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德育教育的价值研究

2011-08-15 00:43:40裴培
群文天地 2011年20期
关键词:德育传统大学生

■裴培

信息化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德育教育的价值研究

■裴培

文章通过对本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深化高校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必须遵循“适合、适度、适当”、“主次分明,层次有序”、“深入浅出,结合实际”的原则,并通过合适的手段才能保证效率。提出在信息化背景下,深化高校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刻的现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角度来强调中华文化,在党代会的报告中还是首次,表明我们党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达到了一个新境界。纵观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传承、变革与创新。抛弃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在信息化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何在这一背景下防止因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消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力、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目前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利于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在德育教育中具有重大价值。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现状研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3.84亿网民中,大学生网民规模达4147万人,占青少年网民比重的10.8%。在上网时间上,大学生网民上网时间也最长,周上网时间达到18.6个小时。

据2003年河北大学谷峰教授主持的一项对12所大学的1300多名学生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71.25%的同学认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应该兼顾”;90%以上的同学认为“仁、孝、忠、礼、信、义、廉、耻”等的传统道德观念仍有保留的必要,并且对“孝”的选择率最高。对于传统文化的现状,20%认为影响仍很强大,40%认为还有影响;10%的大学生一直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读书人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表示会考虑的达69%,只有7%的大学生认为已经过时。

大学时代是青年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信息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与过去相比,有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信息化时代的网络信息传递特别快、各种思想和观点的传播和辩论特别多、大学生对这些信息的主动筛选能力不足造成的:

①网络体系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认知世界,但也易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影响,导致理想信念淡化。

②网络空间虚拟性和隐匿性,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释放,但也易改变现实生活方式,导致人格情感异化。

③网络内容多元性和复杂性,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但也易模糊是非界限,导致行为准则失范。

清华大学曹德本教授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概括起来就是: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涵是“人文精神”,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从而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也十分重视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第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文化是一种人生的行为准则。

二、深化高校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适合、适度、适当”是前提

“适合”,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需要筛选,目的是为了使内容适合高校德育教育使用。

“适度”,指对高校德育教育中包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适度,不能过分也不能轻视。

“适当”,指在深化高校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时,手段和方法要适当,单纯的填鸭和枯燥的讲解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二)“主次分明,层次有序”是立足点

不同的德育内容,需要调整不同的内容重心。如:爱国主义教育,更偏重爱国主义教育本身,而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就可以作为辅助的教育内容;德育素质教育,则坚持以优秀道德传统的基本规范为基础,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简而言之,深化高校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需要主次分明、层次有序。

(三)“深入浅出,结合实际”是手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联系到高校德育教育时,需要采用灵活和结合实际的手段进行加工和教育,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现阶段,高校德育工作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要改造和发展,取其精华,使之体现时代精神。

三、深化高校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的手段

(一)读书为乐德育教育从读书开始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其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过去的德育教育偏重“教”,而弱化“学”和“育”。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思想状态、政治水平等)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力量、硬件水平等),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如:道家自然、万般平等的思想;墨家尚俭、反对铺张的思想等,都是良好的德育素材。让学生大量阅读、体验、感受,既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也易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

(二)教而时习之用课程规范指导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本思想很重要,它把人的价值、理想抬到很高的地位,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精神、意志作用,认为人生的价值并不等同于金钱的多少,道德上的高尚才是最大的财富,这种思想富有人性的光辉。在信息社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冷静的自审心态,从而使人的个性和价值取向获得健康的发展。

(三)优劣并举在比较中进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德育,不能规避或无视那些腐朽和病态的传统文化。大学生的知识面广阔、知识层次较高,具有独特的心理层次和感知过程,教育时不能只单纯的讲解积极优秀的文化,也需要讲“两面理”:即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进行介绍。通过典型事例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自主批判,自觉接受。

(四)实践检验理论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

德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学生乐于参与的团队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中,如古诗朗诵比赛、历史事件辩论等。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有利于完善道德标准,规范道德行为。

四、深化高校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现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世界传统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其中唯一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表现出超强的生命力。

深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有着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远大的理想;二是有利于培养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操;三是有利于培养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四是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具有重要价值:一是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粘着力、渗透力,有利于德育作用的广泛实现;二是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是在德育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使学生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在信息化背景下,深化高校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价值与现实意义,而遵循一定的原则,辅以正确的手段,对于高校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1]侯万福,孙万国.高校德育中的传统文化观与实践路径思考[J].教育研究,2006(7).

[2]丰鸿平.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问卷调查结果[J].新闻周刊,2004(16).

[3]陈强.高校德育应“求通于心”——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研究[J].道德教育研究,2007(11).

[4]张伟强.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J].中国市场,2007(1).

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德育传统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