能让全体劳动者共享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使劳动者有更多的机会提升自我,进而提高本地区的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推动经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