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曦
长期以来,提到数字影像技术,人们往往只关注“技术”而忽略了要表达技术所需要的思想。而美学的思想,在数字影像的表达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像”是构成视觉文化的最重要元素。当人们开始普遍接受视觉文化是当下文化的主要形态时,必要对影像和人类创造影像的活动加以深入的剖析与反思。
“影像”一词,其中文顾名思义是由“影”、“像”二字组合而成。“像”者为“形象的摹写”,也为“影”的意思。
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影像的追求。从最早的壁画,到现在的电影电视,影像也在人的追求中不断向前发展。现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诸如《阿凡达》、《变形金刚》、《哈里波特》等数字技术影像不断被观众熟悉和接受。影像的介入冲击了传统电影理论,“虚拟现实”动摇了电影真实性概念。然而理论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条件,有其特定的技术限制与有限实践的客观依据。因而对这些经典理论的理解,我们应该用一种辨证的眼光看待此类问题。我们只有以影像为本位,从影像本身出发,才能重新找到电影的真正意义。
早期的电影,追求的是“真实”。因此最早的电影便是纪录片。但是,并没有人给“真实”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因此,何为“真实”就成了电影诞生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备受争议的话题。
但是,“真实”的追求过高的强化了电影的记录功能。从本体论的角度说,是过高的估计了电影的再现功能。这是一个时代性的错误。这个错误在于,忽略了人是自由的,甚至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的自由。而自由的人,是自己规定自己的。他可以利用摄影机的角度,色彩,光效,以及摄影机的运动,来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美感,来表达出事物自然的本性。自蒙太奇诞生后,电影就总是按捺不住冲动去创造幻觉。这幻觉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类似文学、戏剧讲述虚构故事叙事层面;一是视觉效果的感官层面,后者是电影独有的。让我们充分领略了电影创造“现实神话”的魅力。
电影发展到今天,被称为“第九艺术”。作为视觉艺术的一部分,图像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元素。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电影摄录手段所产生的画面,大制约了银幕视听思维的拓展,远不能满足创作要求。而后现代所追求的无所不能的人的理念,也间接地刺激着电影的发展。于是由计算机参与制作的电影画面就应运而生了。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但大大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想象力,也大大提高了电影制作的速度、效率和灵活性。对于电影,数字特技是普通电影特技的深化和延伸。数字技术对于传统电影美学的影响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在银幕上营造出的“虚拟真实”对胶片的“照相真实”的解构和颠覆。
由此看来数字技术给电影带来了人们所想到的一切,人们会越来越注重于电影那种视听的享受,所以电影会变得越来越好看,越来越好听。总而言之,数字化技术使电影越来越具有娱乐性和消费性。
电影与技术,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不能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数字影像的出现使电影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有了数字影像,电影艺术的时空概念变得更加宽广。可是,有先行者,就有趋之若鹜者,而正是这最后一类人,往往会把好的创意用得泛滥。使一个原本很好的创意,沦为了技术的炫耀。
同时,过分的视觉化会消解影片本来就潜在于影像背后的思想内容,电影所能提供给观众的有限的理性思考层面会不断“淡出”,于是出现了《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之类的电影,当这些影片在全球市场上与对手展开竞争时,画面的华丽、气势的磅礴,给了观众一场丰盛的“视觉盛宴”,却没有带给观众期待已久的震撼或思考。与这些影片的导演之前的作品相比,画面丰富了,代价却是削弱了影片的故事性;角色的选择余地大了,代价却是人物性格模糊了;场面宏大了,代价却是让人感觉更加空洞了。更有严重的会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他们观看的不过是华丽的特技场面,人物、故事单薄得惨不忍睹。虚无主义盛行。数字化技术在这里,就变得有些尴尬。
这样的电影,已经不能再被称之为“艺术”了。它们的背后,没有表达出任何强调人的生命力,关注人自身情感的东西。“艺术是存在的创造与被创造”这句话更是一点都没有表达出来。作为数字技术,要更真切地传达人类的情感。数字技术不只是用来制造视觉奇观,或用来表现惊险、恐怖影片或激烈的动作片的特技效果,如果以平常心来看待它的话只是把它看作是一种电影制作手段,那么它同样能贴切地表达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数字技术为导演的叙事增加了表现手段,能使其故事更加饱满,更加动人。数字技术是制造电影真实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我们不能被数字技术华丽的外表所迷惑,要知道,电影本身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是针对虚无主义最突出的反抗形式。所以,数字技术有必要深入的与美学结合起来,自然的运用到影像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数字技术的魅力。
[1]曾耀农.后现代影视:信息时代的精神狂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杜娟.论“奇观”影像艺术的主体性接受,贵州大学艺术版,2005(4).
[3]黄文达.从影像本体到影像本位[M].当代电影,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