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婉
艺术传承中的中国舞蹈文化
韩清婉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风情,各地的舞蹈文化除满足本地区休闲娱乐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宝库,本文就中国舞蹈艺术在传承过程中特点发表自己的见解。
舞蹈 中国舞蹈 民间
由于历史无法重现,因此,历朝的舞蹈技艺只能从典籍中获取。中国的舞蹈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艺术积淀。中国灿烂的舞蹈文化是由历代无数舞蹈家们辛勤的创造性劳动对人类所作出的奉献。
大多数舞蹈,都是通过某种节奏、经过艺人提炼和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艺术。国家的文明有多长,这个国家的舞蹈历史就有多长。对于有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的中国来讲,新石器时代出土的舞蹈纹陶盆,验证了中国原始舞蹈在华夏大地已经生根发芽。
(一)周代舞蹈是中华乐舞文化的第一个高潮。西周初年制礼作乐,周公旦汇集整理了从远古到周初歌颂对推动人类进步有贡献领袖的乐舞,史称《六代舞》,分文舞、武舞两大类,前4个为文舞,后2个为武舞。在编制《六小舞》的过程中,雅乐舞体系建立。雅乐舞延续较长,直至当代,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带仍保存了从中国大陆传去的雅乐舞。
(二)汉代舞蹈的特点是博采众长,技艺向高难度发展,结合舞蹈与杂技的《盘鼓舞》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是俗乐舞文化的高峰。汉代盛行《百戏》,是多种民间技艺的串演,舞蹈是其中之一,深受人民的喜爱。汉代有名的《盘鼓舞》,是汉代宫廷和民间都极喜欢的俗舞,舞时将盘、鼓覆置于地上。盘、鼓数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艺高低而定。舞者有男有女,在盘、鼓上高纵轻蹑,浮腾累跪,踏舞出有节奏的音响。汉代的长袖舞和巾舞也极发达,以柔软、回旋、飘逸多变的巾绸、长袖的抛曳、飘飞、舞动、环绕,扩大而体现宇宙的空旷、无垠,使人产生广漠感和宇宙感。长袖的后续延伸则产生了流传至今的绸舞。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舞蹈。宋代是中国乐舞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民族民间舞蹈兴盛,许多前朝有名的古典舞蹈消失,代之是新兴的戏曲中的舞蹈。戏曲舞蹈在明清时代渐趋成熟,并进入全盛时期,趋于歌、舞、剧三者的综合,戏曲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明清两代,舞蹈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因统治阶级不重视,舞蹈活动仅限于民间娱乐性质,没有专业舞蹈团体来提高和发展它,因此有逐渐衰落的趋势,社会上很少专业是业余的民间艺人。
(四)建国后的舞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独立的剧场艺术的舞蹈才完善发展起来。解放初期,延安秧歌运动开始兴起的民间舞蹈获得发展;其后的《春江花月夜》、《宝莲灯》、《小会刀》开创了古典舞的风格,其后的《身韵》已为中的舞蹈表演团体和舞蹈艺人;《丝路花雨》开创了敦煌舞体系,而其后的《千手观音》更将敦煌体系进一步发扬光大,使中国舞蹈空前繁盛。国家舞蹈科研机构和高等舞蹈教育机构以及众多专业表演团体的设立,使中国的舞蹈文化有鲜明的特色,在世界舞蹈史上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从拉弦乐器的音响里人们能辨别出我国的民族乐器;从五声调式和七声燕乐、雅乐的声音中人们可听出我们的民族调式;那么,哪些舞蹈特色可看出是中华民族的舞蹈特征呢?查了许多资料,令我茫然。
(一)一种观点认为: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艺术彤式而形成的一种舞种——中国古典舞,可代表中国特色,《宝莲灯》是其中的代表作;
(二)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各民族的舞蹈皆可代表中国特色,例如:汉族舞蹈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的有:《红绸舞》、《花鼓舞》、《丰收歌》、少数民族舞蹈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的有:《孔雀舞》、《草笠舞》、《快乐的啰唆》;
(三)第三种观点则是一种打圆场的总结形式,即“以情带舞,以舞传情;动而合度,形变神真;技艺结合,引人入胜;风采独具,意韵长存”。
究竟哪一种观点准确,本人也无法下结论。值得肯定的一点是: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的舞蹈一定是国人熟知并在大专院校普及、海外没有的东西。
守着灿烂五千年历史,在我们值得骄傲的同时,我们应深深反思:我们应当创作什么样的舞蹈艺术形式才能被世人深深地打上中国的标签?在传统舞蹈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今天,如何像民族乐器一样时刻保持中国特色的艺术创作,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舞蹈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必须用我们的行动去解答这道难题。这条路走起来是很艰难的,这需要我们大批的舞蹈家、舞蹈工作者在为中国舞打造一条新的理论道路的同时,还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最终使中国的舞蹈真正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更为贴近中国舞蹈历史的——中国舞。
(韩清婉: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系,舞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