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华
关于提高国民素质的思考
刘瑞华
如何提高国民素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的大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综合国力中,国民作为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实际物质承担者,国民的素质构成国力基础,决定着国家生存的强弱,综合国力的高低。当然,国民素质也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各个历史时期发展水平和状态不一样,与此相应的国民素质或它所要求的国民素质也势必不相同。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国民素质也相应地提高和飞跃。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绝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之后,由于受教育程序和精神文明程序的欠缺,也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一个人的素质有先天性的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里内容和发展水平,也就是说,素质虽然是先天的,但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基于当前的社会状态,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工作。
在终身教育这个漫长的过程之中,幼教是起点和源头。国民素质从儿童期抓起,从小就要优化基础知识的教育,包括品德、公德等社会性教育,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爱人民的良好心理素质。比如在少儿中进行社会公德启蒙教育,在中小学生中设立社会公德课,不讲假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遵守交通规则,待人有礼貌,尊老爱幼等。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人对己都会终身受益无穷。在幼教中,耳濡目染的家风教育,同样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风教育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为人父母,不可放任子女,要重视培养儿童非智力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教养,言传身教并重。在幼教中还要尽量消除不良的家庭影响和社会影响,如家庭成员素质结构不合理,家庭生活非正常化;社会上单纯的娱乐活动和场所对儿童教育的冲淡,封建迷信等具有腐朽落后的社会现象的反作用,“黄、赌、毒”及书刊影视中不健康内容的毒害作用
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和发展,无疑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二十一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果国民的素质不适应科学的进步,就不能与物质资源实现最佳结合,就会成为阻碍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国民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的创造者、承担者和消费者。因此,国民现代化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源泉。在知识经济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本,国民的素质,从根本上决定着知识的质与量。在培养国民的现代化素质中,知识起着根本的作用。
爱国,民族之魂。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人的综合素质中对人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统领作用的重要素质之一,离开了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感情的培养就失去了导向性和归宿。爱国主义的楷模。我国古代爱国名士屈原曾感叹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唐代大诗人杜甫为国为民忧虑一生,生命垂危时仍感叹:“公孙仍持先,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的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清代爱国儒将林则徐有句爱国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之。”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同志的名句“一唱雄鸡天下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主义思想更是扬言于表。在国民的心中扎下爱我中华之根,鹏程万里,心系中华,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光荣的中国人。21世纪将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纪,开放的中国,国民素质中的爱国主义十分重要。
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即“四德”教育,均属于提高国民素质的范畴。政治品德是前提和基础。政治素质的提高在于世界观的改造,世界观的改造在于学习,通过学习和改造使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宏伟的志愿,甘为孺子牛的献身精神。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思想和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国民素质水准的一种表现形式。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凡是上工作岗位的人都应首先上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课,宗旨是教育适合于各行各业。人民公仆宗旨教育尤为必要,办公室的墙上应当挂“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什么“难得糊涂”之类的条幅。家庭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经过世代积累,创新所形成的良好的家庭美德,对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总之,新世纪的中华民族应当有这样的国民素质: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感,创新与竞争意识,开拓与应变能力,奋斗与实干精神,后来居上和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心理素质,善于捕捉信息和把握机遇才能,善于运筹和谋略,珍惜时间,效益和信誉,健康的体魄,有较高鉴赏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探索能力等。要建成高素质的国民群体,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几代人同念一本经,一张图绘到底。目标确定之后,一代人接一代人不断地去努力,一代人做好一代人的事,每代人都向前推进,高素质的民族才会建成,也一定会建成。
(刘瑞华:宣化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