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清 牛洁珍
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符号
——以《女勇士》和《落叶归根》为例
张秀清 牛洁珍
美国华裔作家按照其出生地点的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类为American-Born Chinese,简称ABC,即在美国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后裔,他们从小生活在美国,接受的是美国式的教育,对自己家族的历史所知甚少,而且不会用中文进行交流,所以他们不可能像中国人或其父辈那样去看待中国和中国文化。对于他们来说,中国不是他们的祖国,而是一个文化上的“他者”。第二类为 the Fresh Off the Board,简称 FOB,They are new comers to America。他们原是中国公民,后在美国生活并加入美国国籍,这类作家也被称为“新移民作家”,这两类作家的创作主题、体裁不尽相同。前者以汤婷婷、谭恩美、任璧莲等为代表,主要用英文写华人在美国的故事;后者是以哈金、严君玲等为代表的新移民作家,主要写当代中国的人物、当代中国的故事以及作者自己的故事,表现的是一个完全没有英语语境的世界。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为期半年的一项调查揭晓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10个符号,它们分别是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中国文化符号与中国文化是等同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文化,其生成机制离不开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文化又是一种社会产物,其生成机制根植于社会环境,包括经济土壤和社会结构,同时文化具有民族性、国度性等特点,但也受外域因素的影响。
中国文化,也叫华夏文化、中华文化、华夏文明、中华民族文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中国文化流传年代久远,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一核心内容外,还包含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诸子百家,也包括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饮食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学艺术、书法、中医、武术、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
中国文化产生的生态土壤是:中华大地半封闭的北温带大陆,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复杂多样性养育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家族制度和专制政体为基本形态,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遵循父系的单系世系原则,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组织即家族成为超越朝代更迭的社会细胞;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中国文化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注重人文传统,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追求和谐统一、中庸协和的文化,也即天地人合一,简称天地人和,这也是中国文化最全面最博大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也有学者用6个字“仁、德、礼、法、化、和”概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
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的洗涤后留下来的精华,是意义和理念的载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文化符号有其存在的语境,脱离了特定的语境,将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一川博导就中国文化符号给出了如下定义:所谓“中国文化符号”,就是能代表中国文化及其显赫特征的一系列凝练、突出而具高度影响力的象征形式系统。文化软实力正是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表现出来的。通过文化符号来把握、感知中国形象,进而为文化软实力提供可参照的样本,不失为考察中国文化软实力状况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中国的文化符号不胜枚举,如神话中的嫦娥、大禹、精卫、灶神、门神、阎王、福神、弥勒、观音、飞天、西母王、牛郎织女、魁星、炎黄、盘古等,历史人物如:孔子、孟子、扁鹊、鲁班、隐士、钟馗、霸王、仓颉、济公等,文化习俗方面如:书法、印章、中国画、皮影、剪纸、面具、脸谱、中国结、古琴、砚、风筝、状元、京剧、舞狮、舞龙等,建筑方面如:长城、天安门、故宫、孔庙、牌坊、寺庙、道观、祠堂、楼阁、阙、影壁、石窟等,还有红娘、太极拳、武术、茶、丝绸、黄河、长江、旗袍等。
文化符号可以漂洋过海并被移植到其他文化中,我们看到美国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大量有关中国文化符号的电影如“功夫熊猫”和“花木兰”等,而文化的产生需要特定的土壤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不能被移植到异域文化中,所以中国文化只能产生在中国的国土,脱离了这样的土壤产生的类似文化的物质东西只能是中国文化符号。
据报道,汤亭亭是在欧洲、北美、澳洲三地拥有读者最多、入选文集及教材最多的当今在世的美国作家。1940年汤亭亭生于美国加州斯托克顿,尽管她的作品无数次描写和想象过中国,但直到1984年10月,汤亭亭才首次到访了父母的祖国——中国。显然汤亭亭属于ABC类华裔作家,她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在美国文化的熏陶中成长、成才,她没有在中国成长的经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主要通过书本及父辈们的讲述,特别是她母亲独特的讲故事的方式,所以她笔下的中国都是印象中国或想象中国,是中国文化符号,不是中国文化,因为脱离了产生中国文化的土壤和条件。
徐颖果从文化与族裔身份的关系角度探讨了中国文化在美国华裔作品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文化与美国华裔文化的关系,说明“中国文化在华裔作品中更多的是一种象征着中国文化的文化符号并不代表传统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
既然中国文化的产生需要有孕育中国文化的土壤,脱离了特定的土壤出现的看似中国文化的物质东西都是中国文化符号,象征中国文化。这就不难理解《女勇士》中“花木兰”的形象。
本文仅以《女勇士》第二章“白虎山学道”为例,展开阐述。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从母亲口中讲述了木兰从军的故事,此木兰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木兰形象大相径庭,“木兰”本身代表着中国文化符号。
“白虎山学道”中,木兰从军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和特殊寓意,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木兰的形象。一只像毛笔画里的象形文字“人”字的神鸟带着七岁的“我”越过群山,(山像象形文字的“山”字),①披荆斩棘,来到山顶的茅屋,向一对老人拜师学武功。“我”的师父都有神功,他们来无影去无踪,手中的葫芦能在千里之外映照出亲人和敌人们的一举一动,最不可思议的是“我”和未婚夫从未谋面通过葫芦中的映像举行了婚礼。“木兰”被赋予了神功,指天求剑,剑会飞来,晴天可以求得霹雳。14岁后,她能够飘起来,越过山麓,乱石和小石头。当得知丈夫和弟弟被带走从军后,“木兰”回到村里,父亲用毛笔把仇恨、仇人的名字以及誓言刻在“木兰”的背上,让她报仇雪恨。征战前,强有力的士兵骑着一匹黑马从地里冒出来,很像中国功夫片里的镜头。唯一没有出战的一次是“木兰”分娩的那一天。之后她把孩子放进背兜,拴在胸前,罩上铠甲,催马杀向战斗最激烈的地方。②征战中,她用意念指挥空中的利剑,杀死了敌人的首领、恶霸、开批斗会、砸碎财主家供奉的祖宗牌位,设立会堂,让乡亲们在里面唱戏、唱歌、讲故事,这一段的描写大快人心。
作家汤亭亭同时在这一章中加入了丰富多彩的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化符号,其中笔墨最多的是有关龙的描写,如想象中龙的气息、骨髓、肌肤、声音、舌头、血脉、头顶③等,其他文化符号如:孔庙、武术、龙、京剧、中国狮子舞、龙袍、芙蓉、牡丹、压岁钱、瓷碗、鲤鱼、草药、银筷子、祠堂、牌位、轿子、庆祝满月、焚纸烧香、算盘、百家姓、长城、小脚、扭秧歌等。
正如汤亭亭所言,“神话随着华人漂洋过海来到美洲,如同华人成为美国人一样,神话也成为美国神话,我所写的神话是一种新神话,是关于美国的神话”。在她的笔下,花木兰这个传统中国文化符号不再只是那个为了维护家族荣誉奋勇杀敌的中国古代勤劳、勇敢的少女形象,而是被赋予了美国特性,代表着一个富于个人英雄主义和反抗精神的女权主义革命者形象。
作者严君玲属于FOB类作家,1937年生于天津,长于上海,后全家逃难到香港,1952年飞赴英国,在伦敦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1963年学成回国在香港一家医院做实习大夫不足一年又飞赴美国,最终移民美国并在加州行医,成家立业。自传《落叶归根》在全球的畅销使她一举成名,作者从此弃医从文,开始从事她一生追求的写作事业。
作者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特殊的成长环境和人生境遇使她有独特的多角度视野,能真实再现普通中国人在中华民族曲折发展的历史潮流中的遭遇和沉浮。
《落叶归根》最显著的特点是全书充分凸显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全书共三十二章,每一章的标题均采用了中国古代的成语、谚语或熟语,标题依次是对应的汉语、汉语拼音和英语,且每一个标题在对应的章节中都会出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书名《落叶归根》,它集中体现了美国华裔心理归属的向往,落叶最终要回归到它的根部,同时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对海外游子无处不在的影响。“落叶归根”也是全书最后一章的标题,作者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英语,采用直译将书名译作Falling Leaves,简洁明了,而将最后一章译作 Falling Leaves Return to Their Roots强调了落叶和根的关系,突出了落叶的最终归属,讲出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思想。
章节标题直接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社会关系、生活态度、婚姻家庭观念、道德准则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如“自出机杼”、“度日如年”、“一视同仁”、“匹马单枪”、“一刀两断”、“四面楚歌”、“粗茶淡饭”、“种瓜得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酒肉朋友”、“一琴一鹤”、“门当户对”、“同床异梦”、“嫁鸡随鸡”、“如影随形”、“天作之合”、“饮水思源”等,作者描写了在中国文化的真实语境下,全家人所经历的磨难和自己的成长过程及心路历程。
上文提到中国文化注重人文传统,追求和谐统一,一切和为贵,《落叶归根》中描写了我坎坷的成长经历,我的刻苦读书为我带来了出人头地的机会,验证了中国古训“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苦苦求索、不断努力,在个人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同时,始终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被父母亲认可和接受(因为我从小是唯一被排除在父母祝福之外的孩子),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家庭成员,渴望由继母、父亲、兄弟姊妹们、爷爷、姑姑构成的大家庭和睦相处,全家每个成员都得到公平相待,自己不被亲人摒弃在外,正如作者所言:“对中国人来说,家庭的上下一致延伸形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驱使所有的中国人都被绑缚在自己老家的根上”。④作者也不例外,“千江入海,落叶归根”,姑爸爸对我的教诲和引导使我走上了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为我带来了和谐、宽容和慰藉,最终使我找到了“根”的感觉。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大量使用了代表中国形象的中国文化符号,使其作品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烙印,而《落叶归根》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语境下的中国文化,作为美国华裔作品,二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文化在美国及全世界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释:
①②③分别摘自《女勇士》第17,37,26页.
④摘自《落叶归根》第266页.
张秀清(1975—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硕士,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
牛洁珍(1967— ),女,河北石家庄市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体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