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园林的场所精神

2011-08-15 00:47陕西理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系陕西汉中723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8期
关键词:场所园林意境

周 媛 (陕西理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系 陕西汉中 723000)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建筑达到的一个艺术高峰,是包括诗词在内的众多艺术与建筑完美结合造就的杰作,他们成功地展示出多个艺术门类互为补充、互为意匠的艺术感染力,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场所精神。

一、场所精神的概念

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诺伯舒兹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这么一个说法。

“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SENSEOFPLACE”,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二、哲学思想的影响

1.儒家思想

礼乐传统的确立与表现。儒家强调用“礼乐”的思想去创造建筑以及园林空间和谐、有序的美感,用这种美去约束,加强人的尊卑长幼思想。形成“各居其所”的长幼尊卑。人们通过建筑物在园林空间中的中轴、高低、大小等外在真实表象来表述着各自的等级位置。此时这些现实表象就成为人们表示各自身份、地位的建筑语言。园林的前后也就可以说是“人”与“人”对话的场所。这里的人其实是人在社会等级秩序中地位小同的代表。建筑在一方而也就变成了可居住的“礼’器。

2.道、庄思想

在士大大阶层,当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在住宅中这有限的静谧的空间中,人与自然的接触便是这头顶的蓝大、白云,庭前院后的花草鱼虫。中国人都存在着既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积极抱负,从道家提侣的“道法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中去寻求解脱。林语堂先生曾说:“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而孔教为入世姿态。这使你明白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则都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副镇痛剂,可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

在魏晋开始形成了山水诗,以及对后世书画、园林的产生了影响。另一方而,人们在整个儒家为正统的社会环境中,以园林空间成为人们吐纳宇宙自然之气的场所。居住者在这园林中,用庄子与道家的审美哲学反抗着来自儒家“礼乐”的规范。

3.释、禅思想

在佛教中禅宗是一个融合了汉文化的佛教宗派。它在理论上、思想上和情感上对超越的形上追求,给中国广大文化知识分子的文艺创作、审美趣味和人生态度带来了又一精神果实。关注禅学对审美主体妙悟的影响和意境的营造。在这“镜花水月”的美学理论,意境的营造成为了中国文化人在艺术创作中小断探索追求的方向。

三、书法艺术的影响

中国私家园林中文学性诗境的主要载体为:匾额、对联、刻石、摩崖刻石、室内装饰、直接造景。

1.书法与园林艺术的关系。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书法艺术具有多种功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中国人的环境意识观念中书法艺术品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建构中国园林环境艺术整体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设计者在布置环境时,如果将作品与其展示的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即能产生“境外之境、象外之象”的艺术效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达到增值扩容的效应;反之,则削弱黯淡了各自的光辉。园林在景观中恰当地嵌刻优秀的书法艺术品,既拓展了人们观赏园林风景的审美天地,也增加了园林景观的人情意味。二者的有机结合都使自身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如果说书法属于艺术美范畴,园林景观多属于自然美范畴的话,那么二者的结合就是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

2.书法在园林艺术中的体现。从总体上看自然景观中的书法作品多朴茂自然,浑然天成,是整个自然环境的产物。《石门颂》书体为隶书,此刻看似平常,实极古拙浑厚。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飘逸自然。通篇布局,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汉碑隶书,虽然千恣百态,但都中规中矩,在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意识中,书法既是园林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园林风景中的独特景观。与中国园林一脉相传的日本庭园,按照书法行、草、楷的艺术特性结出了如同书法那样的行、草、真(楷)三体造园表达手法。书法在园林艺术中也是很重要的构成要素。

四、古典诗词的影响

造园如做诗文,必然意在笔先。园林中往往是借助诗词来点题,将意境点明,使人在观景的同时,借助诗词益发引处很多联想,升华了景观的意境,以及对人生对哲学的思考。所以诗词对园林意境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拙政园的“留听阁”取自李义山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就将一个普通的建筑物体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和诗意的情感。承德避暑山庄的三十六景就按各自的意境不同而命名,例如“万壑松风”就因为有风入松林而的名,康熙曾赋诗“云卷千松色,泉如万籁吟”园林的意境也借匾联来破题。例如网师园中的待月亭的“月到风来”则取唐代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也抒发了一种高雅的情操与意境。

五、场所精神在传统园林中的体现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史湘云与林黛玉中秋赏月时湘云道:“这山上(凸碧山庄)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凹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溪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凹晶。……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赏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只见天空一轮皓月,池中一个月影,上下争辉,如同置身于晶宫皎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叠纹,真令人神清气爽。”中国私家园林中建筑的目的,是创造一种空间意境而不是建筑审美。就是创造一种“山高月小”与“皓月清波”的意境和情调.所以我们除了可以体会到在建筑(凸碧堂与凹晶馆)中赏月所造成的意境之外,对建筑本身的形象是模糊的。意境的提升则是史湘云与林黛玉所做的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更将人物的心理感受与空间意境融为一体,升华了原有的空间意境,此刻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人物的命运。建筑此刻已经完全的处于陪衬的角色,园林空间也只是作为人心理感受的一种载体。

小结

园林中的场所精神,就是物境与心境二者的高度完美组构、结合,使人在心灵、情感上产生共鸣。正所谓“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达到和具有更高层次的审美意蕴。谈到诗词对建筑的影响,我们通常都会立刻想到中国古典园林,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定理,具有真理性和唯一性。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对园林有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情趣,能够理解诗词与园林之间具有一种统一和谐的美感,甚至后来我们有时候都分不清是因为园林而理解了诗词,还是因为诗词而理解了园林。他们似乎幻化为一体,却又各自卓然独立。从对他们的重新审视中我们将会受到许多启发,希望从对传统园林的场所精神分析中,能对当代的园林设计有所借鉴。

1.《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5.

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中国园林美学.金学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中国传统景园建筑设计理论[M]佟裕哲.陕西科技出版社,1994.

5.城市广场设计.王珂.夏健著.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场所园林意境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4 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