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丽
博物馆是文化的载体,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凝固了城市的精神。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博物馆建设越来越重视,国内掀起了一拨新建、改建、扩建博物馆的高潮,许多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在各地纷纷涌现,成为公众休闲的新去处、城市发展的新亮点。这些博物馆中有些是投入巨大、社会反响良好的各类大型博物馆,但也不乏体量有限、各具特色的小型博物馆。
筹建小型博物馆,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资源有限。浦东开发陈列馆于2010年4月对外开放,由原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和浦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旧址(以下简称开发办旧址)改造而成,接待观众一年多来,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为了办好博物馆、办好展陈,浦东开发陈列馆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这些做法或许值得博物馆筹建部门及策展部门思考、借鉴。
要想办好展览必须有适宜的场地。目前,博物馆的建筑设计需要适应展览陈列的综合规划这一思想已经成为许多博物馆筹建部门和策展部门的共识,对于新建场馆来说,这一问题相对比较容易解决,但对于将其他用途的建筑改建为博物馆则面对的不仅仅是资金问题。
展览陈列是博物馆开展各项教育、服务工作的基础,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能否适应展览需要直接关系到博物馆的日常运营。如果新建馆舍,可以依据展览需要设计建筑的内部空间,但将原本不是用作展览的建筑改建为博纪场馆则难度较大,除了要注意建筑与展陈的相互配合问题外,不同种类的建筑在改建时需有所区别。
若改建对象为本身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或科学艺术价值的建筑,则不宜进行大拆大建,应在保护建筑的原有价值的前提下进行展陈的策划,如名人故居。因为这类建筑本身也是展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若改建对象的主要价值不在建筑本身,则考虑在尽可能保持建筑价值的情况下使其适应展陈的需要。因为单纯的保护建筑并不会给建筑带来新生,只有在保护的同时不断为它的存在注入新的价值才能让建筑真正成为城市记忆的载体。此时,一个与建筑相得益彰的展陈能够起到提升建筑内涵的作用。
开发办旧址是一幢建于1956年的二层办公用楼,其前身是上海总工会所属的东昌区工人俱乐部,浦东开发前曾是文化馆、工人俱乐部等,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后,这里成为浦东开发办公室和浦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办公地点。浦东开发开放的初期阶段至新区基本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决策均产生在这里,因此,该建筑在中国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有其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这也是将开发办旧址改建为浦东开发陈列馆的原因和基础。对其进行改建的可能性则来自于该建筑面临的现状:一是该建筑自浦东开发办迁址后曾用作他途,重新进行过装修,已不复原貌;二是开发办旧址紧邻建设中的浦东东西大通道,距离东西通道深达12米的基坑仅仅3.35米,建筑安全堪虞;三是该建筑原为办公而建,内部空间的设计不能适应展陈的需要。
确定将开发办旧址改建为浦东开发陈列馆后,对其进行了两个步骤的改造。首先,经过精密设计,耗时3个月,将该建筑先向北平移了9.13米,再向东平移了2米,使其尽量远离东西通道的基坑,以确保其不受建设工程影响。其次,依据布展方案的需要对建筑内部重新进行了加固和装修,使其更符合展览的需要。从最后的展陈效果来看,改建是比较成功的,受到了各方的认可。
要成功改建博物馆,在立项之前提供优秀的展陈文本是重要的基础,以明确布展面积、展陈内容、展示手段等,以免内部空间与展陈设计不符或策展方一日三改使施工方筋疲力尽。这需要策展人员既对展陈的内容有深入研究,又对形式设计的特点非常熟悉。而现状是小型博物馆的筹建人员通常很难达到这么高的要求,有时只是把投资数额、建筑面积、展品清单、简单的功能分区如陈列厅、办公室、库房等信息给设计方一扔了事,而很少将展陈主题、内容、展品关系、归类等以展陈文本的形式明确下来,这就使得展陈目的不明,很难向设计方清晰传达设计要求。因此,在筹建小型博物馆时应实事求是,充分尊重专业人员的意见。
好的形式设计能更好地突出展陈的主题,如果内容策划人员对形式设计不熟悉,需在形成展陈文本时与设计方多沟通,从展陈内容和展品特点出发,确定展陈的基本走向和风格;同时,仅有华丽多变的展示手段而无明确的展陈思想,或展示手段不能恰如其分地展示展品特点,也称不上一个优秀的展陈,因此形式设计人员也必须充分理解展陈内容和展品特点,寻找最合适的方式来表现展陈的主题,增强展陈的独特风格。
在筹建浦东开发陈列馆的过程中,充分重视了展陈文本的制作,在立项、招标前已完成了陈列大纲的创作,明确了展陈的主题和风格、展品的数量和特点、展厅的分区和设置及对展陈手段的初步创意。在形式设计人员正式加入后,内容策划和形式设计两方在对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后,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对陈列大纲进行了进一步丰富和细化,对内容和展示手段进行了更合理地编排。内容方面,考虑到展陈的对象为近20年的浦东开发历程,故展陈的主线经过了三次大的改动,从最初的以时间为主线安排内容,到以“创业——创举——创新”为线索,最后确定用包含了浦东开发历程中许多故事的十六个主题来展现浦东的创业精神,力争以小见大,从细微处见精神,尽量避免此类展陈经常带给人们的说教感,让展陈有趣、好看。展示手段方面,由于展陈场地不足600平方米,展陈也不以宏大为看点,故舍弃了诸如大型半景化等效果炫目但占地面积过大的展示手段,多用实物、实景渲染氛围,以情动人。由于展陈文本准备充分,施工时未碰到大的改动,布展工作得以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
很多博物馆花了大力气做展陈,但在公众中却反响不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做好宣传工作。小型博物馆由于其规模、资金等限制,在影响力方面同大型博物馆有天然的差距,更需要重视宣传工作,才能将展陈的价值最大化。
国内外很多博物馆都有一套推介、宣传展陈的成熟机制,展陈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宣传重点。凡是取得成功的展陈,除了其自身的魅力以外,媒体的有力宣传也是原因之一。常用的宣传方式包括新闻、广告、宣传品等,举例来说,如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上发表新闻、展陈介绍、举行开幕式、举办记者招待会,在室外醒目位置或闹市区等人流集中区悬挂海报、横幅、散发传单,印制明信片、展陈介绍,出版展陈相关的介绍书籍,邀请知名人士参加馆内活动以扩大影响等。
展陈的宣传效果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理念,二是资金。资金是宣传手段的保障,国外一些博物馆的展陈费用中,一半用于展陈制作,一半用于展陈的宣传工作,可见其重视程度;而国内的博物馆,有些囿于捉襟见肘的资金,有些则是因为观念落后根本不重视宣传工作,导致辛辛苦苦做出的展览乏人问津。用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做好展陈宣传、使展陈价值最大化是博物馆宣传人员的工作重点。
一是对展陈进行全程宣传和立体报道。
常见的媒体宣传方式是展陈开幕时在报纸、网站等发布新闻,这样的方式通常引起的关注较为有限,而全程宣传和立体报道能将一个展陈的面貌更为全面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有效吸引观众。全程宣传指立项之初就与媒体建立紧密联系,对展陈从策划到开幕的整个过程进行宣传。浦东开发陈列馆从确定改建伊始就开始了对外宣传工作,建筑平移、内容策划、征文活动、展品征集、试展活动、开幕仪式、知名人士参观等重要的环节都全面地及时呈现在公众面前,达到了长时间吸引公众注意、增强公众好奇心的目的。立体报道则要求深入挖掘展陈不同角度和侧面的闪光点。举例来说,浦东开发陈列馆的展品中有一个记录本,上面记载着为浦东开发自发捐款的普通百姓的名字和捐款额,陈列馆开馆之后,面向全市寻找捐款人线索,并邀请他们参观陈列馆,新闻媒体对这一活动进行了追踪报道,扩大了展陈的影响。
二是重视展陈纪念品的制作。
国外很多运作成熟的博物馆都会将展陈纪念品的开发纳入到展陈的制作中来,视其为展陈的“最后一个展厅”,对展陈感兴趣的观众往往愿意购买一些与展品有关的纪念品带回家。这些纪念品是博物馆的“文化记忆”和绝佳的宣传品,不仅能为观众带来美好的回忆,还能为博物馆创造收入,树立良好的形象。浦东开发陈列馆开馆之后,许多观众在参观完毕后主动询问工作人员,是否有相关纪念品出售。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场地、资金等条件的限制,馆内仅准备了一些对展陈进行介绍的小册子,其他计划过的展陈相关书籍、特色工艺品、音像资料等没能及时奉上,成为此次展陈的一大憾事。
三是灵活利用新媒体。
新媒体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指区别于传统媒体(报刊、广播、出版、影视)、利用电脑及网络进行传播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网络博客、手机短信等。目前,许多博物馆已经意识到了新媒体的强大力量并开始进行利用,例如,建立博物馆网站已成为一种常规的宣传手段。博物馆将展览计划、开放时间、预约方式、临时活动等信息在网站上随时更新,方便公众随时查询,还能减少相关部门的工作量。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建立网站等常见宣传手段,近期随着“微博”等网络传播方式的兴起,一些嗅觉灵敏、意识超前的博物馆已开始在宣传工作中使用这些方式简单、对资金等要求不高的宣传方式。近期,国家博物馆重新开馆后的首个学术研讨会就采用了网络视频直播和微博互动的形式对研讨会进行现场直播,受到了许多网友的关注和好评。微博等网络传播方式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成为博物馆与公众交流的新平台,对于一向形象古板严肃、缺乏资金的博物馆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宣传渠道,不但能够及时发布各种信息,还能树立博物馆与时俱进的良好形象。浦东开发陈列馆也注意到了这一方式的诸多优点,正积极研究对它的利用。
其他的有效宣传手段还有很多,例如组织学术研讨会、各类座谈会等社会活动,拍摄专题片、邀请影视制作单位将场馆作为拍摄场地等,都能不断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小型博物馆资源有限,更应开拓思路,尝试多种宣传方式。
[1]张威.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展陈空间的营造[J].艺术评论,2009(3).
[2]陆建松.做好博物馆展览的九大支撑[J].中国文物报,2007(10).
[3]孙中华.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文物报,2011(4).
[4]黄洋.博物馆微博的作用及存在问题[J].中国文物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