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融合——后现代语境下地方音乐课程的建构与实践

2011-08-15 00:42
飞天 2011年24期
关键词:范式建构融合

李 燕

地方优秀音乐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其保护和传承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探讨的热点,同时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高师音乐专业的发展也对地方音乐课程的建构与实践提出了要求。

为此,笔者以地方音乐为切入点,用后现代音乐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尝试在东西方“对话”与“融合”中建构具有民族文化风格和鲜明地域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来实现课程开发、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三方面共赢的局面。希望有助于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治学方法、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与发展,同时有助于课程体系与地方院校的实际相结合,使之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

一、地方音乐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主义是从现代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后现代主义认同的是差异性、相对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内在性,倡导多元、宽容、创造与自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音乐教育开始从“以审美为核心”的纯粹哲学转向了音乐教育的“以文化理解”为核心的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哲学。即在音乐教育中强调多元、崇尚差异、重视边缘、反思音乐学理、推进理解、否定中心和等级,并将音乐概念、技法、行为都纳入文化的思考的范围。

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利奥特提出了“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的基本论题,其实也就是要建立一种适应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哲学。

这些后现代音乐教育哲学的理念,从价值观、方法论等层面对于人们重新认识音乐与音乐教育带来了极为重要的启示:“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唯美是举、自律存在的艺术门类,还是一种承载人文、功能多样、内涵丰富的人类文化现象,人类音乐虽然有其共性的特征,但更为可贵的是它在不同文化孕育下的种种差异和个性”。

二、地方音乐课程建构与实践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地方音乐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使其融入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具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一)地方音乐文化是不可忽视的多元艺术教育资源

地方音乐是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它承载了该地区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体现了地区历史文化的传统观念和审美价值,是该地区人民自我认知、自我标识的最好凭证。

学习和理解一种音乐是认识一种音乐文化的生活模式。地方音乐文化和教学方式是不同于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文化认知学习模式。丰富的地方音乐是有着多种重要的音乐概念、技巧和人文科学知识的价值体系。

(二)地方音乐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和拓展

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中采用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为培养统一的国民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越来越受到局限和挑战。一方面,我国地广人多,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可能解决学校遇到的所有课程问题,课程的适应性差;另一方面,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地方、学校乃至社区独特的优势,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限制与浪费。

地方音乐课程突出的是地方性知识,关注的是地域文化。从课程结构来讲,它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与拓展,凸显的是地方课程的特质与价值,与国家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承担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从教学方式与内容来讲,地方音乐课程可以弥补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体的音乐教学与内容的单一性。

三、地方音乐课程建构与实践的途径探究

(一)以“文化理解”为核心的地方音乐课程建构范式

传统音乐教育中单一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把音乐与人、社会和文化世界割裂开来,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本学科专业技能课而轻视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因此,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开发范式向音乐课程理解范式转换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地方音乐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以其各自的个性与其他各种艺术形式相互区别,同时又以其共性而相互联系。地方音乐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语汇与文化特性,它的形成,与该地的生态环境、民风民俗、审美意趣、语言特征、文化背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将地方音乐作为特定的文化来理解,这种研究范式要求教学研究运用多学科的话语来解读教学的无尽意义。

(二)以“学科延伸”为核心的地方音乐课程实施模式

“理解课程”的范式意味着要从不同“视域”理解课程、建构课程的意义。具体在地方音乐课程的建构与教学中就是要注重学科的延伸和综合。

地方音乐课程的教学,可采用“一科(音乐)侧重,兼及数科”的模式,即以地方音乐为切入点来进行课程的教学,既涉及如民歌、戏曲、器乐等的“声音、概念、行为”,同时也涉及与此相关的如方言、民俗文化等文化现象。同时采用理论、欣赏、表演、创作思路模块相融合的手法,在选择内容上,地区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做内容上的倾斜。

(三)以“语境中的音乐实践”为核心的地方音乐课程教学

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以课堂的讲授为主,加之课程的设置模式与教学的内容沿袭的是西方音乐教育的模式,因此,造成了长期以来地方音乐文化与地方音乐教育相隔离的现状。

地方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采取的是融合式教学,这种融合包括了地方音乐文化内部如创作、演唱、器乐、基础知识等的融合;也包括了地方音乐文化与非音乐文化之间的融合,还包括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地考察、校内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等的融合。这种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融合式教学,都是建立在以“语境中的音乐实践”为核心的。以“语境中的音乐实践”要求我们:对音乐本质和价值的全面理解远比理解音乐作品更为重要,应当在实际音乐表演活动、音乐听赏活动以及特定文化背景中去理解音乐。在地方音乐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赏析、演创、考察等教学实践模块,积极创造特定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感受、体验。

[1]管建华.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夏志芳.地域文化课程开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范式建构融合
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学科融合创新实践范式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融合》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破次元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转移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