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设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意义

2011-08-15 00:45:37刘克功
大家 2011年6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文化遗产物质

刘克功 王 军

城市景观设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意义

刘克功 王 军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讲,希望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景观设计结合起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更新都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城市品牌、形象和景观等方面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体或是意境,物化到人们更容易接触到的现实生活当中,从而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

城市化进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市景观景观设计

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编号:201003108)。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工程院曾出版了一本书——《二十世纪中国工程巨大成就》,经百位专家严格评审,共选出了二十五项我国世纪性的成就,其中城市化是没有争议一举入选的。因为我国城市变化太大,半个多世纪以来增加了500多个城市、1万多个镇,城镇人口由5000多万增至4亿2500多万。在经济腾飞,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没有在城市化过程中受益。首先,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旧城悉数被拆毁或改造,大量的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消失。传统文化的丧失导致城市文化景观的单一,城市发展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其次,在城市化初级阶段,人们往往把目光集中在经济发展和迅速致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常常不被重视或被看成负担和累赘。政府和民众的保护意识淡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保护机构,人员编制等都境况困窘,难以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危机。

应该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城市文化个性的体现;也应该认识到城市不仅仅是经济中心更是文化中心,文化是立国的根本,代表城市文化个性和历史文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居民的情感维系。同时建设有文化内涵、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求更好的利用方式,使二者更好的融合相互促进。在城市品牌、形象和景观等方面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体或意境物化到人们更容易接触的现实生活当中,在使城市取得实际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保护的目的。

如果说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仍是一个比较大且抽象的范畴的话,那么再细化到城市景观,就是一个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概念了,人们每天生活的城市中,城市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意识。用这种人们所最熟知的形式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应该说是一种最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方法了。

那么如何把二者结合找到良好的契合点,首先还是要在理论上理清什么才是“城市景观”。城市景观是在城市境域内,由各种环境元素所构成的能够成为人们审美对象的形式信息总和。城市景观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运用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坚持文化的概念,通过对物质景观要素的再塑造,体现城市高尚生活情趣和高雅文化品位,唤起人们对认知形象的美好联想和心理体验。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景观的结合,就不仅仅是大的“面”上的保护,而是深入到城市的各个细节角落。城市景观的营造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只探讨城市景观如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来打造特色的城市景观文化这一方面。

城市景观与文化根本上就是共荣共生,文化通过景观来反映,而又改变着景观。人们对景观的任何改造,都会将自身的文化渗透到景观当中。文化既然是非物质的,那么就一定要借助于一种物质的载体把它呈现于世,才能为人们所认知,那么城市景观就承担了这部分责任。而对于城市景观来说呢,不同时期的文化在其城市景观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所以说城市景观一直都是被文化滋润着成长的。如果没有文化的内涵,城市景观根本就是没有生命,也不可能长存于世的。二者结合便形成了一种景观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有形载体,城市景观设计从这种口头的、无形的文化形式中汲取养分,促进自身的发展,在流变中创新。同时,优秀的非物质文化也借城市的发展而被发扬光大

非物质文化对于创造优美的意境有很大帮助,而且通常是多种非物质文化共同作用于景观设计中。那么,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可得到保护,又能得到利用而充分发挥其价值,使城市更新更卓有成效呢。在这里我们提出一种“点、线、面”结合的方式,使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针对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和文化空间这六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更新这个角度每种都可以采取其相应的保护方式,对于口头传说可以采取形成风景墙、雕塑等景观,形成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对于表演艺术、社会风俗和传统手工技能,同样可以采取上述的方法,同时还可以结合在居民活动空间,比如广场、公园等场所中,规划具有地域特色的,能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实质的实体雕塑,比如蔚县剪纸可以把平面的对象立体化放大做成景观雕塑,增加与人们接触的机会,形成特色旅游项目。

每个文化空间或是某种或多种文化表现形式集中存在的地点都是一个需要保护的“点”,“点”动成“线”,这种线性的结合可以以旅游线路等形式出现,整个城市便是一个“面”。从“面”的角度讲,就是营造一个城市的整体氛围,在城市品牌、城市形象和城市景观几个层面上进行研究探讨,使人们在更广泛领域内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其文化认同感和保护意识。从“线”的角度讲,可以探讨如何开发各类文化旅游,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结合。从“点”的角度讲,选择了最典型的城市景观元素—公园进行分析,提议建设“文化主题公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景观形式等方式融入到其中,使人们更容易的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说文化是景观设计的“灵魂”,没有了文化的积淀与渗透,建筑和山石花木将失去活力,离开文化的“根”,蕴意就无从谈起。现代景观设计受全球化的影响,正在向西方靠拢,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观念和审美情操的差异,面临着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两难境界,如果现代景观设计失去了这些在发展中积淀的独特文化基因、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特性和持续发展的动力。那么,在新时代中,非物质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更显得弥足珍贵。如何留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又如何将其体现在有中国民族个性和风韵的现代景观营建中,这就要求我们深层次探索非物质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寻找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载体的具体设计手法。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无论是社会的还是人文的。在“面”的保护这一层面上,对城市整体进行保护,使之有一个统一的风格并构建良好的城市形象。使城市本身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有一个很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发展,而且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人文环境来讲,只有全社会的人一同行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益,政府将明确的保护意识落实到城市的软、硬质景观中,对外形成辐射力,对内形成影响力和吸引力,人们每天沉浸在深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中,也定会由衷地产生保护的意识,最终营造一个社会和人文环境共荣的良好环境,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发展。

[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理论思考[A].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M].学苑出版社,2006.

(刘克功: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王军: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文化纵横(2022年3期)2022-09-07 11:43:18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 0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