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屾淼 刘若实
老子《道德经》对高职德育工作的启示
■辛屾淼 刘若实
德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迅猛发展,,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尤显重要。作为老子思想的集中体现的《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文章针对高职学生道德现状和德育工作瓶颈,通过对老子《道德经》中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宝贵资源的梳理及分析,明确高职德育工作目标,丰富高职德育工作内容,创新高职德育工作方法。
德育工作今本老子《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共五千言。两千多年来,老子的德育观和孔子的德育观相互补充,对中华民族道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明确的德育目标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是我们确定德育方针。而老子笔下的自有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位悟道、体道、弘道的“圣人”。因而,培养“圣人”成为老子德育思想的终极目标。
老子笔下“圣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守道同德、圣人气象、理想中的治者。“圣人”不仅要具有以上三个品质,还有持有以下的人生态度。第一,守柔处弱。第二,谦下不争。第三,功成身退。这就是老子德育思想所要求培养的人才的目标。
(二)丰富的德育内容
老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丰富而深刻。从《道德经》可以梳理出慈爱万物,崇俭抑奢,诚实守信,谦虚不骄,知足知止等德育思想。
1.慈爱万物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老子身处乱世,目睹残酷的社会,深感人与人之间缺乏爱,因而极力加以阐扬“慈”。
2.崇俭抑奢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第五十九章)“啬”可以解释为节俭的美德。老子又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以及“少私寡欲”(第十九章)这里的“俭”、“寡欲”要求人们要节约人力、物力,在生活中抱有一种勤俭节约的态度。
3.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子在其书第二十三章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意思是说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会相信。另外老子也告诫说:“轻诺必寡信”(第六十三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那么就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
(三)玄通的德育方法
在老子的德育体系中,从“道”的特性引出了一系列道德教化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言之教”的潜移默化法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是老子德育方法的经典表达。“行不言之教”教导教育者要站在宏观的高度,建立一种教育的整体环境,使受教育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循序渐进法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老子认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凡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六十四章)老子告诉我们见微知着,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另外,从老子《道德经》中所提炼的“涤除玄览”的直觉内省法,“自知者明”的自我教育法,“道法自然”的疏导教育法,“柔弱胜刚强”的情感教育法,“反者道之动”的以逆向思维等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对高职德育工作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近年来,高职院校德育现实依然严酷。不论是培养目标、教学组织方式,还是学校基础条件具有鲜明的特殊性。而且,许多毕业生的道德品质被用人企业怀疑,缺乏诚信、不懂礼貌、缺失责任感等负面道德评价。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总体上呈现出了与两个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发展态势,但也可以观察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种种道德困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道德素质下滑的趋势。
第一,公德践行能力较弱、法纪意识淡薄。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随处可见乱丢垃圾、就餐插队、缺乏文明礼貌、毁坏公共财物、看见别人处于尴尬境地而幸灾乐祸等等不和谐的场景。更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乱纪行为的发生。
第二,诚信缺失现象突出,弄虚作假严重。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简历注水花样百出;投机取巧追逐名利;信用意识缺乏,其中包括骗贷逃贷、拖欠学费、随意违约。
第三,过分关注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淡化。不少学生在对个人、自我的强调上过分夸大。同时由于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团队合作之类的现代观念,并未与个人意识同时确立,因此很容易滑向功利主义,甚至走入唯利是图的泥潭。
第四,片面夸大经济利益,拜金主义盛行。很多同学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认为金钱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在此思潮的带动下,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离与做人的失败。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
近年,许多高职院校只重视显性工程,而对隐性工程(例如德育工作)则抱有可抓可不抓的心态。所以大部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比较薄弱,德育水平整体不高。
第一,德育目标的理想化,使学校德育工作变得“务虚”。针对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缺陷,高职德育工作应该以大学生人格培养为目标,在根本上培育学生的理想、情感、道德、品质在健康正确的向度上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和日常性,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从而加强德育目标的针对性和具体化。然而高职德育往往满足一些表面的活动,活动的目的比较单一,很难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
第二,德育内容的空泛,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因脱离现实而被弱化。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是对学生进道德品行教育的主阵地,它以一定的课时与学分为基础。然而“两课”的教学长期以来只重视教师讲授,注重教材,侧重课堂教育。
第三,德育方法的机械灌输,导致了德育实效性被削弱。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德育方法只注重强调理性知识,没有把理论与表现相结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而忽视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这种教学方法会造成学生课上课下两个样、课内课外“两层皮”的后果。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一)高职德育工作以追求真朴之德为目标
老子认为,德育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够悟“道”、体“道”、弘“道”、惟“道”是从的“圣人”。他主张人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去伪去饰。他认为这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德育目标过高,而且提出的要求与高职学生的总体身心发展特点相脱节,没有真正发挥出德育的积极作用。究其原因,重视人的社会属性而忽视人的自然属性是一个重要方面。在当前高职德育工作中,我们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倡导热爱集体、助人奉献、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信念,这是正确的,但这些都是人的社会性,仅仅强调这些是不够的,还应考虑让大学生形成自然人性的真朴之德。当然,任何认识和实践都不能趋向极端,应该使基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认识和实践统一起来,力争全面发展,德育工作作为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德育工作的终极目的和归宿。
(二)高职德育工作以培养道德情感为内容
正确的道德情感可以使个人的心理欲求能与道德规范相一致。老子十分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其道德准则之“三宝”中的“慈”蕴含着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宽容深沉的素朴真情。老子还认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八十章)不是真的无欲,而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在老子看来,道德情感不仅存在,而且还是很重要的。
当前高职生知行相脱节现象很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当前高职德育多重视道义上的讲授,而忽视了情感的重要导向作用。借鉴老子这一观点,高职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
第一,学会关爱,是道德情感教育的基础。高职德育工作者,必须重视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交流,他们的“良师”和“益友”。
第二,改善教学模式,是道德情感教育的关键。高职德育教师要有较广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能真正满足学生道德学习的深层需求。课堂教学组织上,教师也要努力将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有机统一起来,用生动的事例引发他们对道德的联想,加深对道德知识的理解。
第三,情感性道德教育实质性低迷的内在原因——作为终极价值取向的信仰缺失成为了关键。如何在回归了的生活世界中去达到道德养成的目的,道德教育的重点落到了寻找将认知和实践两者之间联系起来的这一纽带上来。以直觉体悟出的“道”,能真正成为内化于心中的信仰,使知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同一。
(三)高职德育工作以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整合为方法
新形势下,借鉴老子的德育方法,有利于增强高职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增进学科之间的有效渗透,使高职德育工作体现思想性和知识性的融汇贯通,增强高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老子所提出的“行不言之教”、“涤除玄览”、“柔弱胜刚强”和他倡导的“自知者明”、“道法自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反者道之动”是分别是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代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就好比德育工作的“硬件”和“软件”,二者各具特色,但也有其局限性,为了强化德育作用,必须整合二者的关系,以争取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一,积极探索网络教育法。网络教育法兼有显性教育法与隐性教育法的部分特征,它是教育主体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可以建立德育网站、网页;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开展调研、心理咨询和各种竞赛活动;可以利用OICQ开展德育。网络教育法一方面拓展了显性教育的空间,使其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更高的成效。另一方面,为隐性教育构筑了更广阔的互动平台,促进了个性发展。
第二,借鉴心理咨询法。心理咨询法兼有显性教育法专门化、公开化、正规化的特征和隐性教育法无强制性、淡化政治性色彩的特征,它处于二者的交叉地带。心理咨询可以开展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个别咨询保密性、可控性强。有利于求询者毫无顾忌地表现自己,咨询者深入、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团体咨询可以从“双向性”影响变成“多向性”影响。大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力强,集思广益,形成互补,容易形成解决问题的“集体议程”。
[1]汤伟侠.《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道教的影响[J].社会科学研究,2000(1).
[2]詹剑锋.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宋晶.老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董京泉.老子“不争”思想之辨析[J].北华大学学报,2007(6).
[5]于大海,李春花.论隐性教育的特点及其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
辛屾淼(1985-),女,河南 信阳人,硕士,助教,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刘若实(1981-),女,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