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博
印象派绘画刍议
董博
十九世纪后期,在法国画坛上,出现了一个标新立异的画派——印象画派。印象画派的出现,对世界美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印象派画家们大胆的抛弃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进行了更新和探索,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印象画派 自然美 印象 色彩鲜丽 装饰构图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唯美主义学派提出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新思想,艺术的功用开始转向自娱。就拿当时法国的艺术来看,它已开始更多的面向生活琐事和风景花卉,而法国十九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已逐渐逝去。印象派美术的诞生,标志着西方艺术已 从大卫的古典主义艺术形式、目的、手段及其艺术思想中彻底摆脱出来。
印象画派不象古典时期那样极为提倡深入研究事物的内在意义,而是强调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这种“印象”从客观上说时常是瞬间即逝的,而从主观上说可以是因人而异的。在画家眼中,客观事物仅仅变成主观感受的媒介,他没有什么贵贱、高下和好坏之分。印象画派的推崇者左拉宣称:“绘画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印象派画家德加说:“人们称我是描写舞女的画家,他们不知道,舞女之对于我,只是描绘美丽的纺织品和表现动作的媒介物罢了。”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印象派画家普遍的艺术思想。印象派画家眼中的人物,没有阶级和贫富之分,只要有灿烂的色彩,能激起画家视觉的快感,就都是描绘的对象。因此他们也反对古典主义艺术把描绘对象和艺术形式分为“高级”、“低级”这一贵族观点。印象派画家雷诺阿曾说:“自然之中,决无贫乏。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作同神话中的宫殿一样;伟大的皇帝和最破烂的乞丐没有区别。”这既说明了印象派画家所具有的民主观点,也说明了他们对形式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内容的艺术思想。
印象派画家的活动始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反对“因袭传统”和“关在画室中”,主张打破一切陈规旧套,用户外写生代替创作。正是因为面向生活,才使他们从生活中观察到了符合客观规律的色彩技法以及其它形式方面的新技法,使之成为既有真实面貌又非照相翻版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图像,从而为油画的表现技法输入了新鲜血液。
印象派是绘画色彩的革新派,他把光学和色彩学进一步应用于绘画,对于物体在不同光线照射下的色彩效果进行长期探索和研究,创造了符合科学的新的外光画法,极大丰富了绘画色彩领域。
过去画面上的色彩是比较灰暗的;而印象派画家则根据白光是由七种不同光素并列组成,同时一切物体都由于光的反射而产生色彩这一科学原理,把自然界物体在光的不同照射(直射、反射、折射)下所表现出来的色彩,分解成多种颜色的组合,也就是把物体的颜色还原为各种色光本身的颜色。这样,首先就要强调光源色,比如早晨、中午、和晚上的太阳或不同颜色的灯光照射下的物体,就会发出不同的色调;其次,当每一物体都还原为各种光的原色时,每一种具有高纯度的漂亮颜色就可以在画面上直接出现,并且可以与它对比强烈的补色并列出现。如红-绿、黄-紫、橙-蓝,从而使画面的色彩鲜艳响亮,而这些不同的色块因为用了科学的方法在画面上排列组合,再通过人的视觉作用,造成色彩的自然调和,使色彩缤纷的画面仍然构成色调的统一感。
这种色彩的排列组合,通常是通过画家明确的笔触所画出的色点和色束来表示的。它使物体的轮廓线不再那么明确,并显示出在户外阳光的照射下,树叶上、水面上和人物的衣裙上,都有带色的光在跳跃和闪耀,画家所强调的不是静止不动的景物的本身,而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活自然所给予画家的瞬间印象。《印象画派史》的作者约翰.雷华德说:“这种点、划——代表斤斤计较细部——以所有他的色彩和生命的丰富性保持着那种的印象。”这种手法,使画面产生了活泼、灿烂的效果,又由于印象派画家还强调环境色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从而使画面上物体的色彩极为丰富和明朗。有人说,在印象派画家的调色板上没有黑色,其实不然,有时他们正是在画面最亮的部分画上一些黑色,在对比之中使亮的部分亮更得耀眼,因此他们的黑色不会使画面阴暗,恰恰相反他们使漂亮的色彩显得更加突出明丽。此外,印象派画家在形式美上曾多方面吸取了东方绘画的传统,在艺术形式上,尤其是在色彩鲜艳美丽、物体的布局和构图的富于装饰性以及讲究形式美这些方面,比以往绘画有着极大的突破。印象派绘画采用类似图案似的极富装饰性的手法来安排具有不同色块的物体和构图,使画面的一切布局尽量服从单纯的形式美的效果。
印象派画家就是采用这样一些色彩方法和艺术技巧,向人们揭示出了大自然可能有的奇光异彩,和大自然的各种被更加艺术化的美丽景色。尤其在风景和静物画中,印象派画家成功的描绘出自然界事物光明美丽、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一面,在引导人们面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这一点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世界名画大师欣赏——马蒂斯,河北美术出版社.
(董博: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动漫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