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的国际传播优势及影响

2011-08-15 00:45:37孙雨昕
大家 2011年6期
关键词:媒介信息

孙雨昕

手机媒体的国际传播优势及影响

孙雨昕

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作为“第五媒体”,手机媒体使国际传播模式有了较明显的转变。本文主要探讨这种转变的合理性、必然性,及手机媒体对国际传播影响的广度、深度。手机成为全球“第五媒体”已是大势所趋,它必将掀起一场媒体革命,开启一个新的媒体时代。

手机媒体 第五媒体 国际传播

随着移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和传播优势受到了严峻挑战。国际传播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逐渐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有必要深思:手机媒体的优势在哪?其对国际传播的影响主要又有哪些?下面,笔者将对此进行分析阐述。

一、手机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显著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与其他媒体相比,手机媒体已经有了很多根本性、革命性的改变。

(一)手机媒相较于其他几类媒体类型具有明显优势

手机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使其在国际传播中占有一定的优势。首先,手机将会成为覆盖人群最广的一种媒体形式。在中国,手机发展的历史只有十几年,但是已经有近七亿手机用户,手机的用户数与目前覆盖人群最大的电视用户数相差无几。而且,手机用户的数量将很快超过电视用户。其次,手机的传播成本低廉。新的媒体形式应该具有传播成本低廉的特性,手机就具备这样的特点。纸媒的传播成本比较高,虽然一本书只有几十元,订阅一年的报纸只需一百多元,但是单个媒体承载的信息非常有限,同样的信息如果被放在互联网上价格就会便宜很多。再次,手机携带方便,手机媒体的传播速度也很快,这也是其相较于报纸、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所具有的明显优势。最后,手机媒体传播信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其他媒体本身不具有强制性,都需要读者主动去获得信息,手机却可以通过短信息等形式将信息强制性地传播给受众。

(二)手机媒体的人性化特质

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人类身体与精神的一种延续。传统的传播媒介事实上是与人类分离的,即使是网络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是把人淹没、隐匿起来的。而手机媒体的出现真正的实现了人和媒体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这让人们感觉到自身具有控制媒体的能力,即媒介既不是与人分离也不是主宰人,而是作为“人的延伸”而存在的。手机媒体成为了一种完全以人为中心构造的媒体。

保罗·莱文森在《手机》一书中提到,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可惜,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能就开始分割,直到手机的出世才将这两种相对的功能整合起来,即使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电脑也把说话和走路分割开来。惟独手机能够使人将走路和说话结合在一起,并能同时发送信息。于是, 人就从局限的空间中解放出来,进入更大的传播领域。这种充满人性化的无线移动双向交流特质,使手机成为信息传播最方便的媒介,也使国际化传播变得更加频繁、便捷。

(三)手机媒体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有效融合

广义上的国际传播是指跨越的国界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而手机媒体有效地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进行了融合。手机媒体原型为个人通讯工具,具有强大的人际传播功能。同时,手机的网络化发展也使其具有大众传播的功能。手机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突破了两者的局限。手机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拓宽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在人际传播模式中,手机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符号的还原者,具有双重身份。手机短信用户之间个体与个体进行互动交流时,由于在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没有第三者的介入,信息的传送、接收与反馈的过程也十分迅速,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而在大众传播模式中,手机短信服务提供商(SP)、Wap、3G网站、I- mode等成为了传播者。由于要面对的是广大受众,在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处理和过滤发送这一过程中,手机媒体起到了“把关人”的作用,受到社会的监督。在这个3G时代,手机用户还可以将信息进行编辑后直接上传到各种网站中的空间、BBS及时下流行的微薄客中,将信息与他人共享,实现个人与网络之间的互动,使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结合。对于国际传播,手机媒体呈现了其绝对的控制力。

二、手机媒体对国际传播的影响

随着跨国媒介的介入使得信息传播的走向全球化趋势,手机媒介的穿透力、扩散力和整体效力也越来越大,其影响范围和力度在不断加大。

(一)手机媒体使国际传播走进“动众”

近年来,随着手机的网络化发展,我国手机正在成为重要的新兴媒体。多家主流媒体也开始将视角放到了手机媒体的“动众”身上,将追逐“动众”作为迎合时代发展与新媒体挑战的战略选择。所谓“动众”,就是移动中的受众。当今的主流新闻媒体以打造国际一流媒体为发展目标,并且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而是以传统媒体为主导,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受众范围也转向国内外并重传播策略。手机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战略选择,正在逐步打开国际市场。其高普及率、高利用率的特性,使跨国界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化与平民化。

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家将手机作为一种最主要的传播和接收信息的媒介。在日本,由于I-mode的广泛应用,手机上网已经十分普遍。在中国,截至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6.4亿,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已超过1.176亿,截至2009年6月,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55亿人,半年内增长了32.1%。美国手机用户上网的比重则是居日本与中国之间,2006 年2月据Forrester Research调查:2005年美国15%的手机用户通过他们的手机上网。而从Marketing Charts最新发布的数据发现,2009年全球手机上网用户规模为5亿,并且用户规模还将继续增加,2014年有望达到14亿。

由此可见,一旦手机媒体的国际传播模式成熟,国际传播将不再远离人们的生活。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到最新的国际资讯,这大大地缩短了国家之间的距离,“地球村”的梦想也将真正的实现。

(二)手机媒体使信息传播走向全媒介化

现今,国际传播媒介以互联网为主,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为辅,多种媒体相互补充以进行信息的传播。手机作为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终端,既可以接收文字信息、图片,又能接收音频、视频,同时还能进行网络连接。这种强大的媒介融合能力消除了不同媒介之间的阻隔,实现了大融合。人们可以运用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上网和手机广播等不同的传播形态实现国际传播。曾经需要多种媒体分工的工作将只利用手机这一个媒体就能够完成。

相信不久的将来,手机媒体将会成为国际传播的主导媒介。多种媒体之间的分界将不具有意义,手机集所有的功能与一身,以全媒介媒体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传播。

(三)手机媒体弱化国际传播政治倾向性

国际传播以国家为主体,是一种过滤式的传播,其最高原则就是国家利益。基于此,传播者在对外传播时,必然要选择那些有助于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信息,而将那些无利或有害的信息剔除掉。而在对内传播时,则回避那些消极有害的信息,将有利于己的信息介绍进来。国际传播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相对于国际传播的局限性,手机媒体的传播则要自由得多。由于手机媒体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模式的独特性,社会控制信息传播的功能被弱化了。使得手机媒体成为了比传统媒体自由、开放的媒体。而正是这种自由度的扩大,为手机媒体信息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力。

从控制的角度看,手机媒体信息的全球化与国际传播是相互矛盾的。信息的全球化所强调的信息自由流通与传播的无障碍,虽然无法得到完全的实现,还是会存在着信息的过滤与控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手机媒体的发展间接促使国际传播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色彩被逐渐弱化了。

三、手机媒体运行模式仍待完善

手机媒体已经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但手机媒体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比如,在内容制作方面,作为一个大众传播媒介,手机媒体首先要建立自己健全的采编体系、技术设备、运作模式等,并且通过完整的体系源源不断地向受众传播信息。而在运作模式方面,手机媒体的成功运作涉及各方利益,对于手机媒体的行政监管问题,仍旧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探讨。手机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技术瓶颈。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媒体的网络化、宽带化使第三代手机成为交互式大众媒体成为可能。此外,手机媒体还存在着资费困惑以及受众保障等问题。

如果手机存在的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较为完善的处理,相信手机媒体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将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四、结语

手机信息的全球化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它带来了信息量的增加、传播速度的加快和传播范围的拓展。信息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虽然起端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但它并不仅仅属于西方,而是属于全人类。在这个时代,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和传播内容将突破地域限制,走向世界,并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检验与评价。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总而言之,手机媒体集合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但是手机媒体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五媒体,还是需要克服诸多的问题。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商家们的“蠢蠢欲动”,纷纷“跑马圈地”,使得第五媒体时代加速了到来的步伐。手机媒体对国际传播模式的影响也将逐步增大,成为国际传播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手机成为全球“第五媒体”已是大势所趋,它必将掀起一场媒体革命,开启一个新的媒体时代。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

[3]董关鹏.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M].新华出版社,2004.

(孙雨昕: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系编辑出版专业。)

猜你喜欢
媒介信息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市场论坛(2020年12期)2020-03-17 08:06:52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媒介延伸下的当代设计媒介转向研究
信息
建筑创作(2001年3期)2001-08-22 18:48:14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