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曦
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陈 曦
我国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是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分析,力求为构建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民族音乐教育系统而努力做出理论结果。
教学模式 管理机构 教材改革
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论文(编号:HB10UYS091)。
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从不完善到基本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在发展中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我国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形式单一,教师只是对教材进行简单的讲解,忽略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审美性和多元化模式;我国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尚未从技能型转变为审美型的模式;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小学全面教育中的地位不受重视;民族音乐在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中的比重虽然很大,但是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教育并不感兴趣;农村地区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几乎停滞不前。
教学模式在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中被定义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例。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系统在构建的过程中不够完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地位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在具体的民族音乐教学上,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 讲唱 方式过于注重对民族音乐技能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审美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中的许多情况也与当地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不符。另一方面,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的教学思想过于注重对外在的音乐技能、道德价值、社会功利的重视,使得人们对中小学民族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产生误解。大部分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过于注重非审美的社会功利功能的体验而忽视民族音乐的审美体验;要改变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首先要改变由于应试教育造成的对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误解。其次要在继承中将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完善并加以创新,通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新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提升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小学全面教育中的地位,推动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与推广,真正使中小学生热爱、喜欢、接受民族音乐,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价值。
基础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教育管理机构的健全和科学化。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不够健全,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中小学民族音乐反应机制。这就造成了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区域差异和封闭性教学。通过建立一个健全、统一、科学化管理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借此机构不断将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建议和学术理论通过研讨和探究使之成果化,然后再统一的前提下有区别性的应用于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从而形成不断创新和一致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体制。其次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中小学民族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体系,使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评价制度不断合理化、科学化,促进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公平和科学化。
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践问题一直很突出,教师对民族音乐教学讲授的角度也比较单一,不能从多角度来阐释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性;在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教材内容方面,民族音乐内容所占比重较高,教材内容有的过于传统,没有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民族音乐融进中小学民族音乐教材之中;我国民族音乐教材的高度统一也制约了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多样化;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没有纳入到地方性的民族音乐教学之中,造成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流失。通过调整民族音乐与西方民族或现代音乐的比例,引发学生对不同样式艺术形态的学习,促进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应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突出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扩充, 增加新时代民族音乐与民俗音乐的内容,促进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在发展中不断增加时代特色。另一方面,增加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践内容,国家1988年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校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颁布的新《音乐课程标准》规定:“学校音乐教育包括课堂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
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要不断加强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民族音乐成分,不断完善中小学的民族音乐基础教育设施,提高中小学基础音乐的师资力量,制定科学的管理条例,强化教师科研意识,不断把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然而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个基本情况就是师资力量薄弱,基础音乐设备简陋,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问题尤为突出。在农村地区,有些学校没有音乐教师,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基本上是以老师为主,学生参与度较低;在音乐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传授技能为主导思想,为应试教育服务。在构建和谐农村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提高对农村民族音乐教师的培训,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民族音乐教育,发展新型的适合农村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年轻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师利用电子民族音乐教学资源、民族音乐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电教资源进行民族音乐教学。
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师科研能力比较差,对中小学民族音乐的教学经验无法上升为民族音乐教学理论,制约了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从整体上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信息反应系统,建立这一信息反应系统的基础是要建立自下而上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科研研究体系,通过基层民族音乐教师对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调研,反映出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扩大并加强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师的科研能力, 并要重视对自下而上的中小学民族音乐科研系统的构建。同时在提升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加大对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的经费投入,提高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的民族性是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思想之一,提高中小学生的民族性不是只仅仅扩大民族音乐教育的教材内容,而是通过学习优秀的民族音乐,切实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整体认识、爱国主义情操的陶冶。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方向主要向民族音乐教学倾斜,然而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对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民族性与时代发展的误解造成的。
李秉德主编.教育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陈曦: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