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娜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众所周知,宋代是一个崇文尚艺的朝代,上至帝王贵胄,下到文人志士、平民百姓,无不有着一份对艺术的热爱。且看赵宋皇族,更是中国历史上王室文艺家族的极致代表。仅是擅长绘画的帝王宗亲就举不胜举,并且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本文所谈的赵令穰就是这庞大艺术家族中的一位,他钟爱的题材是小景山水,有别于北宋全景式大山水的主流;他钟爱的风格是清新淡雅的,有别于王室的富贵之气;他流传至今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每一幅都足以吸引欣赏者的眼球并触动他们的心灵深处。
赵令穰,字大年,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生卒年不详,其主要活动在神宗、哲宗时期。官至光州防御使,死后赠“开封仪同三司”,追封荣国公。
从历史的角度看,每位成功的艺术家都有特定的成长环境,赵大年的成长环境则是属于那种会羡煞多人的优越从容。首先,宫廷贵族的出身,使得他生活优越,不为生计所累,而“防御使”在宋代也只是一个官衔,并无实职,所以他有大量闲暇时间潜心研究书画。而且,他不需要担负太多军国大事,更不会像徽宗一样因“沉溺”于艺术而背负千载的亡国骂名。其次,身为王族,有财力、物力、时间的人很多,但是大年没有在这种优越中虚度时光,而是把时间用在了研习绘画上。宋《宣和画谱》记载曰“令穰生长宫邸,处富贵绮纨间,而能游心经史,戏弄翰墨,尤得意于丹青之妙。喜藏晋宋以来法书名画,每一过目,辄得其妙……”宋人邓椿《画继》称其“雅有美才高行,读书能文。少年因诵杜甫诗见唐人毕宏、韦偃,志求其迹师而写之。不岁月间便能逼真。时贤称叹,以为贵人天质自异,意所专习,度越流俗也。”清人恽寿平亦称其“有馀精妍,画平远之宗工”。综上,大年同志从小生活学习条件优越,家中更是收有大量的书画名藏,有机会博览众长,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艺术有着一颗炽热的心和从小积淀下来的艺文修养,这一切对于他的艺术生涯来说都是不可磨灭的优势。
此外,还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就是开篇曾提过的宋代崇文尚艺的时代大环境,给了大年一个得以滋润、得以交流、得以展示的平台,使他之后的从艺之路坦然而顺畅。
取材 在山水画史上,“赵令穰”始终是和“小景山水”一词捆绑出现,提到赵令穰的作品,映入人们脑海的总是那淡雅、抒情、充满生活情趣的江湖小景。赵令穰因为身处皇族之列,不能远游,《画继》记载其“每作一图,必出新意。人或戏之曰:‘此必朝陵一番回矣。’盖讥其不能远适,所见止京洛间景,不出五百里内故也。”好多人都把赵令穰的小景取材归因为他“身为皇室不能远游”,其实笔者认为并非如此。不能远游确实束缚了他的视野,使他不能见识更多的山河美景。但是,见了大山大水,以他的心态,他的心境,他的目光还是会停伫于大山脚下的一户悠然庭院,或是岸边的一片从林。况且对于大年来说,何须大景?他既不用为了迎合领导而歌唱祖国大好山河,也不需要为了参展而搞长篇巨制,更不用靠卖画为生而考虑平尺有多少的问题,他只要自随性情,随己所好!如此,汀、滩、坡、渚足以,关键在于大年是如何去“经营”这些小情小景的。
意境 赵令穰的作品给人一种幽远之感。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补充郭熙的三远法时提到一个“幽远”,即“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景物绝妙而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这不正是大年画作中传达出来的意境吗?清人恽寿平亦言“赵大年每以近处见荒远之色,人不能知。更兼之以云林、云西,其荒也远也,人更不能知之。”赵大年笔下都是些寻常可见的江湖小景,如他的作品《橙黄橘绿图》,画面中近处几株橘树姿态优雅,对岸汀渚错落,弯延至远处,岸上橘树遍植成林,亦向远方迷离,水面上悠游着三两只水鸟,整个画面虽不足盈尺,却把幽迷、荒远之境抒发的淋漓尽致。所以读大年的画,常常会觉得很矛盾,甚至经常会猜测大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为什么他能在尺寸有限的画面里将幽远、脱俗、生活情趣、平常小景还有他自身的清贵之气——这些原本并置起来有些矛盾的意境和感受同时融入画面而又那么恰到好处、收发自如!让人看了会觉得吻合了几种不同的情思寄托。
笔墨设色 大年的画面,介于水墨和青绿之间,大多是水墨淡设色,墨色交融,塑造出一股清新、自然之气。
从专业技法角度来说,我们看他的代表作品《湖庄清夏图》,树叶皆密笔点簇、皴擦而成,笔法温柔、质朴,随意中又不乏秩序感,整洁而不呆板。同样如他的作品《橙黄橘绿图》,橘树枝叶墨笔点出,整齐、有秩序,却无半点做作之感,带有一种拙趣天真之感。
在用墨设色方面,大年往往不拘程式。还看他的《湖庄清夏图》,画面墨色统一,很多不用笔的地方皆以墨或色代替,比如树干,大都勾出轮廓,稍作皴擦,然后罩上较深的墨色,与树叶形成反差对比,增强形式感。大年的这种墨彩并用,墨色交融的画法不同于以往的水墨淡彩或青绿重彩,很好的结合了画家的生活向往和审美心态,传达出一种清新自然、质朴天真的气氛。
赵令穰,虽出身贵族却能“游心经史,戏弄翰墨,尤得意于丹青之妙。”又能有自己的独特审美取向,坚持自己所好,经营着其特有的江湖小景,并以其独特的取材和清丽的画风拓宽了山水画的表现领域,使中国山水画史为他留有一席之位。
1.陈传席 《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
2.《宋人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4.
3.《宣和画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12.
4.《图画见闻志•画继》,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4.
5.《清人论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1.
6.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