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亚龙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芥子园画传》是一部中国画技法经典著作,又称《芥子园画谱》,是集历代中国画名家的杰作和智慧,历经二百多年的增补和完善,成为公认最具权威的读画学画的百科全书,它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我对《芥子园画传》的学习也将近两年了,从起先山水画的造型到花鸟画造型等等,我发现书中都是固定的类似符号的东西,它主要的是解决初学者的构图、用笔、造型、等绘画元素的问题,使其更加简洁直观的进入中国山水画的学习当中,领悟中国山水画的魅力。唯一遗憾的是《芥子园画传》缺少笔墨的变化,这是由于当时的印刷水平限制都用木板印刷。如在现代技术的制作下,这可是一本非凡的书籍。《芥子园画传》是这类中国山水画图式图书中收录最全的一种。自宋代以来各种专题性的图谱、课徒稿层出不穷,这些图式构成了中国绘画笔墨程式的基础,也是中国绘画承传最基础的范式之一。在考察历史的演化进程中,比图式本身的艺术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实际作用。因为,不仅一般的民间画工要依赖于这样的教材,像齐白石这样的大师也曾说:“我的第一位教师不是别的,而是《芥子园画传》。”从齐白石作品中笔墨皴法的运用上看,丛树画法仍有《芥子园画传》的痕迹,山石的勾皴也明显受到其影响。用笔似柔实刚,似拙实巧,齐白石自己的面目也显露无疑。正如他自己所说“山水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历史上的许多大画家像于非闇、潘天寿、李可染等也往往是从这些图式的描摹起步,开始他们的艺术生涯。我们要学的就是《芥子园画传》中古人所总结的用笔、造型、构图等绘画最基本的要素,它是我们遨游艺海的云帆和储备。
《芥子园画传》是一种抽象的程式化的绘画语言符号,这是我所理解的。在《芥子园画传》中一目了然:各种皴法、叶法、树法、点法、水法以及笔墨中的各种线描之法,如山石坡皴法中的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等,无疑是山水画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仅就山水画而言,其山、石、树、水、云等表现技法均是以程式化为基础的高度意匠的表现形式。《芥子园画传》将这种程式语言进行了总结,如树叶的各种点法有:大混点、小混点、平头点、仰头点和各种双勾夹叶点等;山水画中的各种皴法等等以及为把握整体画面效果而提炼出的“三远法”“以大观小法”“跑马透视法”“鸟瞰透视法”等,甚至具体到每一棵树、每一块石都有比例形态上的要求,如“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石分三面”“树分四枝”“松皮如鳞”“柏树缠身”“仰为鹿角”“垂为蟹爪”等。这些都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界观察后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总结归纳出来以本质结构区别常态的简练生动的程式化艺术语言。惟有画谱学的出现才真正剖析解构了中国画形式规律最基本的“细胞”——程式。
据考证当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介入到绘画当中,其最大的缺憾是绘画语言能力有限,或者说实际上就是绘画语言能力低下。然而作为智者,他们总能找到扬长避短的便捷途径,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比如说当我们研究我国历代优秀山水画家在表现当时时代的自然物象的作品时,都离不开分析他们所特有的表现方法。而这种表现方法都是一种精炼的强烈的程式化的统一性很强的构成方法。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艺术语言”。它通过笔法,墨法,章法来体现出来,这种“语汇”就是“皴法”。“皴法”是高度概括的,是通过眼睛和心智观察自然提炼而成的,当然它只能是对自然山川脉络纹理的长期观察体验后总结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它的不断成熟,使之形成一个宝库的体系是多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在改造、创立、解体、整合中不断完善的。
有时候我会把这种程式语言符号当成固定的套路。“套路”这个词大体意思是说一种程式的东西,略带贬义的,为什么?因为说它没有生气,因此,有时提起它,用了一个很生硬的词——“死套路”。
套路真的是完全腐朽的吗?怀疑过,思考过,认同过,也否认过,想想,还是得见仁见智地去看待。中国画的学习大多从《芥子园画传》开始,树法,水法,云法也都有一个固定程式。有人说《芥子园画传》培养出来的都是画匠,我看不见得吧?近代这些有成就的国画家,最初都不是受益于《芥子园画传》吗?如我前面提到的画家黄宾虹和齐白石都受这种程式的影响,及所谓的套路的影响才有如此的艺术成就,最终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国画艺术大师。他们的艺术成就表明人对美是有天生的认知的,敏感的人在学套路时已经把心灵注入其中,很快理解其中的法则。迟钝的人则是死记其中的条条框框,这是大多情况。有些迟钝的人在严格的套路训练后,也由“技”进入“艺”的境界,全看个人因缘了,正应了那句老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还有一句话值得借鉴:“对于传统,我们于其中受益的,是启发,于其中受害的,是模仿。”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山水画已经有了多元的局面, 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解放,大量西方现代艺术形式及造型手段被山水画所借鉴,各种传统画派的复活,各种新画派的崛起,使得山水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并存的格局。这使得《芥子园画传》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有点减弱,也似乎在慢慢的衰退,但是不论何种艺术表现,不管他是现代还是当代的或者是未来的,但它的形式因素是绝不能忽视的。形式所打动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如何使笔墨形式与图式结构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皴法”就成了主要的研究内容,尽管各种各样的皴法新光闪现,各式各样的技法层出不穷,但他离不开他的根,这也就是我在文章中一直提到的《芥子园画传》,如果离开了他,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即便搞得多么时髦都是些吹毛求疵的东西,何谈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呢? 试问这样的艺术会走的多远呢?
《芥子园画传》汇集了古代很多的绘画技法,是古代的艺术家的绘画结晶,是艺术的积淀,作为一种影响至今的传统的绘画程式方法,它影响了很多从事绘画的人,无论是皴法还是山石法、树法、云法,水法,都作为学习山水画最精到的艺术语言。在继承传统绘画艺术语言的同时,创造新的表现技法是绘画的当务之急。在继承的同时我们还要有创新,这样我们的绘画艺术程式将变得更加趋于完善。社会在前进,历史的画库中更需要增添新的“程式”,这是时代赋予每一个中国画家的责任和义务。很明显,只有对传统山水画程式的熟练掌握,只有对自然的切身感受与提炼,只有对人生的大彻大悟,才能达到高超的艺术境界。
[1] (清)王概《 芥子园画传》.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4-1.
[2]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4]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5] 黄越.寻找个性化的山水画笔墨程式[J].选自宫六朝编著《中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实力派教师山水画教学对话》.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