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以外的关注——论声乐教学中的非技巧因素

2011-08-15 00:47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大众文艺 2011年18期
关键词:歌唱者声乐歌唱

周 沫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2)

在声乐课堂中,学生往往问的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吸气,喉头如何打开,声音如何获得高位置等一系列有关发声方法的问题,甚至在一些大师班上、各类讲座中,学生的提问往往都是技术性问题,期待老师能有什么特殊的方法让自己迅速提升。不可否认的是,技术性问题是声音的根本,是声乐艺术的物质基础,没有好的声音,则更谈不上好的音乐。但是,就好比是种植一棵树苗,人们希望它快快长高,而忽略了它是否茁壮。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棵能够长高的树,更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土壤为树苗的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如果没有营养的供给、细心的照看,小树苗也不可能获得健康、良好的成长并面临夭折的可能。那么在声乐艺术中,这个“营养”是什么呢?我更愿意看作是非技巧性因素。非技巧性因素不仅帮助歌唱者获得更好的歌唱状态,从一定程度上,它还决定了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

一、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声乐从来就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课程,单纯从技术角度学习声乐,只会将声乐这条路越走越窄,教师要教会学生用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声乐艺术,跳脱技术的框框,站在艺术的高度来审视声乐,这样才可能有更好发展。

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专业艺术修养和文化知识修养两方面。声乐艺术虽然是一门独立的音乐表演的艺术形式,但它并不能脱离音乐表演艺术的基本规律和手段而孤立存在。声乐艺术是一门表演艺术,声乐表演的过程是歌唱者对于作品的二度创作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同样适用于声乐艺术。由于声乐艺术的这种独特性,每个歌唱者由于学习环境、个人艺术修养的不同,对于声乐作品的理解也是截然不同的。“在进行音乐表演时,首先要对第一度创造的成果——以乐谱为存在形式的音乐作品,进行认真的研读和解释,并以此作为表演再创造的依据。”1那么歌唱者如何能准确的把握歌曲的情感、风格,完美诠释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与欣赏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与歌唱者本身的专业艺术修养、文化知识修养息息相关。

一首声乐作品的学习,最后的结果不仅仅是解决“声音”的问题,不仅仅是能完整的把歌曲唱出来,而是包括音准、曲式、歌曲创作背景、情感把握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就包括了乐理、视唱、练耳、曲式学、和声学、音乐史等一系列专业课程,所有这些课程的学习都将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歌曲起到重要的作用。可是,遗憾的是在学校的课堂中,大多数声乐学习者对于曲式、和声、史论等等这些课程是不感兴趣的,甚至认为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于歌唱没有多大帮助,因为学生无法看到这些课程对于他们的声音技术上带来的直接帮助。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定位上,大多数学生可能注意的是某一两个高音能否唱上去,能否有很洪亮的共鸣等。然而声乐不等于声音,技术不等于艺术,把握好声乐艺术的定位,学生才能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全面的看待声乐艺术。解决这一问题,不能期待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改变,而是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声乐艺术的定位,并把这种理解和认识融入到日常的声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慢慢地进行思想上的转变。

如果说专业知识修养还在音乐的范畴之内,那对于增强文化艺术修养,恐怕更多的学生会不理解。文化艺术修养包括文学、绘画、书法、戏剧等艺术学科以及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各方面的知识修养。在声乐艺术大发展的今天,它越来越多的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衍生出各类声乐艺术交叉学科,比如:声乐美学、声乐心理学等,也涌现出大量声乐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文献,比如,声乐与声学的研究文献等。这些交叉学科的研究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声乐艺术,也为我们看待声乐艺术提供了新的角度。此外,个人文化知识修养的增加,对于歌唱者来说,也有利于我们从更多角度、多方面地理解和把握作品风格。以歌唱中的语言为例,尤其对于美声歌唱者来说,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是必修课程,然而大多数学习者在歌唱时只掌握了读音,对于单词的音节、重音、含义等是一窍不通的。那么对比到民族声乐中,歌唱时的咬字、吐字是尤为重要的,把握了歌唱时的咬字、吐字、重音往往就在某种程度上把握了歌曲的风格。由于母语的关系,在对于歌曲的情感上,我们也更能理解和把握。可是,在对于西洋作品,仅仅只掌握了单词的读音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学生在演唱完西洋艺术歌曲或歌剧咏叹调之后,问她是否知道歌曲的含义,学生往往回答是不知道,或者只知道大概,具体到某一句话、某一个单词是什么含义,学生可能根本不了解,如此这般的演唱,对于作品要表达的情感能有多少理解,又能有多少情感上的把握呢。

二、注重歌唱心理的训练

声乐艺术是与人息息相关的艺术,提到人,就不得不提到人的心理活动。注重歌唱心理的训练,包括课堂中的学生学习心理的训练和演出实践中的歌唱心理训练,对于“帮助歌唱者获得高度声乐技术、技巧,正确处理作品,在演出、比赛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歌唱水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任何的不良情绪都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练唱失常、学习效率降低。那么,在课堂上,老师要特别注意制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没有心理压力的进行声乐学习,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两类典型的截然不同的学生学习心理状态。一种是自大心理,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个人主观意识过强,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听不进去,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应在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自己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如果一味地用打击式的方法,则可能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或者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另一类是自卑心理,对于这类学生的训练,老师应以鼓励为主同时注意课堂教学用语,尽量以一种客观、帮助学生的心态去教学,切不可出现急躁等情绪。此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特别注意个人的情绪控制,声乐教学作为一种面对面的近距离的教学活动,老师的任何情绪、一丝面部表情、肢体语言都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教师,也更应注意自身心理建设,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影响学生。

其次,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要注重歌唱者的舞台表演心理素质的培养。“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毫不夸张的成为声乐学习者的一个写照,台下的无数次训练,就是为了舞台上的那短短几十分钟甚至是几分钟,所以,每一次的舞台实践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显得至关重要。而通常我们见到的是歌唱者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平时训练与演出的水平存在差异甚至是演出时的歌唱状态相对于平时训练大打折扣,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都是因为歌唱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这些不良心理状态通常有两个不同方向:一、表现欲过强、得失心过重,导致演唱发挥失常。二、怯场、自卑导致发挥失常。这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都会导致歌唱者的演唱失常,前者是由于歌唱者过强的表现欲导致紧张而发挥失常,后者由于歌唱者的自卑心理导致紧张、没有表现欲而发挥失常。紧张情绪是歌唱者出现的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在面对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时,老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原因。那么,前者可能要学习的是如何保持适度的表演欲,以一种平常心来面对演出,不以一次演出作为自己歌唱好坏的判断标准,将每次演出实践,当做是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那么对于后者来说,更要拜托这种传统思维,台下更为扎实的训练,建立歌唱的自信心,多参加舞台实践,适应舞台环境来增加自信心和表现欲。

总之,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在声乐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做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艺术”的观念,而非“歌唱技术”,这可能是我们的声乐课堂中一直缺乏的。只注重歌唱技巧的训练,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它与艺术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只会使得声乐艺术走向衰退。在这个事事都追求发展速度的社会,声乐艺术不是能用速度来追求的,是不能速成的,不是某几句“金玉良言”就能使我们攀上声乐艺术的顶峰,它需要我们每个人踏实学习、潜心修炼,以一颗忠实而热忱的心在声乐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求索。

注释: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M].2004.p159.

2.徐兴效.徐茜.20 世纪中国声乐心理学术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音乐研究.2002 年6 月第2 期.p101.

猜你喜欢
歌唱者声乐歌唱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为你而歌唱
浅析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教学中歌唱者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情感体现与艺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