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骁婧
“纳尼亚传奇”是一部童话,这部童话被文字演绎过,这被电影演绎过。我们在“纳尼亚传奇”系列电影的第四部即将上映的时刻回顾和重温《狮子、女巫、魔衣橱》,是因为想念,更是因为有所期待。
四个从伦敦到郊区古怪教授家里做客的兄弟姊妹,通过教授家的一个魔幻衣橱进入了神秘的纳尼亚国度。居住着许多神奇生物的纳尼亚被邪恶的白女王施下毒咒,成为冰封之地。四个人类的孩子在万兽之王—狮子阿斯兰的带领下与邪恶的白女王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战,破除冰封咒语,找回了纳尼亚的春天。
这是英国著名小说家C·S·刘易斯的《纳尼亚魔幻王国》(The Chronicles of Narnia)七部曲中的第二部给我们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在2006年被迪斯尼公司改编成了电影。
电影让刘易斯的童话故事从想象空间来到了世人眼前,创作与改编之间相隔了五十年。创作团队是看着故事原著长大的,改编本身就是在圆一个童年的梦。因此,与其说我们将要展开时一个关于原著或者电影的评论,不如说我们将要讨论的主体是一部迷人的童话,它被文字演绎过,也被电影演绎过。
题记:音乐是有情节的,故事是有节奏的,正是这种契合,让音乐和故事之间能够摩擦出亮眼的火花。
音乐鬼才Harry Gregson-Williams为这部电影创作了一系列动人的乐章,有表现人物内心和命运的,有展现纳尼亚四季变换的,有预示情节发展的,在这个史诗式的童话故事之中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音乐体系。
首先是《Evacuating London》,这段配乐出现在电影的开头,几个孩子因为战乱不得不背井离乡的时候。音乐像小主人公们眼睛里流露出的情感一样,有些忧伤,有些无助,但丝毫没有绝望和颓废,当音乐的后半部那个空灵的女声响起时,甚至还流露出一丝神秘和梦幻。我们的心似乎也随着列车驶入广袤平原而渐渐明朗起来。尽管我们依然不知道列车会在哪里停止,不知道究竟会有怎样的未来,但是我们和车上的孩子们一样,内心深处涌起了一些隐隐的期待。这段音乐里包含着对故事未来神奇发展的暗示,同时传递出一种坚强的信念——战争和灾难又能怎样,生活还得继续下去。
接着是孩子们在教授的屋子里捉迷藏的配乐以及随后露西打开魔衣橱的过渡音乐。随着彼得冲着妹妹露西数出的“一,二,三,四…”,欢快的音乐声轻轻响起,伴着彼得的数数声,伴着孩子们奔跑躲藏时发出的类似于踢踏的脚步声,伴着孩子们执著于游戏当中的那种兴奋紧张的心态,把观众的情绪一起调动了起来。音乐中蕴含着一种阳光的味道,为即将到来的奇遇作了一个温暖而极富童趣的铺垫。这段音乐在露西推开门看见蒙着白布的大衣柜的那一霎那戛然而止。紧接着,屋外传来了隆隆的雷声,一只大头苍蝇嗡嗡地叫着,随着小露西回身关上房门时发出的有些刺耳的吱扭一声,《Lucy Meets Mr.Tumnus》的旋律淡入。小露西在音乐声中一步步地走近衣橱,彼得的数数声远远的传来,越来越模糊,小露西打开了衣橱的大门,走进了那个未知的世界,现实和梦境、已知和未知就这样自然地完成了过度和交替。
接下来应该被提到的是《A Narnia Lullaby》。这首乐曲是半羊人Tumnus吹给露西听的。在半羊人吹奏的音乐声中,壁炉里的火焰变成了一群精灵的模样了,快乐的跳起了圆圈舞。小露西也沉醉于这美妙的乐曲中,沉沉地睡去了。但这被半羊人成为“纳尼亚摇篮曲”的旋律却不能让人内心平静,那种不安、躁动、犹疑以及内心的痛苦挣扎在音符之间若隐若现。而音乐传递的情绪与故事情节的推进相得益彰地结合在一起,此时的半羊人内心确实在痛苦的挣扎——要不要把露西交给冰雪女皇呢?然后就在此时,火焰里忽然蹿出一只雄狮冲着Tumnus一声长啸,Tumnus顿时被吓得缩进了墙角,而音乐声也就此消失了。就在旋律消失的同时,小露西也醒了过来,看到了瑟瑟发抖的Tumnus……
最后讨论一下这部电影的主题曲《Wunderkind》。笔者想说的是,在西方音乐界为Tale或是Legend题材的影视剧创作的主题中,似乎都存在着一种传统的风格,这种风格的特征是鲜明的,那就是,穿越时空娓娓道来。我们还可以在迪斯尼的许多经典动画如《美女与野兽》《小美人鱼》《花木兰》《人猿泰山》的主题曲中感受到这种风格的存在。而这部电影的主题曲也不例外,古典和流行的元素巧妙结合,叙事与抒情相辅相成。
题记:童话里传达了一种信仰的虔诚,而正是这种虔诚在童话与信仰之间建立起了默契。
《纳尼亚传奇》的作者刘易斯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我们可以从他的这部作品当中感受到作者对于基督教教义的笃信。但是在此,笔者想探讨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刘易斯选择童话这种体裁来宣扬自己的信仰?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讨论一下什么是信仰。
《辞海》对信仰定义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为之行动的准则。”不过,笔者认为欠妥。因为宗教信仰只是信仰的一种具体形态,无神论者也拥有信仰。具体信仰与信仰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信仰存在于具体信仰之中,但是用任何具体信仰或某几种信仰来做信仰的定义都是不合适的。其实,笔者也不能给出一个关于信仰的准确定义,只能阐述一下自己对信仰的理解:
在语言学上,信仰是一个心态动词。“信”是内心地认定,“仰”这个字的本意就是“朝向天”的意思。从这个词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敬畏和憧憬的感情,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笔者认为,信仰的存在首先是一种需要,对于畏惧的需要。我们需要有所畏惧。
信仰在本质上并非是一个存在,而是一种被期待的理想。乌拉穆诺在《生命的悲剧意识》一书中,同样写道,“通常,并不是由于我们相信我们才寄以希望,而是由于我们有所希望所以我们才相信”。这个因果关系在信仰的理解上非常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圣经中有这样一句:主啊,我信!请帮助我的不信。
从这样一个因果关系出发,或许我们可以理解刘易斯用童话来表达信仰的原因所在。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并不是因为相信童话中那些虚构的情景而喜爱童话,而是因为我们期待童话中蕴含着的那种真善美的理想。换一话说,童话里有我们对于真善美的信仰。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都是劝人向善的,那些宗教极端主义并不是宗教的本意,而是假借了宗教的旗帜和名义。所以对于刘易斯而言,无论是他所信奉的上帝,还是他憎恶的战争以及他所期待的和平,都能在童话的时空里如其所愿的展现,甚至于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同时童话的虚构性还能作为一个最好的面具,使他在反和平的力量以及宗教的冲突面前依然可以表达得畅快和淋漓。
题记:童话给予了史诗纯度,史诗给予了童话厚度,然而无论厚度还是纯度,都是一种宣泄和讲述
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体裁定位。我们应该怎样来给《纳尼亚传奇》定位呢?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说法:童话史诗。
什么是童话?按照《儿童文学辞典》的定义:童话是一种文学题材,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此外,它也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现在我们用带入验证的方式来审视一下《纳尼亚传奇》。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虚构了一个名叫纳尼亚的国度,在这个国度里生活着一系列的灵兽、半兽人、侏儒、巨人还有女巫,无论是这个纳尼亚王国本身还是四个人类世界的孩子通过一个大衣橱来到纳尼亚,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故事,而对于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故事而言,幻想、拟人、夸张等手法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这个故事又具有它的现实背景,这个背景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白女巫带给纳尼亚的那个漫长的冬天,难道不是纳粹带给人类世界的那段黑暗历史的写照吗?双方的决战从一开始的正义一方处于弱势到后来的形势逆转,难道不是整个二战的战局写照吗?所以当我们把纳尼亚的情节套入有关童话的定义之中的时候,不难发现《纳尼亚传奇》却是一部十分标准的童话作品。
那么什么是史诗呢?史诗是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通常指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史诗一般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的多为对本民族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具有很深的民族根源。在西方文学中,史诗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字、叙述、故事。自文艺复兴开始,“史诗”一词的概念得到了拓展,泛指叙事类文学,统括诗歌和散文形式的叙事作品,如故事、小说及通常理解的史诗等,与抒情诗、戏剧并列。这种文学分类,至今一直沿用。
我们应该从哪个角度去理解《纳尼亚传奇》的史诗特质呢?首先,《纳尼亚传奇》具有二战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虽然不像《荷马史诗〉那样直接的描写古希腊的战争,但是其中的象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其次,《纳尼亚传奇》具有古典史诗的那种神话色彩,纳尼亚王国是一个人神共存的世界,洋溢着一种对于这种半人半神的神奇力量的崇拜与歌颂;再次,《纳尼亚传奇》带有一种英雄史诗的气质,无论是四个继承人还是睿智的阿斯兰,都背负着一种苦难中的世界对于英雄人物的向往和期待;最后,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一共是由七部构成的,(即《魔法师的外甥》、《狮王、女巫、魔衣橱》、《能言马和王子》、《凯斯宾王子》、《“黎明踏浪者”号远航》、《银椅》、《最后之战》),对于这个名叫纳尼亚的虚构王国而言,也是一部记载民族命运的荡气回肠的史诗。值得一提的是,《纳尼亚王国传奇》的原书名为《The Chronicles of Narnia》,Chronicles译成中文即“编年史”或“年代记”。
当魔衣橱的大门被打开,孩子们遇见了纳尼亚;当刘易斯提笔写下这数十万的文字时,史诗遇见了童话。五十年来,对于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言,这种相遇显得别致而难忘。
无论是童话还是史诗,都是一种故事的表达方式和情感的宣泄方式。我们无须讨论这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是否妥帖,是否符合某种所谓的创作规律,我们只需要关心我们是否可以得到一个好故事,是否可以从这样的一种讲述中去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精神和情感。如果可以,那么这种形式就是值得赞许的。
有消息说,“纳尼亚传奇”系列电影的第四部将于今年底在欧美上映。而我们在此时回顾和重温《狮子、女巫、魔衣橱》的电影和原著,是因为想念,更是因为有所期待。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西]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
[3][4]儿童文学辞典编委会.儿童文学辞典.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
[5][6]孟昭毅,黎跃进.外国神话史诗民间故事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7]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