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四个结合”

2011-08-15 00:45:37王永风
大家 2011年8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爱国主义

王永风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四个结合”

王永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史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只有做到“四个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这门课程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爱国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四个结合”

本文系:武警学院教改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构想与设计”的阶段性成果。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已经成为对大学生进行国史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之中是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将祖国的辉煌历史与近代屈辱史相结合

在本课程教材的上编综述部分介绍了我国古代的辉煌历史,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由于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独立,中断了古代文明。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传统未曾中断的古国,中国人民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灿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自然科学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历代重大科技成就(项目)在世界重大科技中所占比例为:公元前6世纪前为57.4%;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为50%;公元前1世纪到400年为62%;401年到1000年为71%;1001年到1500年为58%。明朝以前的世界重要发明和伟大的科技成就有300多项,其中有175项是中国人发明的。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国的科技发明令欧洲望尘莫及,有许多项目比欧洲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年;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精密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元朝郭守敬对地球公转的精密推算比欧洲早300年。总之,我国古代的科学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许多发明创造在世界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高度赞扬,他说:“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有今无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很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

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的坚船利舰打开了中国清政府紧闭的大门,随着《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一步步走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之所以在近代沦落到这种地步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统治阶级长期的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等因素造成了中国的落后,而与此同时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侵略扩张,这样一来,中国在近代沦为被欺负、被侵略的角色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将祖国的辉煌历史与近代屈辱史结合起来讲授,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祖国未来命运的思考,增强居安思危意识,从而树立起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这种信念。

二、将近代以来其他救国方案的失败与“三个选择”的必然性相结合

今天,我们在谈到爱国的时候,并不是抽象地谈,我们所热爱的国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我们为什么要热爱这样的一个国家呢?这就必须要将近代以来其他救国方案的失败与“三个选择”的必然性讲清楚。1840年我们国家在逐步沦为两半社会之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曾经为了国家的出路进行过探索,这些探索最终都无一例外地归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走上了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的道路。“三个选择”中最核心的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因为,在近现代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0年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曾介绍和传播过马克思主义,但当时少数人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非常肤浅而且存在着很多偏差,没有成为人们选择的目标。俄国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催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这一新的政治力量。自此以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才改变了模样。不过要说清楚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仅仅作以上历史叙述还不行,必须作必要的理论分析。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笔者以为最直接的还是各种各样的救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试验的失败。

三、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相结合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外,还要让世界意识走进课堂。所谓世界意识,是指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正确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整体关系的意识,它要求我们从世界这个大视角来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来评价本国在世界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认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进入21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既从中国看世界,也从世界看中国。有利于学生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价值观念,因此,让世界意识走进课堂,显得尤为重要。拓宽历史层面,把握世界历史,包括人类历史发展的演进。世界各国的纵向发展和横向交往,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具备积极参与世界活动、世界竞争和合作的意识。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当中去审视中国,才不致迷途。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有过辉煌的历史,中华文明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影响着世界历史。同样,世界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在近代,我们走过艰难屈辱的百年,百年历史是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对东方传统的农业文明的宣战,是一个新的生产方式对古老的传统的生产方式的宣战,期间,西方列强暴露了从未有过的野蛮与残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为深重的灾难与耻辱。在现代,中国的科技迅速发展,1964年原子弹制造成功,1967年又研制了氢弹,西方国家非常震惊。

四、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来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要想开展好社会实践教学,必须要重视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它是社会实践能够很好完成的保证。每一次的社会实践前,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例如,具体分析课程的哪一部分内容适合何种方式的实践?通过这次实践,到底让学生收获什么?以及该次社会实践的具体安排怎样?以开展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例,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可以参观的地址,就拿首都北京来说,作为全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作为近现代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地以及许多革命人士和科教名人的出生地、革命活动地点,留下了诸多的历史遗迹和场景,这些地方都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历史遗迹进行教学。在北京可供历史实践学习参访的地方大致有首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博物馆 、梁启超公墓、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等。

(王永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管理系,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政治理论与中国法制建设。)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爱国主义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创造(2020年6期)2020-11-20 05:58:40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 13:56:09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科技视界(2016年1期)2016-03-30 13:58:53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学习月刊(2015年8期)2015-07-09 03:55:36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