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秀 李 俊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文化透视
刘建秀 李 俊
党的十七大把推动文化建设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中央16号文件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作用日益凸显,探讨大学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指导性。
高校 思想政治 文化
大学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校风、学风、校园文化活动风格、师生的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蕴涵了大学的灵魂和精髓,是社会大文化系统的亚文化形态。大学文化作为学校这一特定组织的微观文化,是以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属于社会意识形式层面,是社会意识的高级表现形式。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大学文化是从属于社会主导文化的亚文化,它依附于主导文化,具有不同于主导文化的异质性。大学文化属于青年文化的支脉,同时又具有学校文化综合性的鲜明特征,是围绕大学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的集合体。从大学的基本属性或基本职能看,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
(一)思想导入功能
大学文化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思想性。其之所以具有思想导入功能,是因为它有群体共同的思想和心理基础,这种基础是在长时间的积累下自然形成的,而且还因为它的渗透性而深入群体的潜意识之中,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思想感受。大学文化的根基一旦扎实了,就会以其惯性影响同化沐浴其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就基本上同步达到了。
(二)教化育人功能
大学文化与大学教育就像一朵“并蒂莲”,对教育对象的作用是紧密联系、互补互融和相生共存的。渗透文化的教育,能够扮演全面而生动的教化角色,充分激发大学生的激情活力、对生命的叩问。大学生长期置身其中,不知不觉接受着它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自身的人格,大学文化对大学生产生“蓬生麻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三)心灵教育功能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群体性格的大学文化,对学生心灵的教育美化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大学文化的健康程度高,那么它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心理健康的效果就可能为正,相反则结果也会截然不同;大学文化可以让身处其中的个体觉得心情舒畅,也可能郁郁不乐,它可以让大学的向心力变得很强,也可以减弱。
大学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确立、民族精神培育、公民道德养成、综合素质提高。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推动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互动,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实效性。
(一)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符合大学生的认知需求
大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由理性到感性、由感性到实践的过程,把大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互动正是这一过程的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改造。依托大学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从文化层面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素质,有效增强主客体间的理解和感情沟通。立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大学生文化,能够丰富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底蕴,充分彰显高校的文化育人功能。
(二)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符合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当今大学生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利益化、现实化的特点,僵硬呆板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被学生接受。在大学文化建设进程中坚持文化的思想性,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和色彩,有利于变相引导学生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武装头脑,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已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大学文化在高校发展积淀的基础上形成后以其惯性影响同化着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大学文化的这种作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有力增强了大学生想政治教育的贴近性、人本化气息,能够让学生从心里上积极接受有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既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而且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浸透在大学文化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有利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陈果.大学生流行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沿理论,2007.
[2]于鸿远.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建设,中国成人教育,2007.
[3]范跃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6.
[4]刘莉莉,崔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2007.
(刘建秀: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俊:青岛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科长,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