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青 张自儒 王月霄
曲阳吹歌的艺术特点
王苗青 张自儒 王月霄
曲阳吹歌俗称“西乐会”,是流行于河北省曲阳县一带的一种吹打音乐,它的演出形式、演奏曲目、音乐风格等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本文对曲阳吹歌的概况进行了介绍,并从演奏乐器、乐队编制、曲式结构、旋律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曲阳吹歌的艺术特点。
吹歌 曲阳吹歌 乐器 曲式结构
本文系: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002076)。
吹歌,在古代称为鼓吹乐或吹打乐,属于民间合奏音乐,是指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或由吹管乐器、丝弦乐器和打击乐器所组成的乐队所演奏的音乐。曲阳吹歌是河北吹歌的一种,在当地俗称“西乐会”,它不但具有河北吹歌的普遍特征,而且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其演奏形式及曲目等也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形成了曲阳吹歌鲜明而独到的艺术特点。
曲阳县位于河北省中部,保定市西南部,是由山西、内蒙古等地通往华北地区的重要通道。曲阳县地理位置南北狭长,北边与太行山相连,南边与华北平原接壤。曲阳县历史悠久,秦时始置曲阳县,为河北省最古老的县份之一。西汉时,封上曲阳县北部(古)恒山为北岳,从此封建王朝在这里举行了长达千余年的北岳山神祭祀活动。
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吹歌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此繁衍生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曲阳吹歌相传起源于明朝,原为民间举行祭祀、拜佛、敬神等活动时所用的一种音乐,随着伴奏乐器日臻完善和吹歌艺人技艺的不断精进,吹歌的演奏场合也逐渐扩大,曲阳吹歌逐渐成为在县域内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据《曲阳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曲阳民间花会兴起,其中民间乐会“西乐会”很是盛行。
目前,曲阳吹歌在该县西北部地区广泛流行,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演奏网。据笔者统计,初具规模的吹歌队伍已有30余支,参加吹歌演奏的人员多达1000余人。
曲阳吹歌所使用的演奏乐器有管子、笙、唢呐、手鼓、小鼓、云锣、梆子、大饶、小镲、龙头胡、低胡、胡琴等。所用乐器的形制,多与常见的同类乐器相同。
吹歌常用的管子是八孔管。管的音高由于运用大、小两种哨而有所不同,大哨音色厚而闷,吹高音困难;小哨音色尖而亮,吹高音容易。乐队用两支管时,大、小哨各配一支,以丰富乐队音色。出现对答乐句时,两支管分奏上、下句。
笙常用的是十七簧木斗笙。一般演奏传统的“西乐会”曲目以及在丧葬、祭祀等场合时用的都是十七簧笙,此外还有近年购买的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二十七簧笙,在参加一些演出或有独奏曲目时才用二十四簧、二十七簧笙。笙分别有D、G、C几个调,吹奏戏曲时用C调的笙。
吹歌乐队中还有一种极具特色的中音拉弦乐器“龙头胡”。乐器长54公分,琴码至龙口弦36公分,琴筒直径10公分,长15共分,两弦定音为c, g。
曲阳吹歌的乐队编制一般在二十人左右,最少不低于十人,多则几十人。人员和多种乐器可作增减组合,很多吹歌队伍的乐队成员都不很固定。曲阳吹歌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多管、多笙。管乐器如管子、笙、唢呐在乐队中占主要地位,管在乐队中为主奏乐器,其他旋律乐器随管齐奏。管子中有一人为乐队指挥,当地叫起范儿。以十几人的吹歌乐队为例,演奏人员分配如下:管子2-3人、笙3-4人、唢呐2人,其他都只有1人。打击乐器中,鼓的地位较为突出。乐队在排练时没有固定的次序,但在出会或行街时,一般是手鼓和云锣在前引路,其他打击乐随后,吹管与拉弦乐器穿插,分两列随行。坐乐时则是吹管乐在前,打击乐在后。
曲阳吹歌在曲式结构上以变奏体为主,在长期地流传演变和不断地竞争发展中,曲阳吹歌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一曲多变的特点。目前,笔者收集到民间器乐曲牌《小二番》、《腊梅花》、《开门》、《抬花轿》等一曲多变的曲目共有十几首,每首都有十多个版本,并且都是以变奏的手法形成独立乐曲。
曲阳吹歌一曲多变所使用的变奏形式,主要有严格变奏、板式变奏、移调指法等三种。应用严格变奏手法构成的乐曲,结构、节拍没有变化,只是在变奏中变动某些旋律、节奏、技法,在反复变化中不断地强调和表露出乐曲的风格和旋律技法特点。乐曲一般演奏三遍,其变化特点为“平稳、巧妙、热闹”,如《小二番》。乐曲演奏第一遍时要求清晰的表达乐思,要奏的平稳:第二遍时旋律要变化流畅,活泼灵巧,速度一般为小快板:第三遍时要加快速度、一般为快板,旋律中好多乐句反高八度。变换技巧,情绪激烈,达到乐曲的高潮。
板式变奏是在器乐曲上应用戏曲声腔中板腔变化特点,使乐曲在反复变化中突出了节拍、速度的变化。经常将原曲的节拍扩充一倍,节拍由四二拍发展到四四拍形成一首新的乐曲,如《小磨坊》扩充后称为《大磨坊》,《小二番》扩充为《大二番》等。扩充后的乐曲旋律上有了加花变化,演奏时在音色、音域方面也有了对比,形成了重叠和呼应,形成乐曲情绪较明显的起伏和发展,使得乐曲内容更为丰富。
移调指法变奏,在民间叫做“番调”。即是在一件乐器上将同一首乐曲以不同的指法进行演奏,也有人称它为移调演奏。它不是同旋律单纯地音高移位演奏,而是在移调和指法变换的同时,根据乐器性能和音域特点使乐曲旋律相应地进行变化。为民间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技巧,民间艺人都比较注重这一技艺训练。一般一首乐曲可以翻三、四个调,如《踩破街》有正调(又称正宫调)1=A、反调(又称大凡调)1=E、上字调1=D。演奏时从旋律、音色及情绪上都有变化,大大丰富了乐器的表现能力。
旋律是音乐表现情感的主要形式,是音乐的主体。包括音高、节奏、速度、强弱等音乐要素。乐器的演奏技法对民间器乐旋律性格和地方特点的构成有很重要的影响。曲阳吹歌的主奏乐器为管子、唢呐和笙,属于吹管乐器,音域宽广、调性丰富,能够很好地表现乐曲的音乐情感。加上吹歌艺人的精湛技艺,更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曲阳吹歌的旋律特点。
曲阳吹歌的传统曲目中,宗教音乐的乐曲一般旋律进行起伏不大,旋律线条平稳,多以小音程进行为主,音域相对较窄,表现出佛、道音乐的庄严、肃穆,深沉怡静情绪。此类乐曲的代表作有《三宝赞》、《断桥》等。吹歌中的民间乐曲一般是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较宽,情趣刚劲热烈。乐曲旋律中经常出现六度以上的大跳,使得乐曲跌宕起伏,表现出激昂的音乐情绪。曲式善于变奏,在变奏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快,气氛异常激烈,使乐曲达到高潮。但乐曲节奏平稳,强弱分明,即使快速演奏,也能把乐曲的乐思表述的清晰巧妙。此类乐曲的代表作有《胡闹》、《小二番》、《放驴》等。
曲阳吹歌是各种音乐文化的交融,它综合了佛教、道教及民间音乐的精华。它在音乐形式的创造、表达情意的方式、音乐体裁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人们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在音乐上的反应。整理曲阳吹歌曲目,分析曲阳吹歌的艺术特点,这对研究曲阳乃至河北一带的民间音乐风格有着较高的价值。
[1]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何洪禄.中国音乐通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3]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王苗青: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教务部,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张自儒: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王月霄: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