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湉笑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北京 100000)
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曾说“在我给影片注入声音的时候,我浑身在颤抖,因为那是我最激动的时刻”1。从这句清晰直白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出,声音在影视创作中的确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现实也正是如此,长期以来,作为二维空间的画面所能表现的时空范围相对有限,而自由流动的声音却可以突破画框的狭小限制,延伸拓展画面空间,使之获得纵向的深度感,具有逼真的立体感,震撼的现场感。值得指出的是,当下3D、4D技术迅速发展,极大的扩展了画面的维度空间、丰富了人们的感官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声音会就此失去或减弱其对画面的重要作用,相反的,随着新的视觉技术的革新,声音的作用被极大强化了!试想,如果充满现场感、真实感、立体感的3D影片,没有了强大的环绕立体声的鼎力支撑,它将会面临怎样尴尬的境地?也就是说,新技术的发展对影视声音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音创作应日趋专业化、精准化、细腻化,同时要兼具标示性、创新性和风格性!
对于电影声音的审美功能,“美国著名的影评人大卫波德维尔在其《电影艺术》这本书里总结为五条:它能向观众提供一种独特的感官体验模式,它可以积极地帮助观众对画面的认识和理解,它可以在同一个画面里对观众的注意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诱发观众去期待可能发生的事情,在编辑过程中艺术家们可以创造出许多自己想要的声音。”2也就是说,声音是展现画面风采的有力支撑,是宣泄画面情感的重要途径,是为画面增光添彩的有效手段。
一般来说,声音由语言、音乐、音响这三部分组成。语言是人们表达观点、进行交流、传达信息的主要手段,音响是塑造空间感、立体感、真实感的重要元素,音乐则是提炼、表达、宣泄影片思想主题的最佳途径。了解声音在影视创作中的已有功能是我们进行下一步创作、提升的基石,下面我们将从语言、音乐、音响这三方面来对声音在影视创作中的重要功能进行一下简单梳理。
在影视作品中,有声语言是观众最熟悉、最易接受的声音表现手段,它在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可信性,交待情节、推动叙事,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等许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主要以对白、旁白、独白、群声等形式出现,受音调、音色、音量、发声速度、紧张度这几个因素的影响,也因此具有塑造不同情绪、性格、气质人物形象的丰富表现力。
法国导演让雷诺阿曾在《我的生活与我的影片》一书中说,人声乃是传达一个人的个性的最佳手段:“我欣喜地欢迎它,我立即看到声音的全部用途。一切艺术创作的目的,归根到底,是对人的认识,难道人声不是传达一个人的个性的最佳手段吗?”3
答案是肯定的,人声确实具有丰富的造型性。这类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风声》中的小白、《百花深处》中的冯远征,在他们的声音处理中,低频较少、高频较多,因此听起来柔媚、娇弱而偏女性化,正好和他们在剧中的形象相吻合。《雨人》中的雷蒙,说话总是絮絮叨叨、翻来覆去,恰如其分的表现了自闭症患者封闭畏惧的性格,《功夫》中的包租婆,满口粗话、声音浑厚,其泼辣豪放的性格也立马显现。这些对语言元素的合理调整、调度,塑造了丰富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声音极强的造型功能。
同时,当语言以相对统一的组织方式出现的时候,它还可以塑造出独特的导演风格。比如,“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这是周星驰幽默、搞笑、夸张的无厘头风格。“我们最接近的时候,我跟她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57个小时之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这是王家卫疏离、孤独、 暧昧的哲理式的风格。“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鼻孔迎接光明”是冯小刚反讽、诙谐、调侃的自嘲风格。
而当语言以一定的频度密度出现时也能形成具有标识性的风格。比如,在北野武的电影中,人物的语言少之又少,是一种静穆、残酷、阴郁的声音表达。而伍迪艾伦的影片,则是由无数琐碎的对白堆积起来的。不管这些导演如何组织语言、安排语言的密度,他们都找到了合适的方式,在规定的情景里说出了最合适的话,形成了自己旗帜鲜明的特点。
同时,当语言以不同的方式出现时,它对于结构影片、树立影片叙事风格也有重要作用。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旁白的运用就是一大特色,是结构影片、奠定基调的重要方式。片头姜文说道“北京,变得这么快!20年的工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这里旁白极具个性的交代了影片的历史、背景、基调,而其他地方旁白的频繁运用则在整体上形成了影片统一的风格样式。《美国美人》中主人公开头说到“我叫莱斯特.伯纳姆,这是我的家乡,这是我的街道,这是我的生活,我今年42岁,一年内我就会死,当然我现在还不知道……”这一段客观冷静的旁白则对于交代人物、铺陈悬念、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影视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要符合真实性的美学原则,这就要求演员能够根据角色的需要适时的调度声音,用声音来刻画出细腻的人物形象。同时,鉴于语言是影片呈现中贯以始终的重要元素,我们就应该充分挖掘语言在形成电影风格方面的巨大潜力。
一般来说,我们把音响分为,动作音响、环境音响、机械音响、军事音响、特殊音响几类。音响在影视作品中具有极强的造型能力,对于营造真实、表达空间、烘托气氛、深化画面具有重要作用。正是有了音响的加入,影视作品才更加具有生活气息和生命质感。值得指出的是,音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重复画面上出现的物体的发声情况,而是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剧作元素进入了影视声音的创作中。
比如周星驰电影《功夫》中的音响就附着了他一贯搞怪的无厘头风格,在音响细节处理上独具匠心、立体生动、诙谐幽默,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比如,包租婆从楼上到楼下时,走路的音响明显的为超现实的风格化处理,带有鲜明的动画声效特点,类似于急促的“哒哒哒”的马蹄声,这种处理无疑强化了影片的喜剧感,也契合了包租婆本身泼辣搞笑的形象。同样的,在包租婆与阿星追逐的一场戏中,不仅有常规的与画面统一的跑步声、风声,还在追逐加速和转弯时使用了马达声和刹车声,与类似动画的画面严丝合缝的配合,极大的增强了画面张力,强化了滑稽效果。从此也可以看出,音响也是可以具有标识性的,也是可以形成风格的。
同时,音响也常常被用来强化或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影片《第八天》中,每天早上主人公哈里起床,都是闹铃声、烤面包声、广播声、牙刷牙杯碰撞声秩序而单调的循环往复,上班的路上也是各种嘈杂的车声、喇叭声、警笛声、广播声机械的重复,这些音响元素的累积,无疑表现了哈里单调、枯燥、毫无生气的生活,也烘托了哈里焦躁、孤独、冷漠的心理。与此机械声音相对应,另一主人公乔治的世界则充满了自然音响,鸟声、风声、昆虫声,显示出乔治轻松、乐观、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谈到《第八天》中混乱躁动的城市空间,我想到了贾樟柯。与传统声音后期处理会清理掉与叙事无关的同期声不同,贾樟柯的电影总会大量保留现场同期声,也因此他的电影总让人感觉处处充斥着喧哗与躁动。比如,《小武》中汽车呼啸声、拖拉机声、自行车铃声、广播声无孔不入,但是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些嘈杂的环境声直观的展现了一直为影像所忽略的“县城空间”,反映了当下我们生存空间的喧嚣和现代人内心的焦虑躁动,升华了影片叙事。但是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就呈现了与贾樟柯电影完全不同的面貌,该片中的每个场景都经过了净化,除了主人公外,没有出现与叙事无关的人或物,仅仅用一种无声的静默来制造出悬念、紧张的氛围,也因此每一次枪声响起就具有了很强的爆发力、震撼力和穿透力。由此看来,不管是有声音响还是无声音响,它们都完美的服务了自己影片的氛围和主题,为影片锦上添花。
除此之外,音响对于营造真实,传达生活气息,延展画外空间具有天然的优越性。比如陈凯歌的《百花深处》中鱼缸里的水声,花瓶破碎的声音,大衣柜的声音,铃铛的声音,都让没有任何实体的物件显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音响也具有造型的功能,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经久不息的捶脚声,预示着封建势力的强大和难以战胜。音响还是制造悬念,营造恐怖气氛的高手,几乎所有的推理片、悬念片、恐怖片中都会有大量让人毛骨悚然的音响声。音响还可以塑造大量超现实的声音,比如《黑客帝国》、《ET》、《阿凡达》等影片中,正是由于大量超现实音响的塑造,才另我们觉得虚拟的世界有某种真实感。
总之,音响在影视作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既可以还原真实,又可以模拟虚拟,既可以营造气氛,又可以象征心理,它总是让影片张弛有度,让观众体味丰富立体的空间。所以,我们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深入挖掘音响的强大功能,让音响的设计在具备真实的前提下,更具有创造性、风格性。
曾经有人这样解释音乐与电影的关系,多年以后,当我们对一些经典电影的记忆开始模糊时,音乐往往能使我们的脑海中重现电影的经典镜头。确实如此,音乐好似是影视作品的表情,它以最直观的面貌勾勒了作品的氛围、风格和基调,并结构影片使之在形式上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同时,音乐可以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态度,并对深化主题,刻画人物,推动叙事,抒发感情,丰富表现力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无怪乎,音乐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必备元素,制胜法宝。
音乐按照其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方式可以分为有源音乐和无源音乐两类(也就是现实性音乐和功能性音乐),有源音乐多指来自剧中的收音机、电视机、音箱和人物的表演的音乐,多用来衬托、渲染影片环境气氛。但也有些有源音乐则是构成影片风格的重要元素,比如昆汀塔伦蒂诺和贾樟柯的电影,大量的有源音乐则是刻意而为之的,它们可能短小却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同样有益于影片主题表达。但一般来说,影视作品中还是以无声源音乐为主。
音乐就像颜色一样,可以把事物染成另外一种色调,尤其是主题音乐更是能细致入微的为影片营造一种特定的气氛,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电影《花样年华》就是这样,在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迷醉感伤的撩拨下,整个影片笼罩着在一片暧昧的忧伤中。那琴弦缓慢、沉稳的拨奏像是暧昧的情挑,悠长、轻柔的拉奏像是如泣如诉的呜咽。昏黄的灯光,清冷的雨夜,缭绕的烟雾,优雅的行走,升格的画面,一切的一切在主题音乐悠然响起时都显得那么唯美诗意,而又透着让人窒息的孤寂。醉人的音乐与缓慢的镜头完美契合,映照出两位主人公无尽的愁绪哀思,挣扎无奈。同样的,另外一首主题曲《Quizas Quizas Quizas》,也依旧摇曳动人、撩拨心弦,用爵士乐的慵懒、迷离诉说着男女主人公之间若即若离的暧昧情丝,在唯美的画面里,更显出多情的妩媚。
音乐不仅可以为画面蒙上色彩感,它本身也具有地域色彩感、民族色彩感和时代的色彩感。《小武》里,《心雨》《大姑娘美大姑娘浪》《霸王别姬》等80年代的流行歌曲,让我们触摸到了那个激情涌动,五味杂陈的年代里悸动的脉搏。《红高粱》里,那首酣畅淋漓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是一个粗狂的西北汉子最朴实最诚恳的呐喊,它干净、纯粹而热烈,让人心潮澎湃。《卧虎藏龙》中,那单纯、统一、清淡的民族音乐,以舒缓优美的旋律反映了人生的困惑和无奈。可以看出,所有这些具有时代的、地域的、民族性的音乐都深深的刻上了某种时间和空间的印记,成为了某种具有特定意义的符码,它们在交代故事背景,完整意义表达的同时,也向我们讲述了不同时空里的别样风情。
音乐可以扩展、补充、延伸画面时空,也可以赋予画面新的内涵。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几个人为羊搞报仇而去打架的一场戏中,背景音乐是庄严肃穆的《国际歌》,画面里是放荡不羁的少年打架斗殴的场面,《国际歌》所渲染的音乐氛围和和打斗画面形成了一个巧妙的音画对立关系,但是正是这种对比,却产生了某种具有寓意性的效果,突出表现了马小军他们在那个年代里可爱而高涨的英雄主义情节。
总之,音乐升华渲染了影片的格调和氛围,揭示表现了人物丰富微妙的情感状态,推动促进了影片叙事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影片与观众心灵的完美契合。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音乐让影片变得五彩缤纷,是音乐让影片变得风采动人!
通过我们以上简单的梳理,我们可以体会到是声音让画面丰富起来、立体起来、饱满起来,是声音赋予了画面真实感、现场感和生活的质感。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的艺术,只有画面和声音高度契合、水乳交融才能为我们不断带来豪华的视听盛宴,才能实现鸾凤和鸣般的完美呈现!
注释:
1.《电影声音的审美价值——老无所依个案分析》,吴艾玲,艺术百家2009年第8期.
2.《电影声音的审美价值——老无所依个案分析》,吴艾玲,艺术百家2009年第8期.
3.李泱,《电影美学原理 》,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