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生

2011-08-15 00:42姜涛
飞天 2011年4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雕塑空间

姜涛

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生

姜涛

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品位不断上升,城市雕塑的建设也变得甚为重要。城市雕塑无疑就像城市的一扇窗口,通过它可以触摸整座城市,感受其文明和精彩。城市雕塑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这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位。而城市雕塑必须很好地与环境相融合,既不能显得孤立,与环境不协调,又不能喧宾夺主,破坏城市景观的整体效果。因此如何把握好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需要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第一,城市雕塑与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和谐。城市雕塑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既与物质生产有密切联系,又超越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形态的精神文化。古今中外的优秀城市雕塑艺术都不是单纯的欣赏品,而是与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宗教或其他意识形态以及风俗习惯有密切联系的一种文化形态。如王宫、庙堂、神殿或园林、墓室里的雕塑品,莫不是如此。自然生态中的生物多样化隐喻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就像不同纬度应有不同种植物一样,不同城市因文化、历史不同,也应有不同风格的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空间雕塑应与城市的整个环境、历史、文脉对话,给市民提供一个彰显公共意志、维系都市情感、融汇多元文化、营造和谐民主的精神空间。如今许多城市雕塑风格上的趋一性和盲目模仿、追赶潮流,是一种文化上的生态破坏现象。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对雕塑区域文脉进行全面的解构,才能使城市空间文化意义的积淀通过雕塑的艺术语言充分表达出来。雕塑以其静止的形象和赋予历史性的主题隐含着空间场所的文化意义。在城市空间中,雕塑具有信息传达、文化沟通、精神同构三个层面的功能,雕塑的艺术价值与环境价值的有机结合,需要主体(观赏者)的参与,环境与雕塑植根于人类活动的城市空间场所,以人为中介,实现两者之间的对话,让雕塑与环境共生的空间外化为一种文化语境,体现出城市空间的场所精神和象征意境。优秀的城市雕塑设计应突出城市的个性,升华为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把握环境整体美,对注重民族特色所反映的精神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寻求更多的艺术美与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二,城市雕塑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城市公共空间雕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它的创作从根本上是一种社会行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不断满足都市人的生理心理和情感文化的需要。作为城市雕塑的审美主体的人,既是物质主体又是精神主体。现代城市人面临着严重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多方面的生态失衡。人类创造的远离自然的城市人工环境,对自己生理、心理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同时,激烈的社会竞争简化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物欲文化严重侵扰了人的健康心态,使人迷失了精神家园,人不能够全面发展,处于一种精神生态失衡状态。生态观是以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状态为参照,体现人与自然的生命关系和生命共感的价值观,它以主体的参与性和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为前提,以及把主体与环境客体的有机整体概念纳入了生态系统观念中,认为主体客体的生命存在是和谐共生、相互交融的。生态观的原则包括多元共生、以人为本、人性化、整体性、节能节材、自然化等原则。城市文明包括都市生态文明,这是后现代建设性文化观念。都市生态文明的生态观会很大程度地潜在影响城市公共空间雕塑的创作和审美,引导雕塑家的创作思维和设计原则。纵观世界上美丽的都市,艺术皆已融入整个生活环境的设施中,令人赏心悦目。众所周知,环境能改变人类原有的特性,不同的环境空间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都市中生活的人们渴望自然环境的洗涤,却摆脱不了城市中的嘈杂喧嚣及呆板的水泥、金属。人和自然环境严重疏离,人们的心灵活动越来越狭窄。人们探索着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并存的合理性,并由此产生环境艺术。环境艺术和城市雕塑都是在历史发展中由都市文化积累而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城市作为物质的巨大载体,它运用具体的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生存的空间环境,并在精神上长久地影响着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

第三,城市雕塑与城市自然环境的和谐。城市雕塑作为一种环境艺术,涉及到建筑、园林、道路、广场等各方面因素。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及密度不断加大,改善生活环境,扩大公共活动空间,提高大众文化素养、生活品位,成了人们迫切的精神需求。城市环境和城市雕塑作为都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引起当今人们的关心和重视。城市雕塑需要城市环境,而环境也同样需要城市雕塑,环境与雕塑是一对不可分隔的艺术,一个平常的环境因为有了雕塑而产生无限的艺术魅力。然而,如果一件与环境不相适合的雕塑,便会糟蹋环境。雕塑置于室外就必然与日影、天光、地景、建筑等发生关系,并受其制约,所以雕塑作品与环境协调,使作品作用于环境,并使环境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从而共生出新的景观,这是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和对整体的判断力。首先,要注意作品与场景的适应性。不同的场景,需要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去承载。纪念性雕塑庄严、肃穆,通常使用大理石材质,并具有建筑性和宏伟性。其次,还要注重雕塑与建筑物之间形成关联性,雕塑风格和建筑风格相协调适应。一般来说,现代建筑前的雕塑要具有现代感,而古典建筑前的雕塑要与之相匹配。再者,要注意借景构成的关系,即借助环境和景物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最后,要注意心理诱导的作用。雕像的大小、形体和置放的位置与底座的高低,均具有不同的心理诱导作用。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就以高底座和高大仰视的作品,易使人产生崇高感。低底座的平视作品,则会令人感到亲切,如罗丹的雕塑作品《加莱义民》就平放于地面,使加莱人民们感到英雄就在他们中间。雕塑与环境的关系还表现在雕塑的色彩冷暖关系、静态与动态的关系上,要研究多种角度如仰视、俯视,近距离、远距离的视觉感应。用总环境确定局部的规划与设计,处理好“天、地、人浑然一体的和谐的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雕塑矗立在城市环境之中,才能使艺术与环境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孕育出清新的视觉空间,显示出雕塑与环境结合所放射出的其他的艺术无法替代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才能创造一种真正属于现实的环境文化。

由上可知,雕塑概念的演绎是随着雕塑与景观相融合而逐渐发展的过程。城市景观环境中的雕塑必须讲究环境艺术,如果创作者不懂空间安排、空间转换,其作品就无法达到理想水平。雕塑与绘画不同,雕塑本身并不创造一个整体环境,艺术家必须从环境艺术角度加以考虑,懂得利用各种环境要素,协调作品内在气氛与外在环境的关系,让观赏者能以充分的心理准备接受雕塑,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雕塑在景观环境中的定位,努力创作出优秀的城市雕塑艺术品,从而充分展现整座城市的魅力。

[1]俞孔坚.景观的含义——Meanings of Landscapes[J].时代建筑,2002,(1).

[2]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趋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温洋.公共雕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蔺宝钢,陈雪华.城市雕塑艺术的成型与制作[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姜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雕塑空间
巨型雕塑
空间是什么?
我的破烂雕塑
创享空间
写实雕塑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自然雕塑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 费城城市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