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治华
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韩治华
在高职教育发展初期,主要是借鉴普通本专科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偏重于学科的知识体系,其特点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统一化和固定化。人才培养模式带有严重的学科教育倾向,片面强调高等属性,专科层次,在教学过程按“老三段”来安排教学,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也仅仅满足于学生取得单一工种的证书,不能体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校企分离,重“校”轻“企”,传统的教学模式占主导,教育教学是以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堂课的三个一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校内生产性实训场所和企业实习其基地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工学结合没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随着煤矿生产机械综合化、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要求毕业生动手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团队协作精神好、适应岗位快。高职教育要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就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以适应这种要求。
通过对煤炭企业的调研发现:一是原有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所需有一定差距;二是学生在校掌握的技能与岗位要求的技能有差距;三是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内容差距过大,课程大纲与职业资格标准不一致。
针对上述问题,教学团队与煤炭企业人员、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形成了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融通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成果,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在流程中,政府、企业和学校分工明确、合作紧密,学校教师、企业员工共同参与,从制度上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2.确定矿山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根据《矿山机电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和调研得到的矿山企业对矿山机电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确定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形成《矿山机电专业(矿山方向)人才培养标准》,经矿山机电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后执行。
3.构建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依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及矿山机电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由专兼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进行解析,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按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技能学习领域 “两条主线”设计,构成系统的课程体系,确保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之间以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融通。
1.课程教材建设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与企业专家、一线能工巧匠一起,共同完成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的《矿山生产机械操作与维护》等13套用于专业课程教学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教材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编写原则,紧密联系生产情境,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紧跟技术创新的步伐,质量高,实用性强,具有鲜明的煤炭行业特色和职业技术教育特色。
2.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由理论考核体系和实训考核体系构成,注重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理论考核体系建立了以核心课程为主的试题库,实现随机组题,快速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实训考核体系不强调对学生的一次性结果考核,而是采用平时考查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过程考核方法。在考核方法上,采用技术评价与全面衡量相结合的原则,将实际操作结果与口头答辩相结合,促进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制定了《矿山机电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填补国内空白,《矿山机电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将矿山机电职业岗位能力提炼为4大模块,细化为44个岗位职业能力,确定了10大鉴定项目,186个鉴定子项。全部考核合格,颁发矿山机电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矿山行业目前只有单一工种如煤矿电工、绞车操作工等的职业鉴定标准,还没有机电岗位综合性的职业鉴定标准。专家鉴定认为,《矿山机电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实现了由单一多证制向综合一证制的转变,不仅仅适用于煤炭行业,而且还可向其他矿山行业推广,填补了国内空白。
教学团队与学生积极为社会及企业服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中,通过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企业增加了效益,教师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在实战中提高了技能,实现了教师、学生和企业“三赢”,找到了企业与学校“利益共同点”, 为校企深度合作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韩治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