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琴
浅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意识与忧患意识
曾祥琴
陶渊明的人格清洁高尚,他的精神能够超脱世俗,把田园当作寄生的家,把诗歌当作精神依托的载体。他表面无为,不问政事,实则处处关心黎民疾苦,时时担忧国家命运。
陶渊明 诗歌 自然意识 忧患意识
千余年来人们对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人格魅力、诗歌艺术等进行了不断的探讨研究,他的名字似乎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历代对陶渊明的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大陆、港台等地与日韩等国刮起了一股股陶学热。其成果对我们进一步学习陶渊明奠定了坚实基础。鉴于对他个人魅力的无限景仰,我将简单论述他诗歌的两大主题——自然意识与忧患意识。
陶渊明诗歌的主题思想在文学主流中一直被视为一种洒脱,一种安然自得,一种田园式的清新淡雅,一种如流水般的自然。由此,历代都认为他是田园诗风格的开创者。他能够开创这种新的诗歌风格与他心中所向往的“归隐”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其诗《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直接告诉世人他是个自然之子,不属于喧嚣的尘世,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农家田园的向往。这里已明显的折射出他“归隐” 的人生向往。其实“归隐”不是他的专利,在他之前,“归隐”二字已在中国文化的骨髓里有着深刻的涵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士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由隐而仕,由仕而隐的人不计其数,特别是在文人中更为普遍,似乎“归隐”就是文人普遍认同的一种生活方式。陶渊明的抱负在动荡的魏晋时期得不到实现,理想被毁灭,只好走上归隐的道路,独善其身。但是,与其他文人相比,陶渊明的“归隐”又有着独特的内涵,这与他的人生观有密切的联系。
梁启超用“自然”二字来概括陶渊明的人生观。我觉得梁启超所说的“自然”就是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本性在田间、山林中的自由奔放。如诗《饮酒二十首》(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真挚的表达了他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孤高情操。他愿意把自己融入大自然,把心寄托于大自然,似乎这样做他就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没有车马之喧,没有名利之逐。
自然意识是陶渊明诗歌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最主要的特征,也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对他的诗歌最为欣赏的地方。因此,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如何去追求自然的极好典范。除了自然意识外,其诗歌还透露着忧患意识。
如果我们细细品味陶渊明的诗文,会发现他那清新淡雅、安然自得的思想背后体现了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是陶渊明对国家社稷的使命感和对自我生命的超越。下面就结合陶渊明诗文来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来看看陶渊明在贫苦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对国家社稷的使命感。在我们的印象中陶渊明的一生似乎都是在贫困中风里来雨里去,贫困像是他人生中一层挥之不去的乌云。其诗 “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其实陶渊明归隐之前做过几次官,但每次都不到两年就辞退了,最后一次只有八十多天。他说过,做官是因为贫困,想通过做官来接济自己有老有小的家庭。但是,官场终不适合他,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让他不得不与官场永绝。没了官职虽令他更加贫困,但“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觉悟涌上心头——用归隐种田来暂时弥补在世俗中所受的心灵创伤。但事与愿违, 他不仅“草盛豆苗稀”,而且到了《乞食》的地步。陶渊明的痛,就像项羽无言见父老的痛,就像曹操不能统一中国大地的痛,就像妻离子散日削月割的痛,更何况他是文人,文人自古多愁善感,但他忧黎民,忧社稷的使命感并没因此而消失。正可谓穷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一颗关注国家和黎民百姓。
其次,当陶渊明对家国的担当无法实现时,家国的忧患就渐渐转而为对自身生命的忧患,最终要寻求一种生命的寄托和慰籍,使生命的现世存在获得意义的支撑,超越自我生命的意识便产生了。陶渊明自幼就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愿,和其他准备“大济苍生”的有识之士一样,把自己的人生献给国家,献给贤明的君主,以建功立业。不幸的是陶渊明生活在一个“真风吿逝,大伪斯兴”的时代,最终愿望落空,成为又一个失志之士。但他并没有用无限的茫然困惑和悲怨来面对这“无可如何” 的现实,而是找到了生命的栖居之地。“乐天安命”、“乐于自然”、“物我合一”的精神状态无不体现在他的诗中,如《饮酒二十首》、《归园田居五首》等。徐复观在《中国文学论集》中认为,“陶渊明的伟大表现能力,是来自他的生命与环境事物的融合一致。……只有景物中有自己生命的气息时,才会感到它不是死物呆物,而存有‘真意’;但此时的生命与景物,已合二为一了。”陶渊明的生命与自然情景的融合为一诠释了他的精神归依,回归自然,实现了其自我生命的超越。
总之,陶渊明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但他却把自身的苦难与自然的旨趣融为一体,实现了思想与生命的超越,影响了后世千千万万的人们,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极大的贡献。
[1]韦凤娟.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与中国闲情,济南出版社,2004.
[2]童超,王玉凤,陶渊明.新蕾出版社,1993.
(曾祥琴:遵义师院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