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国新浪潮中的作家电影——特吕弗与《四百下》

2011-08-15 00:43蒋媛媛
群文天地 2011年14期
关键词:新浪潮作家青少年

■蒋媛媛

在法国电影史上的1958年至1962年的5年时间内,大概有200多个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这如同气势宏大的一股激流一般,汹涌澎湃地推拥着法国电影又一次走上世界艺术浪潮的顶峰,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上的奇迹。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1932-1984)是在巴赞带领下一手培养起来的影评家,是“作家电影”论的忠实者。他在发表的大量影评及论文中不断反复地阐述“作家电影”的观点。他的成名作《四百下》,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他所拍摄的影片中最具有个人特色和自传性的作品。作者认为,《四百下》这部影片不仅如此,而且它更具有一种朴实,毫无夸张之处的情感,特吕弗从他情感的角度构造了“作家电影”在思想层面的高度。

由安德烈·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在1962年的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这里的“新浪潮”主要是指“作家电影”:由一批电影影评家为首在讨论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作家电影”理论:要求每部影片都像一部小说、一副画和一首乐曲一样,只是一个人的作品,而这个人就是影片的导演。“新浪潮”倡导“拍电影,就是写作”,他们的影片也类似于作家的写作,打破常规更多地表现出个人的创作风格特征。

《四百下》作为法国新浪潮的开山之作,故事发生在一个十三岁名叫安托万的小男孩身上。安托万和父母一起居住在一间非常狭小的公寓里,他连睡觉的床都没有,几乎天天打地铺睡在过道上。他本来很喜欢父亲,因为他幽默乐观,直到一次在父母的争吵中,他才得知他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自己的母亲在结婚前与别人同居怀孕生下了他,于是他背负起了私生子的身份。而母亲风流成性,总是在夜深时刻回家。

如同所有的青少年一样,安托万在学校里上学,老师们总是唠叨和教训学生。故事一开始安托万在上学的路上碰见好友,两人都不想上学,于是俩人决定一起逃学。在街上游荡的安托万却无意间碰见了母亲和情人在接吻。家里父母经常吵架得不到父母的温暖,老师的刻板和学校里压抑的气氛,安托万骗老师说自己旷课的原因是因为母亲死了。然而继父随即就被老师叫到学校揭穿了安托万的谎言,并且搧了安托万一个耳光。被搧耳光的安托万难过之余便从家里逃跑了出来。离家出走的安托万没有钱,于是他和好友一起策划行动,去他继父的办公室偷了一台打字机,打算卖出去弄些生活费。无奈打字机带有注册号,根本无法处理卖掉,还差点让一个成年人带走。他们心灰意冷只好将打字机带回打算送回去的时候,正好被逮住。继父将他送往未成年犯罪劳教所,劳教所里的管理更是非常严厉,有一天劳教所里的孩子们在一起踢球,突然间安托万从球场奔向篱笆,从篱笆下的一个洞里钻出去,警笛长鸣,安托万不停地奔跑,穿过公路,不歇气地一股劲跑到海边。安托万的眼前是一片大海,此刻影片结束。

许久以后,特吕弗在他所写的电影随笔《安托万·多尼尔是谁?》中写道:“15岁那年,我因流浪罪被捕,关进维勒瑞夫少年管教所。那是战后不久,青少年犯罪率再度攀升,少年管教所人满为患。我在该片中展示的一切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挤满妓女的派出所、警车、‘收容所’、法律身份、单人囚牢;”由此可见,片中的安托万是多少带有特吕弗半自传性的。特吕弗选择拍摄安托万的故事,更大的程度上是拍一个小男孩的成长史,而他的青少年时代被描绘成“一段艰难的时光”:敏感、疼痛、孤独、离家出走等等。

青春期这一阶段向来得到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承认,却遭到家庭和父母的否定。套用一下专业术语,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情感断奶,生理唤醒,独立欲望与自卑情结。稍有情绪波动就会叛逆反抗,这种症状被称为“青春期自立危机”。世界是不公平的,必须自寻出路,于是青少年就借助胡作非为(“四百击”)来表达他们的强烈抗议。这里的四百击即是指影片的片名“四百下”,它在法语中是一个固定短语,本来的意思是说把不听话的孩子打四百下,以便他能成为好孩子。在中国,我们是说“黄金棍下出高徒”,大概意思都是一样,似乎通过挨揍,孩子们就能当个好孩子。对于安托万来说,对于千万个小孩子来说,青少年世界和成人世界间总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为缺乏爱和关怀,青少年常常会借助于逆反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反抗,随之而来的更加严厉的教训和管理。这部影片也被誉为法国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叙事手法简单而朴实,安托万在片中有三次出逃:第一次逃学,逃离学校和老师;第二次离家出走,逃离没有温暖的家庭;第三次则是最幸福的一次逃亡,从劳教所中的逃出的瞬间,安托万一路奔跑来到了海边,天是无边无垠的,海是一望无际的,或许我们的小安托万有些迷茫,但是从压抑的学校和支离破碎的家庭中逃离出来,这种自由感还是让我们为安托万小小地庆幸了一把,安托万的一路长跑还是令人欣慰的。

影片中最后的长镜头到主观,客观镜头的切换,我们也意识到安托万的跑步不仅仅在于叙事情节的发展,也是为了让我们体会安托万奔跑时的心情。特吕弗打破了传统的观众们习惯,而是主动调动观众们对安托万这个才十三岁小男孩的思考。

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而小故事有着大世界。有人说特吕弗是在用生命书写电影,《四百下》奠定了特吕弗的导演地位,也拉开了“安托万五部曲”的序幕。法国新浪潮只有短短5年时间,但是当我们回顾特吕弗的导演生涯时,发现他的《四百下》并未结束,小安托万的生活还在继续,我们的生活也在继续。

[1]潘天强.新编西方电影简明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法)弗朗索瓦·特吕弗,王竹雅译.眼之愉悦特吕弗电影随笔[M].凤凰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新浪潮作家青少年
作家的画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早秋运动新浪潮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新浪潮与法国新电影探究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