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珺 焦晶晶
复兴的现代室内装饰品珠帘
杜珺 焦晶晶
珠帘,这一室内装饰品,曾在古代风靡一时,现在又卷土重来,被设计师大量的运用到各个场所,成为现在室内装饰的重要装饰物。本文通过研究古代珠帘的历史,运用了归纳、列举的方法,试图寻找珠帘在现代的创新性,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按不同的材质和功能,总结出珠帘的种类,并且列举了大量富有创新性的珠帘,希望能给设计师在设计上带来启发,最后阐述了珠帘布置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珠帘 创新 室内
珠帘,这个复兴的现代室内装饰品已经被设计师大量的运用到各个场合,成为潮流指向标。主要原因是受“轻装修,重装饰”趋势影响,珠帘能使得室内设计变得灵动不死板。另一个原因就是户型缺陷,比如入户门正对厕所等,用水晶珠帘做屏障,既弥补了缺陷,又能增添美丽,可谓是空间最好的“涂改液”。
首先,帘的初始意义—遮蔽。
帘作为一种遮蔽门窗的器物早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当时亦称“箔”。《释名》:“簾,廉也。自障蔽为廉耻也。”《说文·巾部》:“簾,帷也。”又《竹部》:“簾,堂簾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簾,堂簾也。从竹廉声,声类廉,户蔽也。按:缕竹为之,施于堂户,所以隔风日而通明者,亦日薄,今作箔。其布曰巾兼。”“古称以布帛制作的为巾兼,用竹材制成的为簾。今则通用为‘簾’字。”其实“帘”和“簾”本是两个不同的字:“帘”是旧时酒店门外的旗帜,即酒帘;“簾”是挂在门上的遮蔽物。现实中人们将两字通用,1995年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同音字典》说:“帘也用作簾”,承认了这种现实。
从南北朝时代起,曾经有玻璃珠串成的“珠帘”长期风行,成为奢侈生活的经典标志。缘起在于,北朝时代,从北印度传入了新兴的彩色玻璃烧制技术,其中包括一种制作玻璃珠的高效,便捷技术,于是,玻璃珠生产在中国北方顿时兴盛起来。随之,便是珠帘成为宫室、寺院以及贵族宅邸中的炫耀性装饰。古代的珠帘大多先用红丝线或铜丝把玻璃珠串成长串,然后把这些长珠串横并在一起,再用细丝从竖向上把珠串彼此紧密编缀起来,大概在每颗珠之间都要打个结,最后的成品,宛如珠子编成的一方长长的“席子”。古人所说的“织珠为帘”,正是因为珠帘乃是横竖编结而成。
其次,现实的社会文化意义—尊卑贫富的象征。
珠帘这种形式,在古代被用在皇帝的王冠上,《世本》说:“皇帝造冕垂旒”,或作帝臣。古代大多用于皇室的王冠上,来区分等级,或提醒皇帝的言行,古代称之为冕冠,冕冠的顶部覆盖一长形木板,称为冕版,冕版的前后各有垂珠,称为冕旒。《说文一上·玉部》:“瑬,垂玉也。冕饰。从玉流声。”瑬是古代帝王前垂悬的玉串。字亦作旒。孔颖达·疏:“天子玉藻者,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于玉,以玉饰藻,故云玉藻也。”意思是说,“藻”是由五彩丝线编织而成,藻上穿 以数颗珠玉,一串珠玉即为一旒,所以旒又称为“玉藻”。天子的冕冠有十二旒,诸侯以下依官职等级递减。冕旒的作用是,皇帝可以看得见大臣,大臣却看不见皇帝的脸,可以使皇帝保持一种神秘感和威慑力,有利于维持皇权。同时,在上朝讨论国家大事时,大臣看不见皇帝的脸色,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他们阿意曲从,有利于民主决策,还有就是可以约束帝王的举止,挂珠不能摇晃的厉害,这就要求帝王行的稳,坐的正,保持一种威严。据战国时赵国史书《世本》记载:“黄帝作冕旒,垂旒,目不斜视也。”因冕旒会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也会遮蔽视线,故有告诫皇帝目不斜视不该看的事物,品行要端正,遵守礼制,并且要有威严之意。如图,宋代·马鳞作的夏禹、商汤像,亦戴冕旒,冕綎作前圆后方。
以上所述的都是日常最常见的珠帘形式,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今天,创新设计已经成为目前设计师首要解决的问题,珠帘的设计与布置,也不再仅限于常规的形式上,而是给予珠帘更多的涵义,无论是形式,还是材料上,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惊喜。
珠帘采用的材料更加的多样,奇特,造型上也一反常态,不再是珠子型的,如图中的吊顶珠帘,采用了热能管这种新奇的材料,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加坡景观建筑师Tierra在樟宜机场三号航站楼设计的绿色背景帘。在巨大的内部空间的中部,横跨300米的悬垂梁和不锈钢钢缆结构上种满了蔓生植物和附生植物,这些植物在这座国家城市中是前所未见的。其生态陈设艺术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处处充满绿色植物,丰富而与建筑和谐共生。
沿用了古代“织珠为帘”的手法,改变了材料,更加夸张了珠帘的形式,如图,整个大厅的背景墙是由一根根的钢绳穿编而成,形成了背景帘的形式,气势宏大。
(杜珺: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设计学部教学主任,讲师,硕士。焦晶晶: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设计学部教师,助教,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