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纪叔同

2011-08-15 00:47:00许昌学院音乐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6期
关键词:乐歌李叔同学堂

刘 丹 (许昌学院音乐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

19世纪末,由于大批新型知识分子出国专攻西洋音乐,在国外或学成归来后,纷纷以日本和欧洲所广泛流行的曲调填写反映新思想的歌词,编成新歌在国内外发行,并将其作为教材应用在新式学堂中,使它成为青少年学生演唱的主要作品,到了1905年前后,这种在新型学校中教唱新型歌曲的现象,一时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时尚,音乐史家们就将这种音乐文化现象称为“学堂乐歌”。

李叔同是这一时期学堂乐歌的杰出代表之一。李叔同(1880—1942)是一位艺术大师,在美术、音乐、书法、篆刻、诗词及戏曲、戏剧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1905年至1910年曾在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绘画,并辅攻音乐。1906年在日本独自创办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刊载了他绘制的“乐圣比独芬像”和撰写的《乐圣比独芬传》。归国后先后在天津、上海、杭州、南京等地从事美术、音乐教学工作,培养了一些优秀人才。1918年出家为僧,号弘一。早在赴日留学之前,李叔同就开始了歌曲的创作,并编成《国学唱歌集》于1905年由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发行,这是最早的供学校音乐教学用的音乐教科书之一,这本乐歌曲集不同于其它早期的乐歌曲集之处在于,李叔同采用了大量的唐诗、宋词和元曲作为歌词来编配音乐,并将昆曲曲牌收入歌集中,使歌集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学”特征,并且在歌集中,由他自己创作的歌曲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音乐的风味,他本人也成为我国最早的从事乐歌创作和乐歌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活动,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学堂乐歌是中国音乐文化在20世纪初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对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更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学堂乐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的运用西乐填词进行创作,是西乐东移以后在中国产生的第一个有广泛影响的成果,是中国对西方音乐的一次探索。它不仅开始了中国的音乐教育,宣扬了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强的意识,更冲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在一定意义上讲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

学堂乐歌在清末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应运而生,它最初从日本引进,后又吸取西方歌曲的因素,结合我国的语言文字,形成区别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新体裁。学堂乐歌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创始和发展,随着乐歌课在学校的开设,产生了大量在乐歌课上教习演唱的乐歌。

在学堂乐歌的填词与创作中,他的乐歌大部分为咏物写景的抒情歌曲,由于他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所以他所作的乐歌,文辞秀丽,富于诗情画意,意境深远,韵味醇厚,歌唱起来流畅自如,词曲结合几乎不露填配的痕迹,在艺术形象和声调音韵上歌词与曲调完美结合,李叔同一生所编写的歌曲约七十多首,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学技巧和中国古典文学韵味的成熟运用与体现。他作品的意境,受中国古典诗词曲赋的影响较深,李叔同自己作词作曲的作品数量很少,除了三部合唱曲《春游》之外,李叔同创作的另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乐歌是《送别》。此首歌是根据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而填词创作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作者用客观的景、物描绘了送别时的情与景,“长亭”、“古道”、“芳草”象征着永恒的友谊,“晚风”、“笛声”、“夕阳”意喻着惜别,用这种景物与时间造成缠绵不尽的环境氛围,再用浊酒直接抒发惜别的情感,没有表现离别时的伤感。这种歌词的写作更丰富、更深远地表现出游子离乡、古道西风、柳声依依、笛声凄凄的情状。整首词文辞秀丽、色彩鲜明,犹如一幅诗画,诗中影现画面,画中充满诗意,情意醇厚而深婉表达了“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其歌词至今还在无数中国人的嘴边吟唱。《送别》的音乐,是采用美国歌曲的曲调,一首典型的“ABA”西洋三段结构,有明显的再现成分,这使音乐更为集中,加深了主题句的印象,整个乐曲五声化的旋律、西洋式的终止、“起承转合”式的结构、中国古典式的诗词,东西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和,相得益彰。这首歌曾被电影《早春二月》用作插曲,被电影《城南旧事》用作主题歌,在华人圈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不仅体现了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继承(歌词具有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也体现了在特定时期对西方文化的主动学习(采用西方曲调而填词),多少年来,它一直被作为教材运用在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中,一直被各种合唱团作为保留曲目演唱,它是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校园歌曲和多声部合唱曲的经典之作。

李叔同在乐歌中广泛使用合唱这一多声手段配乐歌,在乐歌的创作中有意识地强调多声部的表现力,并注意不同声区和音色的对比变化,这有助于唤起理性的作曲思维,增强乐歌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虽然他编创的乐歌在技巧上有时略显稚嫩,但在作品中却体现出以词曲结合、音乐结构、音乐主题等手段,来刻画意境、情景,他乐歌歌词的最大特点是“诗中影画,画中蕴诗”,这与当时旨在鼓吹政治,并大都以直白乃至粗率为特点的乐歌相比,形成了其鲜明的个人特色。更重要的是他掀开了中国人自己创作多声部合唱歌曲历史的第一页,他的《春游》成为中国作曲家创作合唱歌曲的标志,并影响了中国以后的多声部合唱歌曲。

在李叔同的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全能艺术家、学堂乐歌时期重要的音乐家,通过李叔同为代表的音乐家们对学堂乐歌的创作、编配、推广、介绍等方面的辛勤劳动,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歌曲创作(学堂乐歌、多声部合唱曲、佛曲),以及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教育中所做出的贡献和他在近代多声部合唱歌曲创作中所积累的许多宝贵经验都值得后人借鉴与学习。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将会永载中国艺术教育史册和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册,他的作品更将会千古流传。

[1]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9年版.

[2]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3] 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

[4] 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7.

猜你喜欢
乐歌李叔同学堂
古稀之年上学堂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标
——《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评介
美育学刊(2022年1期)2022-02-12 10:10:40
寄秋声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影像中的灿烂人生
——《李叔同——弘一大师影像》简评
美育学刊(2017年5期)2017-10-12 10:26:49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连环画报(2017年1期)2017-07-13 09:09:55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
听李叔同送别(外一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40
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森林学堂