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的“生长”与“延续”
——浅谈我国传统住宅设计中的适应性思想

2011-08-15 00:45:37杨轶吕奇达
大家 2011年6期
关键词:适应性住宅空间

杨轶 吕奇达

住宅的“生长”与“延续”
——浅谈我国传统住宅设计中的适应性思想

杨轶 吕奇达

住宅应是灵活的、多变的,就如同有生命的大树一样是可以生长的。本文通过对“中性的设计思想”、“住户参与的设计思想”、“结构的灵活性”、“构件的可替性”、“室内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我国传统住宅设计中的“适应性”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希望能鉴古开今,提高住宅适应性设计,为打造节约型社会做贡献。

传统住宅 适应性 适应性设计

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以后,房子(住宅)一直被人们视为安身立命之所。有着深厚传统观念的中国人大多至今仍然保持着根深蒂固的“房子”(住宅)情节。成家立业、买房置地无不彰显着居住之地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从一开始的遮风避雨之所到如今的科技住宅,每一步都鉴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住宅的设计也直接反应了人们的生活。

21世纪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新型的生活方式、起居方式不断的涌现,居住者对住宅的要求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房子的面积和建筑的高度已经不是判断居住品质的全部条件。同时,众所周知住宅具有其特殊性,不能随心所欲的更换,面对这么多的矛盾,建筑师们、室内设计师们纷纷提出各自观点,其中提高住宅的适应性,在一定的面积条件下,满足适应不同的生活需求的需要,适应不同人群的生活需要,适应同一家庭在不同阶段的生活需要等,成为我所关注的焦点。我们希望住宅可以灵活、多变,并能够承载起家庭生活的变迁,印有居住者的生活印记,应如同大树一样,是有生命的、可生长的。从而可以有效地延长住宅功能合理期的寿命。

上世纪西方建筑师就开始研究住宅的可变性设计、适应性设计了。柯布西耶的多米诺住宅体系、最小住宅设计,黑川纪章的易变体可变体理论,荷兰建筑师哈布瑞肯(J.N.Habraken)SAR住宅设计理论等都对住宅的适应性设计作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对西方建筑师的理论认真研究时,同时发现在我国的传统住宅的设计建造中时时处处都闪耀着“适应性”设计的思想光辉。

我国传统的住宅是以“院落”为基本的模式,西南的“一颗印”、老北京的“四合院”、晋南的窄院……都是以家族为单位设计建造的,因此,中国传统住宅在建造之初就是为了满足一个家族的世代繁衍生息,并寄予了人们长久居住的希望。因此,出于对长久生活的需要,我国传统的居住模式就需要具有适应生活改变及家庭人口变迁的适应性。在设计思想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性设计属于通用式设计。其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很有启发。例如标准原件、模数等的使用。在住宅的建设上,各空间没有因功能的不同而扩大了它们之间的差别,为各房间之间的功能转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实现了一间多能。而且这一思想在对各房间的命名时也可体现,例如在四合院中,将长辈居住的房间叫正房,两侧子女居住的称为东厢房、西厢房、东次间、西次间等。其中不仅包含了方位还体现出传统中国家庭长幼尊卑的观念。

而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已经习惯了:在卧室睡觉、在餐厅吃饭、在厨房里做饭、在衣帽间换衣服、在起居室会客……几乎每一种功能都有其专门的对应空间, “空间被功能专门化了”。而回顾一下小时候家里的大炕,它不仅是作为睡觉时的床,当摆上一张小炕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既可以吃饭喝茶,又可以一起谈心,还可以摆上书本写作业…这简单的大炕就集合了卧室、餐厅、起居、书房等多种功能空间的作用,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多功能室。

足以见得,现代在越来越细致的功能空间的划分中,将一个完整的大空间分成了若干小的单元,再将一个个对应功能载入其中。虽然在新的高科技及新型材料的使用下,使空间具有了暂时的舒适性,但是却缺失了其长久的适应性。

很多人都会记得小时候自己家盖房子的情景,这种形式恰好是传统住宅建设形式在现代的一种延续。这种建设模式就保证了住宅的使用者就是建造者。所以这种传统住宅建设可以准确及时地体现出未来居住者的居住需求。而现代城市住宅的开发建设中,建造者和最终的使用者之间有着复杂的媒介关系。使得所建成的住宅体现住户需求的速度和程度慢且不准确。因此在住户的参与中,可以使住宅的功能适应性更高。

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以木构架为主体结构,起支撑和承重作用的不是墙体,墙体只起到了围合和分隔空间的作用,墙体的设置可以使单一空间划分为多个空间,也可以使相邻空间合在一起。由于墙体不起承重的作用,因此人们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较为自由的移动或改变墙的位置,但对主体结构还没有影响和破坏。柱子与柱子之间可以设墙,脱离了柱子也可以设立,而且当墙面出现问题时,可以做出急时的修理和更换,又不影响整个支撑体系。所以说“房倒屋不塌”是对我国古代建筑最生动的描绘。有了这样良好的结构,人们就可以自由的安排空间。可以改变空间的大小、形状等以适应不同的居住的功能及审美上的需求变化。

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有其优越性的一面,同时木结构也有材料不够坚固的缺陷。木构件经常会受到雨水的侵害、虫害的腐蚀等问题。古人针对此问题,在结构元件上采用了可更换的形式。各构件之间采用榫卯结合,既稳固又可灵活替换,同时不影响其他部位的使用。这种可更换式的设计大大地延长了建筑的整体寿命。因此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千年以前的应县木塔。同时活动、可替换和可拆卸构件还包括屏门、槛窗、活动壁板等,他们使普通民居在空间上大大地加强了灵活性适应性。

碧纱橱,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的室内隔断,也叫隔扇门、格门,是分隔室内空间的主要构件之一。通常碧纱橱是用于进深方向的柱间。过去,大户人家把厅堂用碧纱橱分隔为南北两部分,女眷不能在生人面前露面,当有人来访,女眷们就要躲到碧纱橱后面(大厅的北部),但可以透过纱隔望见厅堂的景观和主客的活动,堪称绝妙。因此碧纱橱有些像是专为女眷而设似的,名字也起得秀雅富有诗意。同时碧纱橱隔扇的裙板、绦环上做各种精细的雕刻,上面绘制花鸟草虫、人物故事等精美的绘画或题写诗词歌赋,装饰性极强。

和碧纱橱同样可以分隔空间、增加景致深度的还有花罩、板壁门洞、多宝格等。所谓“园无石不秀” 、“室无格不雅”,多宝格是与中国古典的柜橱类家具,后无背板、分层而设、双面透空,是室内分割的屏障,同时又可以摆放各种的古玩珍品,是中国独创的具有高艺术品位的室内装饰手法。创造了一种独立的家具形式,同时还可以看作为是“移动的隔断”。因此说,多宝格对空间的分隔真正做到了“隔而不断”,同时还兼具了强大的收纳和展示屋主的收藏的功能,提升了住宅室内的文化品位。因此,在中国传统住宅设计中使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秩序、祥和、精致、含蓄、从容……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传统住宅,无论在思想层面、室内环境的设计还是在建造方法及技术手段上处处闪耀着“适应性”设计思想的光辉。面对人们日新月异的生活,让住宅能够尽量长时间的适应生活需求的变化,并有效的延长住宅功能合理期的寿命,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再加上,眼下正值国家大力提倡对中小户型的开发建设,由于中小户型面积的限制,使得其在各项功能的满足方面更不能做到完全的游刃有余,对适应性设计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设计师理应肩负起提高住宅适应性的责任,并要积极的关注住宅“适应性”设计的理论及实践的成果,提高住宅的可持续性,为打造节约型社会做贡献。

[1]贾倍思,王微琼著.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2]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3]周燕珉.住宅精细化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杨轶 吕奇达:内蒙古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适应性住宅空间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Jaffa住宅
现代装饰(2021年4期)2021-11-02 07:08:22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挂在“树”上的住宅
学生天地(2020年30期)2020-06-01 02:25:50
MHS住宅
现代装饰(2020年3期)2020-04-13 12:54:20
A住宅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0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0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