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婷 陈新华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
书籍设计中存在很多的基本元素,一本优秀的书籍就像一种美好的生活环境一样,不仅应该为人们提供充足的信息,便于人们对知识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还应该满足人们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和味觉等多感官上的享受。本文将从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美学角度,探讨书籍设计的图像、色彩、组合、文稿、材料、工艺六个方面的内容。
当代的书籍设计讲究图文并茂,图像设计是辅助传达文字内容的设计要素。它以直观的视觉化方式传递信息,对文字内容作清晰的视觉说明,同时对书籍起到美化和装饰的作用,直接影响了书籍设计的整体效果和内在张力,在整个书籍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文字媒介相比,恰当的图像更具有可视、可读、可感的优越性,还具有准确、清晰、易识别、理解快捷、传递简洁等优点。通过图像化符号的视觉设计表现,深化了读者对书籍内容的印象与感受,更进一步地影响着读者对书籍的情感判断力。
图像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以意生相,以相生意”的过程,当今的社会条件下,图像在书籍设计中的优势也被社会所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书籍设计的图像选择已不仅仅局限于手绘的方式,借助于摄影、电脑软等技术手段,出现了照片、三维立体图等表现手法,即丰富了书籍设计师的想象空间,又为表达书籍内容提供了多元选择的可能。
介于现代图像生成方式的多样性,在选择图像时,除了必须要了解书籍的内容,知晓时代需求和市场竞争状况外,还要考虑读者的各种需求,进而找出合适的图像风格,从而给读者提供美好的阅读体验。
对于一般的书籍而言,这里的色彩指书衣的主色调,要根据书籍的主题准确地选择颜色。色彩语言的表现取决于它们在版面中的位置和上下左右的顺序关系,取决于颜色自身的亮度和饱和度。因此,我们对色彩的主观心理感受与判断,会给书籍的认知带来种种影响。
自古人们就认识到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但不同的民族各有其独特的风俗和审美习惯,对色彩的感受、理解以及意义的表达也不尽相同。因此,书籍设计师在进行书籍设计时,应该研究读者的心理、喜好、性别、年龄、民族性、地域性等,同时还应根据设计对象的内容进行准确地选择。只有恰当的色彩应用,才能传递出书籍本身的气质和性格。
色彩的运用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能过度追求颜色的多变和绚丽,因此,这就需要敏锐的色彩感觉和理性的判断。同时,书籍设计时,色彩语言的运用还应考虑到印刷的方式、油墨的性能、纸张材料的质地、印刷的环境等。色彩作为书籍整体设计的一部分,如果运用不当,将会影响书籍设计的效果,也就出不了好的设计。
相对于其他的平面设计对象,书籍更具有综合的形态特征。因此,书籍设计中各设计元素之间的合理组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版式设计是基于平面概念,通过对图文等设计元素之间平衡关系的驾驭,从而实现有效阅读传达并体现审美价值。版式设计要注意信息传达顺畅及时,就应删繁就简,确保视觉形象的图文传达与色彩传达协同合作,共同创造一个完整统一的视觉形象。
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图像、色彩、文字等一切可以发挥作用的要素,随着点、线、面的跳动与起伏,书的生命随之诞生。图像的意蕴,色彩的调配,文字的编排,使设计变成一种沟通。当单个设计元素从整体设计理念出发,当一系列互相关联的设计要素经过组合形成完整的形势,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组合”。
书籍是一个结合了艺术性、思想性、技术性和功能性的载体。我们不需要在印刷完、阅读后随即被丢弃的书籍,而是期望读者在看到、拿起、触摸、翻阅、合上书籍的一连串过程中,能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和体验。因此,把各设计元素都看做是整体中的一部分,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组合之美。
文字是书籍内容的主要载体,优秀的书籍设计师将司空见惯的文字融入情感和理性,从外表到内文,从天头到地脚,全方位渗透,赋予读者一种文字之外的享受和满足。
总的来说,文稿的视觉特征,一方面指字体形式及编排上的直观特点,另一方面是指信息在语义传达中的诉求特点。从信息传达的效果来分析,文稿诉求的语气和格式,无疑会形成一种语言风格。这里的风格是指信息的整体印象、视觉语言上的主要特点和情绪感受。
书籍设计中的文稿效果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稿与图像、色彩等设计元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当其他设计元素与文稿完美结合,才能使书籍的整体设计达到内容与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从而使书籍产生丰富的表情。
对于书籍而言,材料是基础,是不可或缺的物质支撑。在春秋《考工记》中有此陈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由此可见,重视材料自身的审美属性是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的书籍随着科技进步,也随着出版内容而相应地改变着使用材料。
当下设计师都非常重视材料本质特征所起的装饰效果,因此,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时,要重视材料本身的质感在审美上的多样性。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其肌理、色彩、质地的不同,可以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对材料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所以设计师要巧妙而深层地挖掘其功能。
材料,作为书籍设计师用来传达信息的“手段”,必须在书籍精神的关照下,为表达内容服务。所选用的材料要视内容而定,昂贵的材料不一定是最佳地,而便宜的材料也未必是仅仅为了节约成本。因此,只有合适到位才能充分显露出材料的自然之美。
书籍制作工艺对构成书籍装帧的整体观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着漂亮的外观总是件赏心悦目的事,但也应该看到书籍外观的漂亮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浅表浮华的美是缺乏生命力的。书籍的根本用途是供人阅读的,所以,书籍制作工艺的“美”必须是与“用”的和谐统一。
随着西方新观念和先进技术的引进,近几年中国的书籍制作工艺也变得丰富多样。众多书籍设计师在运用各种新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创新探索。
工艺是书籍外在美的形成条件,借助各种工艺,书籍的美,才能得以更好实现,但工艺不能以唯美为目的,是以有用性和审美性相融合为目的来选择的。
美的书应是内容和形式统一、审美和功能统一的书。这也正是本文对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美学研究的阐述。当今社会,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正在迅猛发展,拓展了书籍装帧的设计空间,但作为中国的书籍设计师我们应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特质和精髓,融合世界设计潮流,不断丰富设计语言,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赋予中国书籍装帧设计新的生命。
[1][意]乌蒙勃托•艾柯著,卢德平译:《符号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2][法]R•巴特著.董学文.王葵译.《符号学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1985年05月第1版.
[4]芦影.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2000年01月第1版.
[5]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6]海军.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M].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