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君
论中西歌剧比较研究
徐丽君
歌剧是一种将音乐,舞蹈与戏剧表演完美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它是西方文明的古典主义在18世纪成熟的巴洛克风格中非常重要的音乐体裁,这种音乐形式从诞生以来至今无疑是世界上伟大音乐艺术财产中一颗巨大的钻石,它对西方音乐艺术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而就我国来说,歌剧是否就是对西方伟大音乐形式的一种高度模仿?本文就以中西方歌剧的起源和发展为基点,将中西方歌剧的形式和意义作简单比较。
歌剧起源 歌剧发展 形式 中西方异同
第一,什么是歌剧。
歌剧是一种以歌唱为主的综合性音乐表演,它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布景等元素融为一体,是一种将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艺术盛宴。其中音乐的元素包括声乐和器乐,戏剧包括剧本和表演,文学通常是指台词和歌词方面的诗歌,舞蹈通常分民间舞和芭蕾舞两种,因而歌剧也分为宫廷剧和世俗剧。它的结构原则与戏剧相似,常常按情节发展的时间,地点划分成幕,场或景。
第二,歌剧的起源。
歌剧最早是在文艺复兴音乐文化的世俗化中诞生的,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13世纪末的意大利,而歌剧就是在16世界末到17世纪初的意大利产生,后又逐步流传到欧洲其他国家。
第一,起源
我国的歌剧艺术的起点可以说是从上个世纪20年代黎锦晖先生创作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黎锦晖先生的创作理念是受到学堂乐歌时代的一些著名音乐家的乐歌写作启发,继承了学堂乐歌的表现思想内容,为歌颂科学文明,勇敢,智慧,民主平等的精神,且极力将这些与音乐和戏剧完美结合。他最成功的儿童歌舞剧作品是《小小画家》,尽管这部作品仍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歌舞剧,但作品致力于剧中不同人物的音乐形象的个性刻画,并获得了戏剧性的效果,在独唱,齐唱,对唱和歌舞场面,个人内心独白场面等方面的表现上已基本具备了一些歌剧的主要特征。
第二,探索和发展
在3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呈现歌剧的多种途径和发展趋势。《荆轲》这样的在音乐方面则基本上是仿照西方歌剧形式的创作,此外还有《大地之歌》,《观音》等,这些作品都为我国歌剧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后来有更多的音乐家尝试以我国历史上悲壮凄美的典故或人物创作歌剧,或以改良传统戏曲的形式,或大胆地运用中西乐器的混合。
在近现代交接时期中国特有的历史背景下,一些小歌剧类型也开始了探索,这也是中国歌剧探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其主要特征是以话剧为基点,将其加上插曲,便是既有歌曲又有对白。音乐剧《孟姜女》就是我国歌剧发展过程中一个较为成功的实践。上个世纪的我们熟知的秧歌剧也属于小歌剧的一类型。
第三,初步繁荣
我国歌剧在1949年解放时到1957年达到了初步繁荣,也诞生了一些影响力较大的作品,都是沿着《白毛女》所开创的形式前进的。
第四,丰收
我国在1959年到“文革”前可以说达到歌剧丰收阶段,《江姐》与《洪湖赤卫队》两部歌剧成为当时歌剧甚至艺术界的两大高峰。《江姐》的突出在于对女主角音乐形象的塑造方面,运用了戏曲板式变化来引导组织大段的咏叹调。然而当时很多歌剧仍然没有摆脱话剧模式,因而影响力和生命力有限。
本文在前面用了很多文字来介绍中西歌剧的一些情况,虽然只是大致介绍,但整体上看,已经足以明了地比较出大洋两边歌剧的诞生和其存在的形式和意义上的区别,下面就来做一个比较具体的分析。
第一,音乐形式差异
通过对中国歌剧的发展来看,我国的歌剧势必要与我们的传统戏曲相结合,以戏曲为艺术基调,结合西方管弦乐器的铺垫,形成形广神邃的完美的中西合璧。由于我国传统乐器独立,高傲的音色,适合用以歌剧音乐中的乐器为主体,而西方乐器音色大都为庞大的背景,整体的结构化为目的,因而可以在混用中作为辅助。
第二,美学差异。
从音乐上看,西方歌剧是以古希腊悲剧结合柏拉图的哲学来作为基本理论的,在歌剧中,音乐是其灵魂所在。西方的音乐又是高度注重各声乐,旋律间的协调和整体结构的,以复杂紧密的结构表达思想符合西方人的逻辑学。对西方音乐家来说,每一部成功的音乐必然有着能让听众难以忘怀的美妙旋律。
(徐丽君:天津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