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启示

2011-08-15 00:43李钦
群文天地 2011年8期
关键词:大众化党校马克思主义

■李钦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是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的思想武器,是人民群众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总结,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理论宣传普及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方法,让人民群众更多的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基本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发展。各高等院校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加强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最新理论成果等方面的学习,并使之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理解、接受和掌握转化为实践行动。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及三个层次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的复杂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何怀远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绝不是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通俗化,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程度,其实质就是要提升人们大众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的共识,把党的理想转化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追求,把党的智慧转化为人民大众的实践能力。”王桂泉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使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体系由抽象理解变为生动具体,由深奥思辨变为通俗易懂,并使它转化为人们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深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味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同时在201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的《划清“四个界限”学习读本》中强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人们大众所接受和应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论体系,包含着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完全不同的层次。

(1)认知是马克主义大众化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端和前提就是获得大众的认知,只有人民群众知道何为马克思主义后,才可能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现实需要及价值追求加以认同,最后才能予以践行。认知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宣传和普及等各种途径和形式,宣传和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了解和运用,以到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

(2)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认同是指大众发自内心、真诚的自觉认可、赞同,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对那些符合自己情感体验、利益需要及其价值追求之趋同的思想来自内心的选择,相对于认知而言,认同是更具有实质性、深层次的内容,是大众通过一系列的思考、比较、筛选得出的真诚的认可和赞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同不是通过外力强加于人的结果,是大众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因而具有主动性、稳定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在认知或情感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趋同一致,并自觉遵从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同的过程不是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空喊口号,而是提高效率,嵌入人心不断增强理论说服力和实践征服力的过程。

(3)践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的理论武器只有通过大众的践行,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理论,从而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认同和践行本质上分别是内化于心与外化与行的不同过程,但是这两个行为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看待,认同是践行的前提和基础,而践行是认同的外显和表现,是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践行就是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并身体力行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之中,以马克思理论为思想指导转化为大众的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这样我们才能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达到最高层次。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我国高校教育的意义

在认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层次的基础上,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同时也是塑造高校大学生理想和信念,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处在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中,在此进程中发生的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在所难免,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大学生的重要标志,而社会意识形态是考察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伴随着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如艰苦奋斗精神淡化、拜金主义盛行、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集体主义荣誉感淡化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仅反映了大学生个人的问题,而且说明了整个社会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这个环节的缺陷,因此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具有极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高校中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通过不同的途径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及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培养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抵御不良风气和错误思想的能力,成为当今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实现的途径

(1)深化高校课堂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堂学习是当代高校的出发点,各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具体措施,同时从安排充足的时间和实践经费以保障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转变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被动性”,使大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思想认识的境界上达到一个新的层次。这就要求我们的理论课教师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不能生搬硬套、死念课本,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语言转化为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生动的、通俗的教学语言,这样教师讲解的越通俗明白,越风趣幽默,就会受大学生的欢迎和接受,这样就增强了教与学的课堂效果。另外要发挥课堂讨论学习的作用,就马克思主义理论难以理解的问题,应组织同学们积极参加讨论,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善变的能力,以便更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2)完善高校党校建设。高校党校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广大学生党员接受马克思理论教育的重要课堂。高校党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党团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如定期的党校培训班、各党支部的学习小组、学生干部培训班等,通过不同的学习的途径,将马克思主义教育潜移默化的学生的各个层面,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广大党员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理论培训活动和实践活动,形成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为保证高校党校建设的质量,相关部门要定期深入进行调研和考察,组织各种党校知识竞赛,来发现和解决党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力推动高校党校建设和党员培训机制的完善。

(3)重视高校网络平台建设。目前高校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载体,高校应该积极引导校园网上舆论,及时准确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所关心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创办网上电子刊物,通过搜集大量的图片信息,编制成生动活泼的形象展示给同学们,这样就摆脱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严肃性和机械性。重视构建网络教育平台,通过开辟名师讲坛等交流平台,提供给学生一个跟老师交流的途径,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网络教育的内容,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1]王桂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理论探索,2008(5).

[3]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

[4]唐莉.大众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理论视野,2009(2).

[5]王增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问题的辨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

猜你喜欢
大众化党校马克思主义
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党校:加快发展,努力开创新局面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党校人的忠诚
让“党校姓党”的旗帜高高飘扬
感性·大众化·启蒙——20世纪80年代电影娱乐功能的合法性证明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实现党校科研工作“四个服务”目标的几点思考——以昌吉回族自治州党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