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对中日室内设计的影响及发展

2011-08-15 00:43:40黄立程
群文天地 2011年23期
关键词:日本建筑文化

■ 黄立程

中国和日本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在文化、建筑、哲学、风俗等多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曾是东亚乃至亚洲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影响着周边地区的发展。中国的室内外环境设计在世界上是伟大的,从盛唐建筑宏大到明代帝王建筑的肃穆威严,再到江南园林的秀美浪漫,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而日本曾一度以中国文化为蓝本,从中汲取营养,而且不断深化,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而现在日本的室内外环境设计风靡世界,大批优秀设计师及作品出现;而中国却还在探索出路。文章希望通过两国文化对其环境设计的影响,突出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给同行业界思考与启示。

一、中国文化的积淀和发展

中华民族的文化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黄河流域孕育并成熟,上下五千年间,这一文化始终保持自己蹒跚而未中断的前进步伐。公元前六世纪,中国与希腊同时在思想和哲学上达到了极盛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国统一。家族单元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而社会则由小业主和商贾构成,其间,没有世袭的贵族,只有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有史以来外来的征服者总是被本土文化同化/通过丝绸之路,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就开始了与西方的接触。约公元前200年间,中国汉朝的人口已经超过了罗马帝国的人口总和。中国的技术先进,宫廷建筑浩大。公元1127—1279年,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马可波罗曾把临安城描绘成“是世界上最大而最美丽的城市”,公元1288—1368年,忽必烈入侵中原,建立了蒙古王朝,迁都北京,直到明(1368—1644),清(1644—1912)北京一只为各朝都城。中华民族热爱土地,视自己如同大堤上的一切造化。因此,中国人供奉祖先,热衷于传统,讲究自然风水。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哲学与伦理学(而不是宗教)成了中国人的基本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平行发展的还有老子的哲学。而后者对于绘画和景观设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刻的。佛教于公元七—九世纪在中国达到了高潮,并伴随着中国文化流传到了日本,促进了后来的日本文明的发展。

公元前七世纪左右,中国的社会体制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变,新的社会体制的建立巩固了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哲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生产关系要求一种总体上的更为体系化的解释,尤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解释。尽管古代中国人缺乏关于自然的足够认识和体验,他们还是以朴素的智慧讲客观世界表述为“五行”所阻层的体系,它的运动遵循阴阳之道。这就是中国哲学的起点:它建立在中国古人的经验和想象力的共同基础之上,并由智慧的光辉完善的。在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的本原有着许多种解释,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哲学认为,道是万物之本,不可以常言道之;“道常无名”,并且永远处于运动之中,是世界万物永恒的真谛,宇宙运动的根本法则,而其自身始终保持着独立性。但是,人的体验本身要比以上那些抽象的概念模型丰富得多。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一些研究“五行”理论的哲学家将“五行”与“阴阳”结合了起来,认为:五行在阴阳系统的支配下构成了物质世界及其变化的真正基础。他们还将这一观点扩展到对人生的认识,相信自然想象和超验现象是互相影响的。因此,在人天互相作用的意义上,哲学与现实人生之间产生了直接的联系。在许多个世纪以来的强大的传统影响之下,中国式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清晰的脉络:尊重体验,研究过去从而把握真理,结余科学与神学之间的立场,论理结合美学。

二、日本文化的发展

日本民族是一个具有丰富手工艺传统的民族。从表面看,日本的文化和建筑、环境观念非常接近中国,因为当时日本文化曾广泛地受惠于中国文化模式的影响。事实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两种文化已经出现了许多不同之处。通过对日本建筑与环境设计历史较深入的审视,可以揭示出这两种文化在现实中存在的差异。

无涯的海洋与天空对于生活在岛屿上的日本人的思想与宗教有极大的影响。神道(Shinto)以一个非常整体的观念来看世界。在原始时期,日本人的原始信仰是多元的。他们崇拜太阳、月亮、大海、土地、高山、清泉与石头,信奉风、雷、电、火之神火制造地震的可怕的神灵。当然,天皇也必须列入其崇拜对象之一。染上了中国禅学思想的日本佛教在日本由于神道教义相结合,从而构成了日本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景观设计思想。禅宗在日本将环境设计的思想提高到了哲学高度。它认为通过安神冥想和会景观的凝视,心智能达到至高境界,在人生意义上获得顿悟。“空”这一至上境界高于一切物质的存在,这也是日本环境设计哲学追求所在。

三、中国文化对周边地区室内外环境设计的影响

由于孔子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巨大影响,我们能够轻易的任何设计作品中发现它的存在。在中国的城市规划、房屋设计甚至室内设计中,作为指导思想的都是儒家的思想。例如,北京和南京的城市空间秩序,任何中国历史古镇的民居形式,紫荆城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室内设计,甚至在苏杭的私家园林中那些“自由风格”的建筑。所有这些典型的中国形式都与孔子的政治和哲学准则相关。这种强大的影响力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土地的使用、景观设计和造园领域。

随着佛教信仰从唐代开始在中国广泛地流传,经过时间的推移,佛教已经是一种以中国方式改造过的宗教信仰,而不再是它在印度时的宗教仪式,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沉思默想来达到开悟,以至于达到无上之正等正觉。禅宗旨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与印度佛教严格的戒律相反,禅宗对佛教徒的约束是非常松散的,并且给予现实生活的乐趣进行约束也没有必要。置身于现实生活中,体验与自然接近的愉悦正是禅宗的境界。因此,禅的概念似乎是专门为那些既热爱现世又向往来生的人设计的。所以,禅宗在中国以至整个远东地区得以广泛地流传。禅宗为佛教与适意的生活方式的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自从唐代,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朝鲜之后,禅宗思想在那里比在中国还要受欢迎。其中最主要的是日本,禅宗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哲学、绘画和造园艺术。

四、融合中国精髓创新日本文化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文化与环境设计上与中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日本文化曾一度以中国文化为蓝本,从中国古老的文明中汲取营养。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日本的环境设计又形成了自己记得特色,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相当的成就。

由于中国疆土广大,中国人的景观设计思想可能是外向扩展的。日本四周环海,国土狭窄,人们的思想则是偏于内省。如同中国人,日本人也冲向以有限的园林空间来体现自然山水,体现自己对于宇宙的认识。住在和园林往往不可分割,人们试图生活在抽象的画境中,以静心欣赏,感悟人生。这也是住宅园林的目的。中国人总是向外借景;日本人则多用框景,借此在小空间里发现并欣赏缩微景观,进而强调自己对于自然的理解。中国园林的象征主义手法在日本的禅宗佛学派手里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籍此,景观设计艺术成为了个人修养和情感表达的手段。

五、文化变革中的中国室内外环境设计

早在秦汉时期,建筑技术日臻精湛,人们的居住状况也大为改善。这个时期皇宫的宫殿建筑既多又宏伟,显示出皇家的威严和庄重。秦时有名的宫殿阿房宫结构设计之精,建筑之美,气魄之大,都算得上建筑史的绝技,而西汉的宫殿则更多,更豪华,宫殿建筑已大批使用空心砖和装饰瓦当,东汉建筑也采用大量砖石。

魏晋时期的居民住宅已不能与庄园宫苑同日而语,大部分住宅仅供遮风避雨、抵寒御暑的生活与休息的场所。居民宅院少的一堂两内,多的一般为两进、三进乃至多进的大宅院,一般外面都有墙。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住行习俗的成熟期,其建筑设计规模宏大,规模宏大的建划整齐,可称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设计的典范。其中最能体现这个时期建筑设计建筑特色的就是长安和洛阳两座城市的建筑风格。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规模宏大。

宋朝对房屋建筑规定很严格,官府对各类建筑,甚至人们居住规模式样一直到居室的名称,都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的不断入侵和商业经济的发达,这些制度执行起来难度很大。

元代城市中几乎都有钟楼或钟鼓楼。在城市的制高点上,置有钟、鼓、角、壶漏等,壶漏是计时仪器,钟、鼓、角是报时工具,钟鼓楼既有报时的功能.又具有居高临下观察四方火灾、动静的功用。城市的主要街道都纵横竖直,互相交错,街道的路面多用一、草原帐篷与皇廷起居。蒙古族很早是游牧民族,所以元朝的蒙古人起居行止仍保留着许多游牧民族特色。

明代建国后,酌古通今,考定邦礼,对社会各阶层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制,作了严格规定。其“礼”制的烙印也鲜明打到了各阶层人员的居宅设计之上。作为帝王起居的明代宫苑,是严格按照封建礼制的布局建造的。在宫城的总体设计上,充分显示出帝王的威慑效应,为形成整个建筑群体整齐、庄重、严肃的气势与氛围。

清代皇宫依然沿用明代的皇宫,只是对原有宫殿做了必要的翻修改建、扩建和更名。但清代的皇宫利用率并不如明代皇宫高。清代皇帝依然保持着满族居住习俗,在京郊、河北、江浙等地都会或交通要道上建有许多行宫。作为帝王外出时临时居住和理政的宫室。清代的热河行官是皇家最重要的行宫。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转入了近代时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爆发,资产阶级思想的普及,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加之大批西方建筑接踵在中国出现,近代新建筑类型和新建筑技术的被动输入和主动引进,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新建筑体系包括了从西方输入的和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类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和新形式,如: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和大量的西方形式的别墅、酒店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于当时自由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愿意支援援助中国,所以个方面包括建筑、环境设计上戴上了政治色彩,这实际上是一种单向的开放,并带有通过国家力量传播异质文化的形式。如:北京的军事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以及上海、重庆等大城市的大型展览场所都具有十分鲜明的苏联特色。虽然,苏联为中国建筑和环境设计奠定了基础,但也滋生了教条主义,禁锢了建筑及环境设计的原动力。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也揭开了禁锢思维的铁盒子,从此建筑及环境设计走进了新的历史时期。外国建筑师与外国的建筑材料技术一起涌入中国,中国建筑的多元格局也随之呈现。大批外国优秀的建筑及环境设计师获得了新的机会,中国的开放与大规模的建设是他们欢欣鼓舞,抢滩登陆。

六、文化传承下的日本室内外环境设计

同处东亚的日本与中国有着一衣带水的特殊地缘关系,在深受中国唐代文化影响的同时,日本人以强烈的好奇心包容外来异质文化,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环境艺术特色。从神社到住宅府邸,从茶室到枯山水式的写意庭园,无不体现出这个岛国民族独特的创造力。尤其是日本传统室内营造及造园风格中所蕴涵的自然生态观,我们可从中寻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这里的“自然”,既包涵了自然的物质因素,也包涵了自然的精神因素。

日本的传统建筑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方式,主要建筑也是以木结构为主。由于社会较为稳定,注意维护和严格按照原有风格修缮或重建,日本的古建筑得以良好保存。

和式建筑室内的特点室内艺术是建筑设计的延续,日本和式室内的特点首先从和式住宅建筑反映出来。和式住宅多为“田”字形,外部四周设平台,台上设檐柱,形成回廊。其屋顶仿佛是一把撑起的大伞,人们在伞下暗淡的阴翳中营造住宅。和式住宅的屋檐很宽,与气候、水土、建材等因素有关。

日本传统室内风格通常都非常简单,但其细部设计却是颇费心机甚至殚精竭虑的。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细节的变化极其丰富而复杂。被称为“城市中的山野隐居所”的和室,被认为是通往“冥想之路”的人口。和室中常把实用性的家具、陈设都布置于室内的中央,使自由空间的感觉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色泽柔淡的砂壁涂料饰于壁上,由于深深的屋檐与长长的回廊而使其远离日光。这样,无论在室内何处,我们都能欣赏到这朦胧日光投射在昏黄色的墙壁上,似乎在勉强地维持着“落日的余辉”。阳光和阴影使白天的室内永远有一种下午时分的韵昧和感觉,物体的视觉特征变得丰富起来,粗糙的表面也变得异常的柔和。

回归自然是环境艺术永恒的主题,室内因园林而活,园林因室内而更显精致。两者互为结合,相互因借,创造出令人舒适的生活空间。传统的日本室内空间并不是独立于自然之外,也不是通过墙体把居住生活空间与外部环境加以分隔,而是一种开放的、尽可能在自然中生活方式。在和室住宅中,日本人为达到融入自然生态中把古典园林的“枯山水庭园、茶室庭园、池水庭园等”用写意的手法浓缩后引入室内。日本人的庭园是以描写自然风景为目的,他们感觉灵敏,运用保持超越眼前景物的意愿以及面向地平线开敞的空间处理手法,使用各个重要的抽象元素——石灯笼、水井、沙纹、木桥、船石等等,构成不同的部分,再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庭园,并把其发展到宗教的阶段,对美感进行再发现和再接受。日本园林不仅千姿百态,尽取大自然之精华,也暗隐着“自然、雅静、意得”的自然生态观。这与使之倍受影响的中国园林有所不同:中国的造园艺术则是趋附天地运转的规律,大量地受诗人骚客的影响,由士文化阶层审美创造出来的寄情于山水的自然观。

在人类的设计思想经历了由以“机器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直至今天“以自然为本”的崭新生态设计观,在经历了世纪末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惨遭破坏的痛苦之后,开始追求“简略设计”、“简单生活”、“适度消费”,这与日本哲人、茶道鼻祖千利休所提倡的“简朴生活”茶文化理念是极其相似的。

一代代的日本设计师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他们的手法、材料各异,相通的是一脉相承的平静、内敛、精致、关注自然,同时极具精神性和象征意味的“和魂”也正因如此,包裹在现代技术下的日本环境艺术得以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著名的设计师有:安藤忠雄、黑川纪章、矶崎新、隈研悟等。代表作有:光之教堂、水的教堂、冥想厅、洛杉矶美术馆、筑波中心大厦等。这些作品无不体现着日本民族内在的精神,正因为这种精神在设计中的不断运用及创新,他们才能在世界的建筑及环境设计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七、对比日本后的中国室内外环境设计的思考及启示

没有思想的劳作即使再出色,也只能是工匠,设计师必须有哲学思想,而出色的设计大师除了要有现代的理念外,还岿须具备本土文化的底蕴,通过对外来文化优秀因子的发现、吸收、创新,使设计师突破原有范畴走向世界。综观我国在国际上闻名的一些大儒家和大艺术家,如辜鸿铭、方东美、贝聿铭、吴冠中、赵无极、谭盾等等,都是以中国文化为本,再融汇外来先进文化,或者直接抓住中外文化之最古最新的两极端而融汇之,超越而蜕变成世界性的现代文明创作。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如:有深远东西文化积淀的贝聿铭先生于1990年设计的日本美秀美术馆。该座贝氏的“香格里拉”座落在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自然保护区——信乐町的桃谷之中,贝先生在设计中大量吸收了日本传统建筑古典风格和造园手法,以严谨认真的工作理念,通过使用格栅手法,传达了强烈的传统日本竹帘式的“影子文化”;通过写意的枯山水庭园,使美术馆的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互相渗透,互相衬托,从而营造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迂回苦寻过后的豁然开朗、突现仙境的理想梦境,终以中日文化的结合、传统轮廓与现代造型的拼接,使建筑室内、园林巧妙地融入自然的环境中,成为现代“生态设计”的典范。

进入二十一世纪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开始改变往昔贪图“奢华、享乐”而转向“崇尚自然、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日本传统室内与园林的自然风格与形式,营造手法和细部处理,以及其中所深涵的“自然、雅静、意得”的自然生态观,一定会对现代环境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关心特色问题的人不少,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沿用历史主义的三种现成套路,也不缺乏佳作,但在实践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始终是少数。中国的设计师还须努力。虽然民族文化的潮流在新时期中始终不是主流,但随着国际性的建筑趋同于城市的危机日趋严重,相信人们对中国文化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体现的探索将会给予更多的珍视和共鸣,从日本的成功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猜你喜欢
日本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日本元旦是新年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探寻日本
中华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建筑的“芯”
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 08:43:12
《黄金时代》日本版
电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谁远谁近?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