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魅力
——解析《十二怒汉》

2011-08-15 00:45:37
大家 2011年2期
关键词:车臣俄罗斯语言

张 烨

语言的魅力
——解析《十二怒汉》

张 烨

《十二怒汉》的语言是极富感染力与说服力,没有好莱坞电影那样绚丽的背景与动作设计,也没有像印度电影那样的歌舞魅力,整部电影主要由语言结构支撑整个框架,但十分精彩。

《十二怒汉》 语言 投票

自有声电影发展以来,电影中语言的地位不断提高,尽管如卓别林•摩登时代等一些电影等力在弱化语言在电影中的作用,但是随着人们对电影创新进步的要求,有声电影仍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电影语言不仅仅使人物的情感表达更为直接,也更带有深意,语言已不仅仅是一种更简便的交流方式,或是话语的符号,而是带有更多的映射现实的意味。也正因如此,当解读一部影片时,总可以获得比体会影片本身更多的内容。《十二怒汉》的语言是极富感染力与说服力的,没有好莱坞电影那样绚丽的背景与动作设计,也没有像印度电影那样的歌舞魅力,整部电影主要由语言结构支撑整个框架,但十分精彩。

《十二怒汉》是由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将1957年好莱坞所拍摄的《十二怒汉》的翻拍。影片讲述了十二个来自不同职业的人组成了一个陪审团,他们将对一个刑事案件的裁决,而且这个案子将决定一个孩子乌玛的命运。影片的场景只有一个,就是在一个学校体育馆,这点与希区柯克导演的《后窗》有相似之处,场景的单一并不代表影片内容贫乏。影片开头出现一行字幕:以生活的真谛,而不是世俗的眼光探寻真相。也许这就暗示了整部电影的基调,探寻当然就是关键词。这部影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影片的语境是在俄罗斯人与车臣人长达百年的民族矛盾的缩影的现实下。也正因为这种长久以来的矛盾,陪审团在判决时带有明显的、根深蒂固的民族意识,即将对车臣人的歧视与不屑作为自我保护的盾牌。乌玛是车臣人,因此注定他会做恶劣的事,多少年来作为地道的俄罗斯人接受大都是这样的看法,他们也每天生活在车臣人的恐怖袭击下,所以这个时候陪审团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一种形式。当那个发明家作为唯一一个认为孩子无罪投反对票的时候,所有人的眼中都充满了疑惑与惊异。那个发明家开始努力说服其他人“打个比方,你去市场上买了个西瓜,买瓜的人和我说瓜甜极了,但是除非我回家把瓜切开,否则很难知道瓜是不是真熟了,可现在这事并不是西瓜那么简单,西瓜你可以随便扔了,现在面对的是一个人,一个生命。”人群中开始有人不满,因为他们必须得出一致的答案才能散会。

发明家提议匿名再投票,其他人置疑这种行为的必要性,可他说:“为了拖延时间,因为准备纸和笔都需要时间,而且很多人投票都是随大流。”无须再做什么强调,就可以感觉出事情将有转变。结果如观众所希望,那个犹太人同意孩子无罪,这就引出了下面的情节,即解释为什么。他说:“那个律师,没有为那个孩子做任何的辩护,而且醉意很浓。因为那孩子很穷,不值得辩护,他从中得不到任何东西。”而这时出租车司机再次咆哮:“谈谈你怎么给个殴打养父的狗杂种讨回公道?那可不是一般的殴打,而是惨无人道的割喉,亲手杀了他……养育他的人,杀了和他无冤无仇的人,杀了收养他的人,杀了救助他的人。”发明家讲述了他的故事,以前他的发明不被当地人认可,几乎天天喝得烂醉如泥,到处撒泼惹事,一次在火车上他借酒闹事,想让别人把他扔出窗外,以得解脱,可是“车里的人把脸转向别处,静静的坐着。”一个小女孩对她妈妈说:“妈妈,那个人疯了”。那位母亲对孩子说:“他没有疯,他只是非常伤心。”“也许那个孩子确实应该呆在监狱,也许那就是他的命,而我,我也该路死街头,可我没有。因为一个人,就一个人,比其他人,稍稍关心了我一下。而不是一味的叫我沉沦。现在,那位母亲成了我的妻子,小女孩成了我的女儿。我将专利卖给了外国公司,生活得很好。”但这引来了出租车司机的反驳:“他几乎不会说俄语……这里已经不是我们的城市了,他们把这儿占领了,道路被他们的宾利、奔驰占满了……这里再也不是莫斯科了,都成了外来人的天下了,我,地地道道的莫斯科人,在这里却觉得像个外乡人,俄罗斯的孩子与父亲吵架,他可能会生气,出走,可那个没人性的狗崽子……”可以看出两个民族的冲突,使俄罗斯人更加厌恶那个他们眼中落后愚钝的民族,并把这种歧视强化,用谩骂和否定来达到某种程度上对自己大俄罗斯情结的一种保护。

当发明家说:“他会不会讲俄语,和他杀人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工作于运输部的那个陪审员开始颤颤巍巍的讲述他的故事,他的库亚叔叔如何从一个好人到赌博,借高利贷,妻离子散,抢劫,恐怖分子,最后又做回好人。因为当时抢劫劫持人质时,那个警察局局长不但没有枪毙他,还和他一起喝酒,抱头痛哭,感受他的痛苦,最后宽容,使他的叔叔浪子回头。“好人应该被宽容,而坏人……”这时那个挖墓人又开始用他的亲生经历讲述金钱对人的腐蚀,“……我通过死人来赚钱,但我也用这些钱来修学校……只要有学校,他们才不在乎钱是从哪儿来的?”就这样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使得赞同乌玛无罪的人上升到了五个。发明家还在继续做着努力,他们模拟现场,证实了作为证人的老人是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打开门看到乌玛跑出去,至于这个老共产党员为什么这么说不言而喻。

体育馆的灯突然灭了,陷入一片漆黑之中,他们找来管理者,“我们的灯是新的,但是电线都是旧的。”管理者的话暗示了当时俄罗斯的现实。因为不断地民族冲突,还有1993年的宪法危机突出了实质的问题,根本的“线” 并没有解决,反而使这些愈演愈烈,政党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措施,只是一味的武力镇压车臣的反抗,一味修订宪法,进行激进的改革,采取“休克疗法”振兴国家经济。在这里不失为一个形象的比喻。然后下一步发明家拿出那把作为最重要证据而且被认定为只有乌玛有的特殊的刀,发现那样的刀到处都可以买到,而且其中之一的陪审员就是高加索人,车臣人就生活在高加索。事实证明高加索向来都是一个爱刀的民族,对刀的运用很了解,而且他们从不会大声喊要杀了你,只会悄悄的杀人。由此推翻了楼下老人说听见乌玛说“我要杀了你”的话。

最后一个证据——女人的证词,发明家说那是因为嫉妒,可大家都在嘲笑。而这时恰恰正是一直以来都带有明显大俄罗斯主义喊着狗崽子的出租车司机说出了了他的妻子做假证的真相。终于这个团体中的最坚固的一道防线也被攻破了。整个电影经历了1:11、2:10、3:9、5:7、6:6、7:5、9:3、11:1、12这样人数的变化,通过一次次分析,每个人的讲述都在用事实证实着他们所提出的意见,而事实是他们最相信的真理。

最后当所有人都举手表决乌玛无罪,面对下一个问题,孩子的安全和真正的凶手时,所有人都沉默了,接着便是如开始一样的推脱和漠不关心,似乎这已经是他们的极限。就如画家所说:“什么都不会改变的,我们在这商讨、发言,最终事情仍然一成不变。”就连从头到尾都在坚持说服其他人说乌玛无罪的发明家在此刻也沉默了,这不禁让人觉得绝望和无奈,这也暗示了俄罗斯要解决种族问题的历史的艰巨性。值得欣慰的是,最后画家收养了乌玛,决定陪他找出真相。也许这在暗示虽然希望渺茫,但只要努力,就会有奇迹,也暗示着正因为它是一点希望,所以它更接近零,而不是一百,这将是一个永远追寻的梦,还要走多久,没人知道。正因为如此,所有的事情都成了说说可以的话题,一旦提到坚持,每个人的担忧恐惧再一次占领思想,作出退缩的指示。这样一个有着大俄罗斯情结的民族在这个时候又让人觉得相视无语。

影片的结尾出现了一行字幕:法律是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而影片开始的字幕是:要用生活的眼光,而不是世俗的眼光探寻真谛。在这看来,影片已经给出了一个可尝试性的答案,当仁慈高于法律时,就用生活的方法,而不是固有的世俗的理念去探寻真理。

[1][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2][美]克里斯丁•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张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影视美学方向2009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车臣俄罗斯语言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另辟蹊径
环球时报(2014-10-08)2014-10-08 08:06:24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环球时报(2014-02-17)2014-02-17 23:53:35
同舟共济
环球时报(2012-02-06)2012-02-06 11:16:37
车臣女“人弹”袭击警车
环球时报(2009-09-17)2009-09-17 10:21:45
欲盖弥彰
环球时报(2009-07-22)2009-07-22 19:19:43
马斯哈多夫:再点车臣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