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邯郸市群众艺术馆 河北邯郸 056000)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水平。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民手里有钱了,物质生活改善了,但不少地方的农村文化发展却相对滞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存在着文化设施建设落后、传统文化散失、低俗文化泛滥等问题,因此如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实现广大农村的全面和谐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首要的是农村传统文化散失,农村文化发展失去载体。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一些问题,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以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培育受到了伤害.比如“文革”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改革开放中“一切向钱看”和腐败等不良现象的出现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农村土地责任承包虽然解决了吃饭问题,但集体行为弱化,表现的大多是个人努力,人们之间的关系趋于利益化,传统的伦理道德、仁义思想淡化,这样农村文化根基就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动摇。
其次,农村教育手段缺失,文化设施建设落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发展任务艰巨,文化知识教育受到限制,造成了许多农民群众重视“过日子”,轻视思想和精神修养。而且广大农村缺少文化设施,据有关调查显示,农村公共图书室普及率不到10%,90%以上的村民表示,农村没有任何可供借阅的图书和音像等。一些偏远地区的贫困农村,其文化基础设施几乎没有,有人形象地将农民的文化生活现状概括为“三叫”“四难”:即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即使在相对比较富裕的农村,文化设施虽然有一些,但也大都名不符实,有的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新农村建设开始后,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出现了不少“文化面子工程”。
第三,低俗、落后文化泛滥。现在,不少地方的农民富裕了,由于没有或缺少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于是不良的文化现象盛行。不少地方赌博成为了农民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巫婆神汉大行其道,举办红白事相互攀比,奢侈浪费,各种祭拜活动的形式与意义背道而驰,出现了“信用卡、旅行支票、洋房”等啼笑皆非的祭品。
第四,文化传播效果不明显。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发展速度缓慢,许多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方式得不到应用和推广,农村文化主要靠电视节目进行传播,由于形式单一,缺少集体场合效应或互动,加之认识水平有限,接收者的感受和效果只有自己知道。
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因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独特的民间文化为内核,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现代农民所需要的新乡村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努力抓好文化建设,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建立起有效的文化发展和管理机制。要发现和培养文化建设带头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拓展文化开发渠道,以村和组为依托开展有益的文化活动。
(二)建设文化设施,培育文化团体。要充分发挥政府、集体和个人等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积极努力,因地制宜,重点建设一些“图书室”“网络书屋”“文化活动广场”等,以此为依托使农民群众能够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同时,根据不同地域和农村人们思想需求多元化的特点,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培养一批优秀的农村文化团体,如地方剧团、歌舞团、民间秧歌队等,在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低俗文化得到根治。
(三)突出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农民群众是文化的受益者,也是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在文化创造上,如果农民成为了旁观的局外人,就会造成农民对文化建设的冷漠,使民族文化的发展没有了源头活水。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正是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也就会失去了活力。因此,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必须走“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路子,政府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要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为农民群众自发开展文化活动创造条件、搭好“戏台”。
(四)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要利用城市文化设施齐备、文化团体集中等优势,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把城市中好的艺术文化传向农村,把高水平、适于农民接受的文化内容向农村传播,同时开展城乡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使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