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爱云 李一尘
《幸福终点站》与“后现代主义”的抗衡
洪爱云 李一尘
人本身就是复杂的,人生更是充满变数的,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谛。面对种种的变数,提高我们的心里的抗压能力,学会坚强努力,学会坚韧不拔。迷茫困惑的面前,不要感到绝望,乐观的看待所有的一切,靠自己的能力去打开自己的世界,笑着生存。电影《幸福终点站》很好的诠释了生活就是等待,等待来的必是光明而不是不可知的灰暗,这与充斥流溢在现在文学及影视界中的“后现代主义”大相径庭。生活是把握在为之努力的普通的小人物手里的,对生活的不懈抗争,恰恰是与“后现代主义”的悲观主义的抗衡。
坚忍不拔 后现代主义 抗衡
正如同《幸福终点站》的海报上所宣传的“Life Is Waiting(生活就是等待)”,这些文字呈现给世人的不仅是片中主人公的每日生活,更是承载了民族精神中的坚忍不拔,积极努力的成分。这与后现在的灰暗不可知的抗衡,是突显的,是给人以启迪和动力的,生活中有的是各种的变数不代表杂乱无章,只是种种挑战的缩影,生活中的个体不是无措的,更不是无奈的,积极运作中的等待,其结果必会远离成为炮灰的命运,光明是其必然的未来。
影片开头是一个熙熙攘攘,过客云集的机场,与茫茫人海充塞的大世界比较,这只是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物理空间,一个机场一道关卡,各式的悲欢离合每天上演,许许多多的故事,各式各样的人在这里转换着地点,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小小的机场视为整个美国社会的缩影。川流不息的人群为了各自的目的从五路四海来了,又四面八方的散去了。正可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总是会为了很多理由而奔走,或是为了财富,或是为了家庭,或是为了梦想,尽管旅途辛劳,但是,终点站是哪里呢?最终人们还是需要回到自己温馨的家园享受自己的安逸人生。机场,对任何一个过客而言,它只是一个驿站,短暂的停留。没有人会把自己的等待安排在机场,就是有,那也是短暂的。然而,《幸福终点站》给我们讲述的却是告一个关于在机场等待九个月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维克多。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飞行的过程中国家政变,政府改旗易帜,他成了这个地球上一个有着签证,却没有了签证国的人,他没有了归属,没有了机场关卡放行的资格。维克多原本该是个过客,现在却成了这个机场唯一的居住者,他穿着睡袍倘佯在机场的大楼里,他用男厕所的水龙头洗澡,他拼凑起坐椅作为自己的睡床,他甚至可以发现商机,找到自己的谋生手段,在机场里打工为自己赚取汉堡钱,无奈焦急之后,他处处给自己以主动,身上是机场方给的随时被唤的传呼机,可是他却忙碌于大厅和各色人等之间,陪他等待的绝不是一个传呼机,一把椅子,几张餐券,而是熟悉情况后的主动出击,等待不是消极的,等待是充满希望的。他善良、为人厚道,起初没有人知道他是为了什么滞留于此 ,正是一个无法提前预知的缘由让他前无去路,后无归路。但是尽管如此,片中的男主角的个性足可折服世人,他讲究卫生,坚持着每日的沐浴更衣,虽然是在机场的公共厕所,也要保持干净;他力居住环境的改善,将椅子改为较为舒适的床;刚到机场,他不懂英语,当发现这是与外界沟通的唯一的桥梁,要生存必须先攻克这大障碍,于是他努力学习英语,勇敢的使用和锻炼,这对我们现代苦于英语学习的人们无非是个暗示—--努力践行之;他平日里足够耐心,足够容忍,面对人们对他的怀疑,他只用轻巧的合作之力将其化为乌有;他有精湛建筑方面的技术和丰富的想像力;他对人真诚,他执著,始终抱有不变的信念和必胜的执着,他随身携带的罐头盒,正是他要美国之行的目的,是他竭尽全力去完成的父亲的遗愿。维克多虽说在影片中常常表现出木讷与敦厚给影片带来了喜剧的成分,让人觉得他与现代美国的社会有着很大的距离,但他身上表现出来优秀品质同样也让人刮目相看。维克多的祖国是一个不太富足的小国家,加之国内的形式严峻,局势动荡不安。他原本是有机会逃离机场并可能寻到契机留在美国,这个大多数淘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但是,他毫不像普通人所想象中地对美国崇拜或渴望,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尤其是当他得知自己的国家政变已过,恢复了主权,他为自己高兴,更是为了自己的国家欢呼雀跃。他的爱国情怀是朴素的,是厚重的。在历尽了各种磨难和煎熬的候机大厅里,什么都没有让这个七尺男儿留下眼泪,祖国的主权与安定,让他热泪盈眶。整部影片人物刻画细腻入微,质朴人性自然流露,在诙谐的基调上,略有少许的英雄主义色彩。
然而,在后现代文学作品中多会大力展现出后工业社会中人们虚无、迷惘、信仰缺失的精神迷局。比如另一部美国影片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亡魂复活》,突显的特点在于逻辑的失位,借助匪夷所思的情节铺展、跳跃无章的剧情推进、剧中人物没有缘由的行为方式和处事选择,营造出一种冲撞无处不在的荒谬感。“合情合理,照章办事”的生活准则被彻底地颠覆和抛弃,在这里,因为失去了其基于动力导向的内部联系,原因与结果不再是不可分割的双生子。唯一不变的法则恰好是:为了配合荒唐的剧情,荒唐的角色的酝酿和生成倒是最自然不过的规律了。所以,这类片子中凭借刻画人物来表现主题也是其不二的法则,角色的设定和安排,编剧和导演的独具匠心跃然作品中,突兀、唐突、生硬、诡异成为通性,言者不知所云,行者莫名其妙,甚至平凡生活中的“来无影去无踪”都不可称之为离奇古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的光怪陆离也都是后期的动态发展铺垫或设局,并不是简单的拼凑。
大家一定熟知《幸福终点站》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他的《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更是家喻户晓的名作。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凭借他“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主宰了90年代的银幕。同时,也正是因为他充满梦想,永不言败的不放弃精神激励着众多的影迷。在他的作品中决然没有“后现代主义”的悲观与杂乱,无序与碰撞。他更是用《幸福终点站》一片来与“后现代主义”来了个势不可挡的抗衡。等待是不可避免,这也正是作品中一个引人深入的看点,等待贯穿着影片的始末,随遇而安,知难而上也同样横亘了整部影片。世界上,等待是普遍的,也是永久的。在每天人流如过江之鲫的机场,等待的人数不胜数。
无论褒贬,《幸福终点站》中的积极的面对生活的态度是最值得认可的,也正是这部作品发光之所在,与充斥于文学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大相径庭,不言放弃,不言离弃,生活即如此。影片借助一个小人物,演员汤姆汉克斯凭借他的潜质和喜剧天赋将这个细腻憨厚的“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命题看似沉重,看似极可能入了后现代主义的潮流,但是,导演的独具匠心,演员的倾情演出,让世人看后,各取所需,笑过之后得以心领神会:等待并不可怕,焦急也可理解,后续要有的执着,坚韧,积极乐观,才是本片的重头戏。
人是复杂的,人生是充满变数的。或许这便是生活的本身。面对种种的变数,提高我们的心里的抗压能力,这样我们会变得坚强。当我们迷茫的时候,不要感到绝望,乐观的看待所有的一切,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这片电影只是生活中的的一部分,生活不会因为电影的结束而结束。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也不会如同影片的微妙加工处理而被轻巧的解决,面对困难,视其为现实,步步为营,定可攻克!
[1]倪万.中国后现代电影创作的本土化特征[J].求索,2007.
[2]张哲.浅谈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电影文化[J].电影文学,2008.
[3]苗棣.电视艺术哲学(上卷)[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洪爱云: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李一尘: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