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溟 吕锐
中国大陆地区策展人历史及现状分析
汪溟 吕锐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策展人制度以来,短短二十年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批策展人开始自发担当起书写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使命,他们通过策划展览不断地提出自己的艺术主张,表达自己的展览意志,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大众对艺术的了解,尤其对于当代艺术,无疑是具有先锋性和开拓精神的。他们所获得的展览成就,也是通过不断地梳理艺术史的脉络、不断地总结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不断地发现新的艺术潮流以及不断地发掘艺术新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对于全球化文化艺术交流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体现出不可或缺的核心作用。
画廊 策展人 策展人制度
自“curator”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并译作“策展人”以来,策展人作为一个职业已逐渐受到业界的重视,无论是博物馆、美术馆、民间机构、画廊还是其他和艺术展览相关的机构,都逐步肯定策展人在展览策划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从而壮大了这一职业的发展。如今,策展人这一职业经历近30年的发展之后,已逐渐体制化和成熟化,中国的策展人在向西方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在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和文化体制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和特点。
策展人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发展,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当时并没有“策展人”这一称谓,与之相匹配的大致是美术馆或博物馆内设的研究人员或展览陈列人员,他们主要负责美术馆或博物馆内藏品的整理、归类、研究以及陈列等相关事宜,不同于西方策展人在归纳主题、推介艺术家、倡导艺术潮流和形成艺术事件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在研究语境和研究范围上都存在广度和深度的差别。这一时期,致力于从事策展人的人群,积极吸收和仿效西方的先进经验、操作模式,以本土化的操作手法进行展览策划,虽然在体制、经验、资金等各方面受到掣肘,但总体上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随着美术馆、博物馆对于策展人的重视,以及民间机构、画廊的蓬勃发展,业界对于策展人的需求越来越大,策展人队伍也逐渐膨胀和壮大起来。继高名潞、栗宪庭、水天中、易英、费大为、侯翰如、范迪安、刘骁纯、等人之后,出现了殷双喜、顾丞峰、吕澎、王璜生、邹跃进以及高岭、黄笃、朱其、张朝晖、等。可以说这是一个展览活动数量与策展人人数风起云涌的时期。首先,由于缺乏体制保障,策展人无法得到稳定的经济支持,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面临强大的经济压力,并且他们无法凭借策展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导致生存环境变得相当艰难,不得不依赖于其他的工作收入来维继日常的生活开销;其次,为了获得展览策划的经济投资,很多策展人不得不在满足学术要求的同时,接受赞助商的商业要求,从而陷入策展人策展意图表达不完整或不纯粹,甚至部分策展意图无法实现的尴尬局面;再次,部分艺术家受到利益的驱使,或者面对繁多的展览邀请,疲于应战,导致创作周期缩短,艺术品质下降,展览水准得不到保证,从长远来看,有悖于艺术的健康发展……可以说,这是一个机遇与选择的时期,暂时的混乱必然带动人们对于体制的思考,是策展业发展和进步必经的一个过程。“策展人”作为一个“舶来品”,其角色在西方艺术体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反观中国的现状,由于策展人体制并不完善,整个艺术市场以交易为导向,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学术意义,导致策展人角色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我国传统的艺术展览体制中,缺少的是“策划”,更多的表现出“组织”的特征,策展人的功能和作用被隐性地削弱。首先,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体系长期以来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策展人”,连集研究、保管和陈列工作于一身的“常设策展人”基本上也没有,只有“研究员”。其次,民间艺术机构和画廊则多采用和策展人合作的形式,聘请策展人为自己的展览提供学术支持,但是由于他们是营利机构,自然地就带有商业诉求,要求利益回报,变相的影响到策展人策划活动的纯粹性,导致学术意图表达不完整。
缺乏保障和监督机制,展览策划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并带有一定的自由性,任何人只要能够拉到赞助、租赁展场便能策划展览成为策展人,致使一部分非专业人士乃至艺术家进入策展领域,导致职业区分不明确。在我国,策展人多由批评家转换而来,一个策展人事实上根本不可能一边做策展的工作,一边又对自己所策划的展览做学术上的公正的评判,然而现实却总是如此。
当策展人不注重学术思考,无法提出自己的观念和想法,美术馆和博物馆不能提供学术上的支持和保障,我国的艺术展览事业该何去何从?
朱其.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和独立策展人,艺术·生活[J].2002.
(汪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艺术专业。吕锐:中国邮政集团邮票发行部。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