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简论《天行者》中的农村教师群像

2011-08-15 00:49
山花 2011年24期
关键词:天行者民办教师支教

现代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农村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农村教师又是农村教育的关键,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甚至作家们书写的重要对象。《天行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是当代作家刘醒龙又一部以农村教师命运为主题的贴近现实反映现实的真情力作,将民族精神置设于平凡人物与平凡事件,显明了作者的一贯风格。在此,我们以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为背景,通过细读法探讨文本所塑造的系列教师群像,透视他们的精神世界与内心情感。

一、余校长们——农村教育的拓荒者。余校长、邓有米和孙四海组建了界岭小学的铁三角,责任共担,利益同享。他们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生活方式构筑了当代文坛独一无二的教师群像。这些民办教师文化水平并不高,却是农村小学里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多面手。既要在讲台上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又要搞后勤负责学生的饮食起居;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经营农业生产;既要应付教育部门各项指令,又要同村官不断周旋。课堂内容的讲授并非文本重点,课外生活的细枝末节却处处显示作家的匠心。正是这些看似非教学内容的细部描述更能凸显人物性格,更能再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山区小学跋涉的艰难步履。

界岭小学地处僻远深山,只有四名在岗教师,三十余名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却从不马虎。余校长们没有抽象的道理,而是以风雨无阻的升降国旗仪式让学生体会爱国情感。挺立的旗杆和飘扬的国旗,是文本红线,也是界岭最艳丽的风景。除此外,余校长们还用自己的真情真爱去教育学生。他让远道的学生寄宿于自己家,和孩子们同甘共苦;每到周末,寄宿学生又得由老师分工护送回家;遇上大雪等恶劣天气,老师们就要分头去接孩子返校。接送孩子任重道远,年复一年,可老师们从未有任何怨言,也不计较任何报酬,总是把它们当做自己分内的事情认真履行。

民办教师们知识有限,对学生却大爱无限。万站长对村长余实说的一段话从侧面反映了以余校长为代表的民办教师们的高尚品格:“……一般的老师,只可能将学生当学生,民办教师不一样,他们是土生土长,总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成绩再差也是自己的亲骨肉!”[1]一席话不但赞美了界岭小学的教师,也赞美了所有敬业负责的民办教师。他们不以成绩优劣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而是用真诚善良对待每个学生,把爱奉献给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倘使我们肯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乡村儿童,那末,无论如何困难,必有达到目的一日。否则天天背诵教学做合一,也是空的。我今天要代表乡村继而投向全国小学教师及师范生上一个总请愿:‘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2]界岭小学民办教师的情感教育在叶碧秋、叶萌等学生身上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叶萌辍学打工后表示要多挣钱,“将母校改造成世界上最美的学校”;叶碧秋进省城当保姆时坚决要求只做四年就回界岭当小学教师。她一边当保姆一边自修大学课程,四年后果真兑现诺言。蓝小梅则把儿子蓝飞送到界岭小学,“让他跟着余校长好好学习做人”。界岭小学的民办教师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简单而质朴的“做人”道理,在学习做人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会爱国爱家,爱人爱岗。民办教师最亲切最令人敬佩的优秀品质,以旁白方式得到突显,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鲜活。

“转正”风波是贯串文本揭示人性的重要事件。作为普通人,在这件关涉个人切身利益的“荣誉”面前,他们有过追逐,甚至争斗,可当机会真的降临时,却又明白:即使转正了,也“还是要待在界岭,继续教教孩子们读书”。能将生命融入家乡教育事业,还有什么比这更高贵的呢?

界岭小学老一代的民办教师在平凡的事业中用高尚的人格和敬业精神培育了界岭的“毒”。这“毒”就是界岭的精神,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是界岭的责任,承担界岭孩子们教育的责任。万站长、张英才、支教生以及他们的学生叶萌、叶碧秋等都深受影响。王主任夫妇由衷赞叹道:“这三十年来,大半个中国的孩子,全靠你们这些清瘦的民办教师进行精神抚育啊!”“民办教师是当代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民办教师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人们怎能忘记,作者的创作宗旨由此显明。

二、张英才们——农村教育的顶梁柱。张英才形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中并不陌生。翻看新时期文学史,与他类似的人物随处可见。《人生》(路遥)里的高加林,《老井》(郑义)里的孙旺泉,《鲁班的子孙》(王润滋)里的黄秀川,《浮躁》(贾平凹)里的金狗,都是农村里的“知识分子”——高中毕业生,正赶上改革开放大潮,容易接受新思想,有创业冲动、激情和理想。他们有机会走出贫瘠的土地,可为了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往往放弃机会,坚守生养他们的故土从事极为艰苦的事业。这批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基于地域环境的差异和现实生活的种种因由,他们各自走着不同的人生道路。其中,惟有张英才从事最基础的教育事业,文本以两位支教生、叶碧秋和蓝飞衬托张英才,他们构成年轻一代不怕艰苦、勇于开拓、为新农村建设贡献才智的新青年群像。

界岭是张英才的涅槃之所。初去时迫不得已,最后却是甘愿永驻。其境界的升华源于界岭艰苦的办学环境和民办教师们人格精神的熏陶。刚上任不久,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动,他自作主张揭露了界岭几位元老级别的老师在义务教育入学率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并因此得罪了所有老师,备受冷落。事情又因他的一篇反映山区师生教学条件艰苦、学习精神顽强的报道而有了转机,并获得转正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得到大学文凭并成为“公家人”后,张英才完全有能力寻觅更好的职业。出人意料的是,他彻底染上了界岭的“毒”,放弃了更“光明”的前景,毅然回到界岭,重操他的小学教师职业。张英才是第一位从界岭走出去又回到界岭的公办教师,他的华丽转身不但为界岭的教育补充了新鲜血液,提供了新的造血功能,更重要的是支持了界岭教育事业,传承了界岭精神。而在城里考上了自修大学并出落得“风姿绰约”的叶碧秋也抛却当城里人的梦想,主动回到界岭小学讲台。“打死也不愿去界岭”的蓝飞抱着投机心理去了,在余校长们的言传身教下,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转正从政后利用机会支援界岭教育。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农村教育真正转到主要为当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帮助农民致富的轨道上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措施。”[3]界岭小学虽小,民办教师们的情感育人方法却弥补了环境艰苦与师资匮乏的先天不足,利用本土资源培养了亟需的师资力量并召唤他们回到故土工作,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这是界岭精神结出的硕果!界岭小学的老师们用朴实的行动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4]心心相印的真情教育,感动了张英才,吸引着叶碧秋,界岭的教育在他们手中延续发展。

三、支教生们——农村教育的生力军。《天行者》第二、三部安排了两位支教生夏雪和骆雨,这两位年轻人的入场揭开了农村教育的新篇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单是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改善,更重要的是农村人口素质有极大提高,精神风貌有显著改善。这就需要大力抓好农村基础教育。为了改善、促进农村教育,国家推行了许多措施整顿教师队伍,“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推行城市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制度”。[5]而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农村支援教育事业则是最重要的一项举措。支教为农村教育事业搭建了一座座通向与城市教育共享教师“资源”的金桥。支教生的工作时间只有两三年,可是支教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对农村孩子和农村教育无疑会产生很大冲击,有利于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

第一位支教生夏雪犹如一阵新风吹进了界岭小学,给了孩子们一个特大惊喜。她忧郁的气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了师生们好奇。夏雪一心想给界岭以新变化,向领导提出创意;还在课余带学生去户外唱歌,做游戏,朗诵爱情诗;把情人送来的方便面转送给学生,甚至自己置办的婚纱也大方送人,给孩子们留下美好的人生期盼。夏雪是城乡教育互动的桥梁,她将城里时髦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带到了界岭,界岭的“精神”也传递到了她身上。“那碗油盐饭,让夏雪尝到了世上最美的美食和亲情。”最简朴的食品成为她人生中品尝到的最美味食品。她离开界岭小学时也随身带走了学生的语文作业本,以此作为人格的证明和“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走后,夏雪还委托父母为界岭小学捐赠建校款项,可见界岭“毒”素对她影响之深远。界岭和支教生相互教育,界岭需要支教生传播文化知识,支教生则需要界岭传播人生知识和精神文化。是界岭的现实启迪了夏雪,让她体味到亲情和生命之美。男友的豪车和丰厚的物质无法打动她高傲的心,反倒是界岭的艰苦改变了她的生活态度。更为可贵的是,界岭不但教育了夏雪,也感动了她父母。捐款修楼倒塌后,她父母不但没有责怪,相反做出一个更远大更高尚的决定:“将自己工资的一半存起来,估计四五年就能积攒到十万元,那时候,他们再来完成夏雪的心愿。”界岭小学和夏雪用素朴的方式相互教育,相互馈赠物质与精神财富。

如果说夏雪是为躲避爱情,以吃苦的方式惩罚自己而甘愿来界岭自我放逐;那么骆雨就是把界岭当做奔向“光明”前途的跳板——希望履行两年支教协议后便被“直接保送成为母校的硕士生”。他受张英才文章的感召主动带国旗来学校,并在升旗仪式上扮演各种角色;在霜雪天故意走“赤脚秀”,且每个动作都要用自带的相机拍摄下来留作纪念。骆雨不顾客观实际一味追求“风头”的行为遭到了来自身体的反抗,诱发严重的哮喘病后离开界岭。即便如此,骆雨也没有忘记界岭,到省民政厅工作后还借机来界岭巡视村长选举工作。

作家安排支教生进入界岭,让大学生“下乡”,展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教育观念,以此表现中国农村教育的新气象,可见其捕捉时代信息的敏锐度。从湖北省推行的支教实践成绩看,已经取得了较好效果,“实践证明,湖北资教计划不仅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一项创新举措,而且是一举多得:为解决农村教师短缺、大学生就业难、国家助学贷款如期还款困难这三大社会难题,找到了一把总钥匙。”[6]支教成果令人欣慰。活力四射的支教生和甘愿献身家乡教育事业的本土知识分子构成了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

上述三类人物背后,《天行者》还塑造了一系列配角,如王小兰夫妇、叶碧秋父母、万站长夫妇、村长余实夫妇、蓝小梅等,他们都属不起眼的小人物,却是农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幕后力量,他们与前台人物一道建构了农村民办教师的生活空间与情感世界,书写了乡村知识分子的生存史与心灵史。文本在从容平静的叙述与明净温婉的语言中折射出宏大叙事所包蕴的深广内涵:农村教育,行者无疆。

[1]原著的引文均出自刘醒龙《天行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李镇西.真正的教育是什么?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www.edu.cn.2001-11-26.

[3]陈敬朴.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从工具论走向主体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1,(04).

[5]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wgk/2006-02/07/content_181267.htm.

[6]温红彦.促进和谐推动教育公平, 湖北“资教”照亮乡村.人民日报,2007-8-23.(这里“支教”和“资教”有细微差别:“支教是侧重自己,指个人去支援教育的行为.自愿的意识为多.资教是国家资助大学生到农村去搞教育,有点招聘的意味.”)

猜你喜欢
天行者民办教师支教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天行者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新民办教师进退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天行者”燃料电池固定翼无人机
农村民办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谁曾真正关心民办教师的尊重与保障?
生存困境中的道德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