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西尼歌集《音乐晚会》的创作特征解析

2011-08-15 00:45:37郭赛男
大家 2011年6期
关键词:罗西尼舞曲艺术歌曲

郭赛男

罗西尼歌集《音乐晚会》的创作特征解析

郭赛男

罗西尼一生创作了150多首艺术歌曲,其中以歌集《音乐晚会》最为著名。作者拟结合创作背景从体裁形式、曲式结构、钢琴伴奏及音乐戏剧性等方面对歌集《音乐晚会》的创作特征进行分析。

罗西尼 音乐晚会 创作特征

乔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chinoAntonioRossini,1792-1868)是著名的意大利歌剧大师,一生创作了约四十部歌剧,以《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灰姑娘》、《威廉·退尔》等作品最为著名。在歌剧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就和影响,为罗西尼在世界音乐史上赢得了歌剧大师的声誉。

人们对于罗西尼所创作的歌剧大多耳熟能详,著名的歌剧选曲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对于罗西尼在艺术歌曲、康塔塔、室内乐等其他领域创作的作品却知者甚少。罗西尼在1929后潜心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教堂音乐、世俗合唱歌曲、器乐曲及钢琴曲等。这些丰富但几乎未被发掘的音乐宝藏在罗西尼的创作生涯中同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中,罗西尼的艺术歌曲旋律明快流畅,和声丰富且富于变化,其所特有的风格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罗西尼从1809到1829年这二十年中创作了三十九部歌剧之多,这期间他创作的艺术歌曲并不多。1829年,罗西尼的不朽之作《威廉·退尔》在法国上演,这部歌剧是继喜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之后的又一个创作高峰。然而,正处于事业巅峰期的罗西尼放弃了歌剧创作,对于这其中的缘由人们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罗西尼在大量创作之后才源枯竭,已经没有能力再创作出可以超越《威廉·退尔》的作品,有人认为罗西尼主要是由于身体原因已经没有精力和体力继续创作。罗西尼本人则对此表示:“人生何求?我并没有后代。如果我有孩子,我一定会继续工作。当我呕心沥血地在十五年中写出了四十部歌剧之后,我发现自己需要静养,于是我搬回了博洛尼亚,想在那里过安安静静的生活。”(引自《罗西尼》)部分音乐史学家认为疾病,当时的政治变革,美学思想的改变以及破碎的婚姻等多方面因素才使得罗西尼放弃歌剧创作。罗西尼虽然退出了歌剧舞台,但他没有放弃创作,在之后的三十九个年头里,他将创作重心转移至室内乐作品创作上,潜心创作了艺术歌曲、器乐曲、钢琴曲等。

歌集《音乐晚会》(“Les soirees musicales”)可以称得上是罗西尼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收录了1830到1835年期间创作的八首独唱曲和四首重唱曲。19世纪50年代后期,弗兰茨.李斯特将《音乐晚会》改编成了钢琴曲,瓦格纳也将《音乐晚会》改编为管弦乐曲。

《音乐晚会》中的八首独唱曲都颇具特色和代表性,可根据体裁形式可以分为二种类型:小曲(conzonetta)和舞曲风格的作品。采用小曲体裁写成的有诺言(Lapromessa),谴责(Il rimprovero)和启程(La partenza)。这三首曲目均选取了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意大利诗人彼埃德罗·麦塔斯塔修(Pietro metastasio)的诗歌作为歌词,结构简捷,情感真实内在,跳跃式的明快旋律和丰富多变的节奏,同时要求演唱者具有较高的声乐技巧。

舞曲风格的作品都采用了意大利著名诗人卡尔罗·拜伯里(Carlo pepoli)的诗词谱写而成,包括以下五首曲目。《畅饮》(“L’orgia”),这是一首关于烈酒、美女与歌唱,洋溢着如火焰般激情的华尔兹舞曲。《邀请》(“L’invito”)又名《邀舞》,采用起源于西班牙的“波莱罗舞曲”这一体裁写成,曲风爽朗奔放,中速的三拍子的节奏富有韵律感,描述了年轻的姑娘艾洛伊莎怀着无法抑制的强烈的热情邀请心上人鲁杰罗共舞的情景。《阿尔卑斯山的牧羊女》(“La pastorella delle alpi”)是一首别具特色的歌曲,罗西尼将其标明为蒂罗尔式曲调(Tirolese)。该曲调起源于阿尔卑斯山山区著名的约德尔唱法(Yodel)。这种唱法不断运用重复大音程中的高低音的手法,同时加入一些采用跳音演唱的琶音,中间添加一些颤音,从而形成一种山谷回声,具有呼应效果的风格特点。这首歌曲表现了美丽俏皮的牧羊姑娘在清晨下山途中愉快歌唱,并对美好纯真的爱情充满无限神往的情景。《乘船游玩》(“Lagitaingondola”)采用“船歌”的体裁形式写成,是一种威尼斯船夫歌唱的歌曲形式,通常采用12/8拍子写成,伴奏具有一定的规律,好似水波荡漾。这首歌曲描述了一位青年和心上人埃尔维拉一起乘船观海,体味甜蜜爱情的情景。《舞曲》(“Ladanza”)是一首著名的活泼风趣、热情奔放的歌曲,采用起源于意大利的民间舞曲“塔兰泰拉”体裁写成。歌曲当中不时出现的同音反复和八度大跳给人带来一种新奇感,此曲旋律华丽流畅,一气呵成,并带有罗西尼式的喜剧色彩。在演唱技巧上有着较大的难度,要求演唱者必须练就出色的基本功,掌握语言快速转换的能力,并具备激情洋溢引人入胜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曲式结构方面,《音乐晚会》的前三首歌曲采用单二部曲式(ABA)写成。A段中通过旋律、节奏和速度等构成一种色彩基调,B段则采用与A段完全不同的材料,从而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通常在B段的后半部分有一段华彩乐段,之后进入全曲的尾声。之后的五首舞曲风格的作品中,除《邀舞》采用回旋曲式(ABACA)写成外,其余四首采用两段式结构写成。罗西尼所采用的经典曲式结构显示出罗西尼特有风格中的传统因素。

在这八首歌曲的钢琴伴奏中,罗西尼为每一首歌曲谱写了一个别具特色的发展动机。这一发展动机用于确立歌曲的感情基调,自始至终贯穿歌曲的间奏部分,并通常用于结束全曲。钢琴伴奏多采用主属和弦的交替进行,在此之上添加其他和声的进行,虽然简约但与歌曲旋律紧密结合,穿插运用出人意料的和声进行及织体变化,营造出丰富的和声色彩、细腻的情感变化及充满活力的韵律感。

《音乐晚会》中的歌曲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具有戏剧性。音乐的戏剧性是指“由于作曲家对音色、音高、音强、节奏、乐思、主题、结构等等的特殊处理,造成情绪的转换、变化和强烈对比,从而在听众的心灵中唤起某种具有戏剧性意味的情感体验”(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在罗西尼的艺术歌曲中,结合富有特点的结构、节奏、速度、调性以及力度变化等手法,使得艺术歌曲同歌剧一样具有一定的戏剧性效果。

结语:

从《音乐晚会》歌集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罗西尼的天才之处在于对旋律细腻精致、丰富多彩的设计以及词曲浑然天成的结合。或起或伏、或连或断的旋律线条,精美的装饰音,穿插于其中的华彩乐段,处处体现了罗西尼在旋律创作中在细节上的用心处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罗西尼作为一名杰出的歌者,注重优美抒情的旋律、一气呵成的演唱,对于怎样使歌者能够自如的运用呼吸,自然地进行乐句的衔接和过渡都是罗西尼在创作中考虑到的问题。因此,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演唱罗西尼的艺术歌曲对提高声乐技巧也是大有裨益的。

[1]邹建平.罗西尼[M].东方出版社,1997.

[2]贾涛译配.罗西尼艺术歌曲选[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汤慧茹.浪漫的夜曲[M].乐韵出版社,1996.

(郭赛男: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罗西尼舞曲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冬的舞曲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中国音乐学(2020年2期)2020-12-14 03:07:40
内涵大师罗西尼
瑶族舞曲
罗西尼:始于喜剧,不止于喜剧
音乐爱好者(2020年3期)2020-05-21 11:08:47
“遇到熟人”的礼节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罗西尼的《威廉·退尔》
歌剧(2017年4期)2017-05-17 04:07:09
烂漫舞曲
风采童装(2016年7期)2016-09-21 11:15:10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乐府新声(2016年4期)2016-06-22 13: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