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语的现实主义
——关于当代艺术现实主义的几点反思

2011-08-15 00:45:37
大家 2011年6期
关键词:后现代现实主义当代艺术

曾 敏

失语的现实主义
——关于当代艺术现实主义的几点反思

曾 敏

现实主义在艺术史上具有较广维度,交织于各个时代、各种思潮中。它在各种话语权争夺中以其特有的精神在历史语境中留下印迹。本文试图窥探现实主义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形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角色。

现实主义 革命现实主义 当代艺术

西方艺术史上的现实主义是一个运动或流派,19世纪末,库尔贝和尚弗勒里等人用“现实主义”指称“研究现实”、“不美化现实”、描写普通人生活的新型文艺。其批判精神使之有别于古典的理想主义、事无巨细的自然主义和几近乱真的错觉主义。

在中国,完成中国文论从古典到现代转型的梁启超与王国维是现实主义最早的倡导者。但现实主义引入中国后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本土化转型,基本遵循着“接受与选择、变异与本土化、从一种方法到地位独尊的过程,最终形成了被纳入意识形态尤其是政治意识形态特殊轨道”。本来,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也不缺乏批判精神,但因“救亡压倒启蒙”和“政治对文学的遮蔽”,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文学界对现实主义的理解逐渐滑入偏狭状态。延安整风时期,触动解放区“不完美” 现实的丁玲《三八节有感》、王实味《政治家•艺术家》及《野百合花》等“暴露黑暗”之作就受到了无情打击。此后,坚持主观战斗精神的胡风派和提出 “现实主义深化”和“写中间人物”论的邵荃麟无一幸免。尤其是“反右”到后来的文革,现实主义逐渐成为一种政治武器,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描写现实,同时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相结合。现实主义成为“革命现实主义”,直接影响了后来的伤痕、回忆。80年代前后,“伤痕”、“乡土”的兴起,以及进入全球语境的论调不断地在那个年代提起,现实主义也由“伤痕”、“乡土”的开始走向了另一个维度的发展,无论是哪一个,毫无疑问它是一种人本现实主义。人本现实主义中的“人”,在历史语境中充满了变数,造就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中国当代艺术对故事性、情节性的热衷,成就了现实主义艺术成为直接呈现现实问题与现实矛盾的美学形式。

现实主义在当代艺术中几乎已经过时,沦为与写实主义并提的地位,而在当代艺术中写实主义往往遭受奚落。但在官方艺术形态中,现实主义又是另一番内涵。因此,当代艺术中现实主义的因素更为复杂,地位更为尴尬。以集权形态出现的现实主义,当代修正的现实主义,仍然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主义,属于精神制胜法,强调“社会责任”。它作为反现代主义、批判后现代的武器,以写实的清新自然或者“原生态”对抗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后现代艺术,使用主流话语权进行追忆、呼喊,批判当代艺术界的“浮躁”和社会道德沦丧,颇有螳臂挡车的行为。这样的现实主义在表层批判现实,讽刺浮躁的现代社会文化,展现同情审美情绪,赋予弱势群体或边缘人物希望,遮蔽了其对后现代文化的无可奈何、对消费社会的胆怯、在探索后现代文化中的现实主义艺术新形式的“滞胀”。所谓构建“真善美世界”,到底是“避世”还是“入世”?

经历80年代的疯狂之后,去政治化的现实主义艺术却在90年代进入了玩世主义的阶段,冷静地戏谑成为其关键态度。用夸张、怪诞的手法着力渲染艺术家自身脆弱、敏感、无聊、自怨自艾、神经质的内心世界,透露出小资的苦闷,这类作品从内容到表现形式大都与大众疏离,是一种闭门造车式的“精英化”形式概念。在玩世现实主义中集结了一大批艺术家,他们更是代表了当下的一种生活方式。

“现实主义”一词固有意义之一即直面真实、表现真实,尤其是关注被主流文化、高雅文化所漠视和遮蔽的社会边缘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主义强调的应是艺术内容而非形式,它在任何时候都应是一种潜在的社会革命力量,贴近真实,扫荡粉饰与遮蔽。对现实的焦虑,对社会的不满,民工、矿工、城乡二元对立、拆迁、环境污染、动物保护、城市化、城市变迁、全球化等问题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凸显,加之权力话语的归属,这样的语境使现实主义失语,即便是有寓意的图像符号,也多数无奈地龟缩在反驳现实主义的“写实”外壳下。零度写实、冷现实主义、软现实主义也随之而生,这些分支的最大特点在于对现实无奈而选择一种犬儒主义,将自身的艺术表达为“什么都不是”,大行中庸之道。代表为软现实主义的“不批判”、“不妥协”、“不逃避”、“不代表”,撇清所有与现实的直接联系,而又不否认其积极作用。

别林斯基认为:“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实性和赤裸裸的面貌来再现现实”而今,生活的真实性还存在否?“赤裸裸的面貌”还有吗?真实被消解,谈何现实!现实主义形式被后现代文化摧毁或杂糅,只剩下一种精神内核或是碎片,其躯体几乎荡然无存。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的最后底线是入世与否。在“仿像先行”的时代,如何去摧垮、打破这种“圆形监狱”是其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主义艺术是“先锋艺术”而不是“超先锋艺术”,即反先锋艺术、回归的艺术。

(曾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猜你喜欢
后现代现实主义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看得懂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90后现代病症
意林(2020年4期)2020-03-17 09:22:20
新法律现实主义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32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05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8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新现实主义巨匠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