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文
本文针对现代汉语中的“新词”这一显著语言文化现象进行剖析,主要介绍了新词的定义、新词的社会成因及新词的构成来源,并举例说明了网络语言在新词发展中的表现,最后阐述了对待新词的态度。
我们可以这样认识现代汉语的新词:第一,新词是相对的。过去是废弃的旧词经重新启用依旧是新词,现在是新词,将来也可能失去生命力而被废弃;第二,新词的所指应该是从未有过的,其理性意义或色彩意义应该是新的;第三,新词应该有广泛的使用群体,它不属于个人或少数人;第四,新词具有相对稳定的使用时段。
1.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新词的产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我国伟大领导人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事物、新生活方式、新的社会结构和习俗,原有的词语不够了,必须要有新的词语来表述。同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必然会促成词语使用间的相互借鉴。
2.新词语的大量涌现是社会变革时期出现的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从中国历史上看,社会变革时代往往也是语言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随着20世纪末中国加入WTO组织以及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互联网大面积普及,国际往来、文化交流与日俱增,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反映新事物、新观念的新词新语涌现出来,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汉语词汇出现了新的变化,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社会文化现象。
3.媒体发展对新词传播的影响。以前,一个汉语词汇要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传播,被人们了解、掌握和使用,需要很长时间。现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空前发达,新词已经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传播与使用。尤其是近几年网络的全民普及,新词更是层出不穷,并且发展速度相当迅猛。
1.新造词语。“语言的使用者为了确切的表达某种新的思想,而在他所使用的语言词库中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时,便在书面语或口头语中导入一种新的说法”(《世界语的语言本质论》),即运用汉语中现成的语素或词构成新词。
2.派生词语。由类似词缀的语素加在别的语素或词的前面或后面而形成新词。如词缀“门”、“被”。
3.旧词。语言不可能无限制地创造新词,必须用旧词反映新义。于是一些古词旧词重新启用,或沿用原义;或赋予新义,如:同志(同性恋)、下课(丢掉工作)。
4.方言词。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词汇除了借用外来词语,还吸收汉语方言中表意新颖或表达力强的词语,以不断丰富自己。
5.媒体词语。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以及网络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扮演了重要的传递信息的角色。如“酒驾”一词现在频繁出现于各大媒体,并被广泛使用。
6.专业词汇。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一些专业词汇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成为一般流行词语。
7.缩略语。形成新词的途径还有简称、合称和缩略,这符合了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
8.外来词语。中国从汉朝时期就与外族有着密切的来往,从外族那里借词是汉语词汇丰富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来自外语的词汇,我们或采用音译或采用直译或采用意译或者是它们的综合,使之成为汉语里的词汇。
直接引用外来词语的原型如:NBA、GRE、UFO;音译词如:斯诺克、基因、纳米;使用外来词作为词素的如“酒吧——网吧、氧吧”。
1.网络语言的特点。(1)简洁。网络语言注重经济性。为了提高交流的速度,经常使用缩略语、数字谐音、英语加拼音和数字谐音的混用、图形等等。如:886(拜拜了);3Q(thank you的中文加英文缩写带音译);818(八一八,即八卦,且做动词用)。(2)生动诙谐。网络语言突破了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造了许多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模拟现实来表达喜怒哀乐。如“囧”字,其较早的出处是在韩愈的诗中:“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囧”,其本义是光明。但由于字形像一张悲伤的脸,它被赋予了“郁闷、悲伤、无奈”之义,被网民广泛使用为尴尬、窘迫的含义。(3)隐喻性。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隐喻特征。如“雷”字本义是“由于下雨时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空中闪电发出的强大的声音”,为象形字,而在网络语言中“雷”是“惊吓、被吓到了或被震撼”的意思,经常出现在‘雷人”、“被雷到了”等词和短语中;“恐龙”“青蛙”在网络语言中却被赋予“网络丑女”“网络丑男”的含义。(4)时效性。许多网络新词都连接着社会热点,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密切相关。如果不知道词语的来源,就很难理解一些网络新词的实际意义。如范跑跑(512大地震中社会争议很大的一范姓教师)、我爸是李刚(来源于2010年河北保定的一起车祸案)。(5)随意性。网络语言是缺少规范制约的语言。网络为网民提供了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没有了现实社会生活的监督和束缚,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陌生新奇的语言形式,这也使得网络语言良荞不齐,一些粗俗暴力的语言充斥其间。网络语言的随意性破坏了现实世界中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使人们尤其是年轻的一代把语言当成是一种简单的工具而肆意滥用,随意地组合和生造。
2.网络新词的构词方式。(1)缩略。网络语言经济性的特点使大量的缩略语产生。网络语言中汉语的缩略语大多是汉语拼音声母的组合,甚至还有汉语拼音缩写加上英语的用法。(2)谐音。网络语言“继承发展”了古代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一谐音。其中包括数字谐音,如9494(就是!就是!)、有木有(有没有)。(3)指事。指事是传统的“六书”之一,是用象征性的符号表示抽象概念。这类网络词汇由符号构成,具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特点。传统的字词具备“音、形、义”二者,而这类网络词汇只有形和义,没有音。如“:)”代表高兴,“:(”代表伤心。(4)叠字。网络语言中为了谐趣,常常使用叠字。如“东西”叫“东东”,“漂亮”叫“漂漂”。(5)转用。网络语言中有许多词汇采用比喻、语义衍生等方法赋予旧词以新义。如:山寨,本义为旧时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现指仿冒品或低水平模仿和只为吸引眼球的恶搞以及后来的平民化、民间的、草根的思想和做法。(6)方言读音。一些有号召力的网民在网上使用各地方言读音,代替正确读音,并流行起来。如稀饭(喜欢),神马(什么)都是浮云。(7)其他。网络语言中,尤其是在各大论坛里,常常会出现一些让人一头雾水的词语,如鸭梨(压力)、童鞋(同学)、围脖(微博)等,殊不知这些都是由于操作者在打字时出现了错误而没有及时更正过来,网友们便将其作为一种另类的网络词语。
词义的发展变化无论是新义的产生还是旧义的消亡,都是在动态的言语状态下实现的。网络新词的涌现与兴盛,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的社会文化现实,以及与之相应的种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
在对待新词语问题上,有人对新的同义词出现持抵触态度,认为新词不规范,而且担心外来语会损害汉语的健康发展;有人则认为汉语词汇里已经有了某个词语,就没有必要再有一个表示相同意思的词语了。如2011年高考前传出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阅卷负责人提醒考生,作文中须谨慎使用网络语言,否则以错别字对待。
其实,语言本身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功能,并不是所有的新词语都有生命力,有些新词语或者会被其他具有同样含义的词语在激烈的竞争中隐退下去。这也符合了大自然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比如今天的给力、雷人、穿越、山寨等新词被众人传唱,但说不定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被其他新词代替。
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是一种在特定人群和特定范围内流行的话语形式。伴随着重大的公共事件,在五花八门的网络新词中,时政类词语的数量最多。网络语言现已成为体现民心的一个纬度和观测点,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尤其是在网络交际中,一定要准确把握,不要误用和乱用。
末了,对于新词新语,我个人还是认为应该坚持吸取精华,祛除糟粕的精神,不能让中国五千年灿烂的语言文化被匆匆过客埋没在滚滚红尘中。
[1]辛静.网络新词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2009(4).
[2]许瑞娟.现代汉语新词研究[J].云南电大学报,2007(9).
[3]俞香顺.传媒·语言·社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于全有,裴景瑞.“晒”族新词与社会文化心理通观[J].语言文字应用,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