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鹏 陈延理
会展本科教育之课程体系研究
付 鹏 陈延理
会展业作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的新兴行业,是集商务活动、会议展览、节庆活动、会展旅游等多行业多领域的综合型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不仅造就了会展产业自身的巨大产值,也带动了周边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会展行业的高速发展,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也逐渐显现出来。根据实操性和理论研究能力两个维度可将会展人才划分为理论型人才、综合型人才和实操性人才。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针对其中的综合型人才的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试图通过对我国会展教育现状的文献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综合以往学者的理论提出更适合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构想。
会展行业 人才需求 会展教育 课程体系
会展业作为新兴产业,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迅猛发展,不仅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贸易,增加收入,创造就业,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之随着交通与资讯的发达,世界各国间日益频繁的商务活动,造就了全球会展产业一年高达约2800亿美元的总产值。
为适应会展行业的高速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自2000年我国开始在某些高校开设会展管理的一些课程开始,会展人才教育大踏步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范围(包括港澳台地区),开设会展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学校(包括本科、高职高专)已达50—60所左右。
会展专业作为新兴学科,涉及面广,除了培养方向和层次难以统一,课程设置上也存在着很大问题,各学校课程设置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课程目的不明确、课程结构混乱、教材教辅落后、授课方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等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范围(包括港澳台地区),开设会展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学校(包括本科、高职高专)已达到50—60所左右。分析其开设的课程可以发现其课程设置存在着课程目的不明确、课程结构混乱、教材教辅无法适应会展发展现状和授课方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情况。
(一)课程目的模糊
无论设置的是何科系名称和方向,会展专业牵扯和涉及的门类比一般学科都要复杂,如按教育部的批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名称是经济在前,管理在后。在教育部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一个专业的名称跨越、牵涉到两个门类和学科,或者让人联想到两个门类和学科,不论是在504 个本科专业(1993 年的专业目录)、还是在249 个本科专业(1998 年的专业目录)中,都是独一无二的特例。由于这样的复杂性,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是由管理、经济和艺术等相关科系已有课程机械拼凑而成,且课程间相关性差。
(二)教材教辅无法适应会展发展现状
现行的教材教辅多是来源于国外教材的翻译和其他学科教材改编,不仅零散,而且很多只是生搬硬套,无法适应实际的会展教学工作需要。且从这些教材的本身来看,它们的对象应该是已涉足会展业有实际经验的管理人员,而是用他们的多是没有工作经验的高校学生,无法准确的理解教材也就失去了教材教辅的本质作用。
(三)授课方式古板、单一
新兴学科就意味着师资的短缺,大部分会展专业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半路改行而来,极少有具有实践经验或者本专业毕业的会展专业教师,同时具有实操能力与理论研究能力的更是凤毛麟角。这样的现状就导致了很多老师“念课文”的教学方式,完全依靠教材教辅。
(一)实践课程提上重点
会展业比较发达的德国的会展教育就非常注重实践性环节的建设。一般而言,会展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其中一年半学习理论知识,一年半参加实践活动;每学期通常只上三个月课,另外三个月则是实习。这种教学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会展的特点及其工作内容安排推行“四级实习”,在每一阶段的理论学习过后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并对下一步的理论学习提出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另外,我们可以学习国外高校“产学结合”,即与特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企业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和资金支持,学校为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人才输送,这样有利于双方的信息和数据交流,合理利用资源,达到互惠互利。
(二)会展教学基础上的专业方向细分
会展行业牵扯的行业较多,需要从业者具备的素质也比较广泛,通过大学本科的教育,我们力争培养一专多能的通才型人才,而除了“多能”我们不得不考虑的还有“一专”。很难有人能够同时涉猎并精通会展行业的所有工作内容,所以我们应当尝试在原有的会展学科设置基础上进行会展专业细分,或者使用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突出发展的部分。这比较类似于德国科隆大学的五大模块教学方式,这样的专业方向细分必须考虑的是,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基础是对会展基础知识以及会展行业现状有了明确的了解,所以必须经过概论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了解实习之后,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进行细分。这样的细分行为对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选择会有很大影响。
(三)课程“会展化”
首先,要将与其他专业交叉课程进行压缩、改革,合理创新。张玉明曾提出把学科基础课程的课程门数和学分控制在合理的幅度,比如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合并为经济学概论一门。笔者认为作为会展综合型人才虽必须对经济、管理、艺术、信息技术等多领域进行涉猎,但作为非专业的经济学、管理学或者艺术专业学生,他们需要的是概念性的引导培养。这些课程可以帮他们对陌生的领域有所了解,并找到进一步学习的途径。为了避免学科的冗余并节省时间,必须对学科间交叉课程进行压缩、改革。
第二,应将学科基础课程内容按照会展专业的特点进行合理调整。多使用案例教学,增加会展相关的案例分析会使学生更快的了解行业现状,并了解会展专业的特性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
第三,根据会展学科特点及学校所在地具体情况添加会展相关课程。会展从业人员的工作最根本的就是协调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是组织协调者,所以也就意味着必须对这些部门的运作做了解。会展行业横跨领域较多,除了传统的会议、展览,还包括会展旅游、大型节事等特殊活动。
(四)教学方式和教材改革
对于教学方式创新,邬国梅曾提出学习国外教学以理论要点配合案例分析为主,采用互动式的授课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认识,作业方式重点采取案例分析和写作。王凤山和任国岩也曾在文章中提到将现场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在考虑以上教学方法的同时,可以将教学活动与教材的编写结合起来,教师根据学科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将其分成若干个课题,由学生和老师围绕共同的课题进行资料的查找和研究,根据资料和实践经验在课堂进行讨论,达成共识,然后记录并编写成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共同对教材教辅进行更新,真正做到拉尔夫•泰勒说的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并重。
[1]台湾会展网. http://www.meettaiwan.com/cht/Publication_Main.asp
[2]马勇,王春雷.会展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会展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突出[N].澳门会展网,2006-4-8.
(付鹏:海南大学三亚学院。陈延理: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终身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管理、高等教育、民族宗教、旅游地理、民俗风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